【内容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木雕设计理念影响深远。体现在木器设计上则是其对原木材质的选择及其对木材纹理的运用上。红木器物以其质地坚硬、色泽幽雅、肌理华美的自然之美,以稳重大气、简洁流畅的态势之美,以圈椅、牙板、马蹄脚等寓意生动的造型之美充分表现出造物与自然之物的和谐。
关键词:木雕 天人合一 器以载道
一、 天人合一思想的艺术精髓
从先秦诸子到《春秋繁露》,关于天人合一的内容并不少见。老子的道生自然、庄子的逍遥游、《周易》的天行健、孔子的畏天命、《内经》的天人相应,都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天人合一的主题,形成了一个十分庞杂的理论体系。“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对后世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有很大影响,在格物致知方面,诉诸内心又极复杂细致,实现了富有感性体验色彩、诗意化特征的理性思辨,从而在“理”的体悟中,完成了抽象与还原的过程。
木:“木曰曲直” (《尚书·洪范》)引申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器:皿也;能也。及其使人也,器之。也引申为才华,如“庙堂之器”,意思就是有治理国事的才能。木器总给人温暖、安全的感觉,主要源于它天然的质感和自然的纹理。“世人爱木”。笔者认为追根溯源在于人类基因的自然烙印,从爬行到站立的进化,加上地心引力,使人类潜意识产生了归属并依赖自然的“接地气”情结。人木之间的关系,也是生命意义的故事,自古以来也一直广泛的被流传与歌颂。人们使用木材来辅助生活构筑生活,从狩猎工具开始到建筑屋舍、家具、纸类、生活道具、到现代新科技的开发,也都与木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明式家具之所以会成为中国工艺品中最具人文特质的经典代表,其深层的原因就在这里。明式家具所蕴含的艺术精神至今能唤起鉴赏者的诗性审美,高度抽象的线条,能实现现代人丰富而带着感情色彩的体验,简单说,就是说它能让消费者实现情感还原,使消费者成为审美者。
中国古人的学问是以道为根本,以道的追求和弘扬为出发点,无论医术药理、文艺武功、易卜星象等等,无一不是道的表达。因此,鲁班发明木工工具,使得人们能够得以效法大自然之“象”,从而在效法自然并且取用自然以自给的过程中了悟生命的本质。正如《孟子·离娄上》上说:“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圆)。”高才勇哲的鲁班,能够善巧地发明种种工具、制造种种器物,正是通过绳墨自然而绳墨自心,绳墨自心而去芜存青,从而使自心之本善逐渐呈露——而这才是“匠心”的意涵。“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这种思想深深地沉淀在木雕艺术创作中.木雕艺术家用自己的创造精神,与自然对象进行和谐的对话,以“人之手”完美地展现“木之美”,实现了文化内涵的升华,达到“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境界。
二、影响步入“天人合一”境界的主要因素
“天人合一”这一艺术创作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常挂嘴边的未必就能入心入脑。在实际创作中,能真正达此境界者寥寥可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既有客观层面的,也有主观层面的,并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无关系。
1、趋同化的社会环境弱化了艺术家的个性。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先天带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具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眼光和与生俱来的真性情。但现代社会强烈的趋同化特征不断弱化着个体的个性特征,加上大众传播强化着“新奇”“权威”和基本相同的爱好和审美形式,普罗大众容易丧失个人观点而盲目跟进,以博取他人和社群的认同。特别是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这种群体的同化效应往往会抹杀个体与众不同的性格,压制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自信心,形成对个性与创造性的扼杀。这对艺术创造来说,可谓是釜底抽薪。
2、只重技术不重精神,矮化了艺术家的创造性。什么是“创作”?就如同日本学者厨川白村描述:“使从生命的根底发出来的个性力量,如间歇泉喷出,在人生为艺术活动而已。正如新春一到,草木萌动,禽鸣嘤唱似的,被不可抑制的内部生命力所逼迫,做自由自在的表现,是艺术家的创作”。当今的审美教育存在着偏重于传统的因袭等倾向。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学习方法,传授和接受的是群体的审美角度。通俗点讲,怎样刨、雕、削都属于技术,是可以教、可以学的。但艺术创作的灵感如何产生,人的思想感情如何才能与大自然沟通,如何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怎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等涉及艺术的深层、关键性的部分,是无法在课堂上照着本本教与学的。这种认识导致创作者普遍在艺术形式、技巧上下功夫,为了雕刻而雕刻,缺乏在人文精神上的深入表现和思想境界上的开拓。这是当今木雕创作中存在的极大弊端。艺术创作只有真正地深入进去后才知道,在技术上即使再下功夫、再磨炼,若缺乏精神上的深入,最终还是难于体悟到艺术创造的真正奥秘与真谛。
3、艺术理想越来越淡薄,经济头脑越来越发达,淡化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当今的不少从业者比较现实、“理性”,功利性比较严重,喜欢去迎合潮流。为了早日成名,他们乐于在一些公共场合频频露面、彰显自己,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哪里还有心思静下心来创作呢?即便有一些所谓的“创作”,也不过是手上那点技巧的表演功夫罢了。对他们来说,艺术不再是一种精神与体力的劳作,不再是生命个体对宇宙大自然感应后的情感抒发。不少作品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哪里还能感动观众呢?更不要谈个性化的创造和“天人合一”的艺术高度了。
4、对“天人合一”艺术精神缺乏真正的认识与把握,是艺术家缺乏创造性的根本原因。在中国哲人与艺术家心中,宇宙大自然是一个有情的天地。天地间的一山、一石、一云、一水、一花、一木都充盈着生命精神。艺术家与自然万物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亲和力和敏锐的感受力,需要始终追求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并由人及物。比如传统中国雕刻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已基本融合化解了主观与客观、人与物的矛盾,赋予了表现的多数物象以道德的性质,建立了一定的艺术审美的精神高度。而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从业者囿于某些规范、模式,不敢在精神境界上走出半步,只是抄袭前人的精神来代替自己的精神,模仿前人作品的意境来代替自己作品的意境。很多题材内容、主题意境都是前人千百遍描绘过的,而当今我们仍在千百遍地重复、抄袭、模仿,创作中缺少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表达自己思想的创造精神,难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既不利于个性化的创造,更违背了艺术创作表现独特个性情感的本质要求,也与“天人合一”的境界相差十万八千里。
三、特立独行、耐得住寂寞,是步入“天人合一”境界的前提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宁静,是我们从业者步入“天人合一”境界所需的基本素养。艺术创作往往缺少的是执着和深入。而真正的执着和深入,就必须把艺术当作自己的生命一样来对待。因为只有深入进去,才能静下心来发掘人生的最大潜能。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创作都能做到专一、执着,往往能守得住宁静。守住宁静的人,在摈弃世俗的杂念之后,他的智慧、灵感、创作的潜能就会集中起来、调动起来、迸发出来,就可能创造出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任何独思、独行、独立、独创的精神,都是在宁静中造就的;而自尊、自强、自信的人格力量,也都是在宁静中铸成的。当一个人在内心真正宁静的时候,从而真正地审视自我,找回那份真正的自我。台湾细木作大师阎瑞麟说:“心要和手一起思考和劳动,而手掌起的茧正是上帝所赐予的勋章”。 艺术家奈良美智说:“我的全部作品其实是我内心的自画像”,这样才能对宇宙整个生命形态的发展表现出博大的人文关怀。
虽然“天人合一”并不容易说得明白,但笔者在多年的木工实践中,体会到:那美轮美奂的榫卯结构和制作工艺,其实表达的是古人的生命和生活态度的一种语言。制器而尚道,这便是工匠的“匠心” 。闫瑞麟在《造物记》中这样写到:“我向来不去设定作品尺寸大小,也习惯顺应材料有限条件之下去完成工作,尽量的利用完每一方寸,也觉得对待这些得来不易的森林赠与,理所当然的不该有浪费理由。于是在最初发想时就包括这些裁切后的小个头们,思索著未来如何把它们安排到好去处。因此,在作品里常有不同材种间的相互配置,让表情各异的颜色、纹路组合在一起发出视觉乐趣。”万物皆备于我心,我于万物之中而忘我,这种超功利的虚静状态才是创作的最佳心理环境
前不久,一件红木雕刻的《富春山居图》在台湾展出,产生了轰动效应。该作品通过巧妙的木雕,将平面的景色“立体化”予以还原,不得不说没有艺术家们的匠心巧手就没有这件艺术佳作。据了解,这件红木《富春山居图》运用了透雕、镂雕、阳雕、阴雕等不同的工艺,才能既展示几株花草精细之处,又营造了大山大水的气与势。好雕工锦上添花。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而前两者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来达到目的。有些红木小件工艺品,更是需要通过多种雕刻技法的运用,才能保证产品的成型和美观。雕刻对于成品器物而言,就好比是淡妆浓抹的装饰,或者是色彩鲜艳的衣裳,对于一般的木头而言,可以掩盖它的部分缺点;对于红木而言,是对珍贵素材本身的尊重。不仅如此,雕刻的花纹本就是带着历史信息的符号,所以雕刻艺术还传达着更深层次的文化信息,讲述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艺术创作为何难以步入“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课题。而对于真正想要步入艺术创作神圣殿堂的艺术家来说,首先要看你能不能坚定特立独行的品格,能不能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这是考验一个艺术家能否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必要前提。这也是普通从业者不愿意去做或难以做到的,因为要达到这个要求,需要太多的付出。而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就在于对艺术的执着,能真正把艺术作为自己的生命来对待;就在于能寻找到自己的世界,善于用行动来塑造自己的世界。因为艺术其本质是独立的创造,故艺术家必然是特立独行的。罗丹说过:“艺术向人指出人为何而活着,艺术向人说出存在的意义,阐明生活的目的,帮助人们认清自己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房明建 论文《红木雕刻工艺手法的传承与发展路径》载于《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4年
【2】吴筱荣《木雕艺术教程》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出版
【3】路玉章《木工雕刻技术与传统雕刻图谱》中国建筑出版社
【4】黄清銮《清銮木雕艺术》福建美术出版社 2013年10月出版
【5】邹开森《开森木雕艺术》福建美术出版社 2013年12月出版
作者简介:
李伟,助理工艺师, 1996年创立了扬州市邗江区东洋红木工艺品厂。 创作的大型《雕漆仿古山水地屏》参加了2016年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