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琴、筝、瑟

[日期:2016-11-0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浅谈古琴、瑟、古筝的历史和发展的情况,特别是瑟,快要灭绝的一种民族乐器,重新开发挖掘出来,得以新生,为民族乐器弘扬发展作出贡献。对于筝的起源和现代发展自己作出贡献,特别艺术植入后市场发生的变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古筝  瑟  古琴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琴是民族乐器之中最为古老,时间最长的民族乐器,也是只有中国才有的一种乐器,它的选材非常重要。古时候人家说一张古琴料要弦梁十年才能研琴,比喻要时间长,木材本身要干、松透才能做,在灰坯上更是讲究,完全是国漆(大漆、生漆)伴有鹿角霜,几道灰坯要放一年多才能继续下道光漆程序,因此在过去完全是只有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一边吟诗作画,一边抚琴吹箫、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写照(如史记·苏秦列传)。对于齐国临淄古琴普及程度“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弹琴击筑……”,实际说明古琴从创制之初就有着大量存在于民间的史实,无论弹奏、制作均不乏民间工匠琴师们的身影。《诗经》中“琴瑟在即,莫不静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古琴在民间非常普遍了,帝王将相在政事之余听听琴声、吟几句诗词,是常有之事,古琴的音韵深沉、婉转、低吟,韵律忧伤,使人回忆起当时情景,催人泪下。古琴韵律的深奥和韵律的魅力在于与其它乐器不同,最让人所熟知的就是诸葛亮在城楼抚琴,退走敌兵三千,就是这个道理,一张好的古琴成品,是一点一滴的积累,也是多方面的陈现。首先选料一般以杉木为主,琴壁的厚度很有讲究,喜欢深沉壁厚一点,亮的音色,琴壁就薄一些,现在制作更是百花齐放。因生产的需要,价格的高低呈现了多种制作方法,有的用现代蕉桐干燥快、生产期短、价廉物美,不用老生漆用现代化学合成大漆,干的快,应市场需求而定,而一张价格高昂的琴必须千年古杉木,用老生漆、六角漆制作,加上金灰、玉枕等一系列名贵材料组合制作,我们以中高档为主,周期长一些,品质好一些,适合人群多一些,弹起来上手,以不打板、不沙音为准则,让购琴人喜欢。弹琴人的水平技巧与琴有很大关系,一位会弹琴的专家,什么样的琴在他手上,都能弹出好的韵律,运用自如。古琴至今更是广泛兴起,也说明中国的人民文化生活向深处发展,人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加速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古琴申遗已有13年了,不愧是乐器中的大器。

  瑟和琴分不开,先有琴后有瑟,瑟在历史中已流传三千多年,但瑟只能和别的乐器一起,起到伴奏作用。古时候,瑟的身长180厘米,宽34厘米,瑟木内羽人形象,在湖北、枣阳地区发展最早的瑟距今有2700多年历史,在一古墓中发现一琴一瑟,说明古墓是一对将相夫妻之墓,伴有琴瑟之器也表达了琴瑟和鸣之意。在2007年,我与金海鸥大师相遇,他拿出一张旧瑟让我观看,当时我非常高兴,只听说有瑟但并未见过,今天见到了,认识了这种古老乐器太幸运了,金大师让我复制,我拿回厂,召集几位制琴师傅一起研究,按原样复制一台,但过去绕弦不是用弦钉,而是用木柱缠绕而成,费工费时,弄不好就前功尽弃,我们做下来研究用制作古琴的方法又制作了一台,比以前的方便多了,但弹的声音还不如意,又动脑筋把原来音樑加以改造,把底板的结合部分拉大,让音箱扩大,内部音域流畅,结果声音达到了一定要求,大家都很高兴,油漆出来后一看还是不满意,因为过去没有装饰,我们又动脑筋选了一种楚汉之间的漆器文化,现在已没有多少人会做了,找了江都的老漆工,原在漆器厂工作的,结果一种半立体的带有汉文化图案的堆漆工艺,使瑟眼前一亮,既古朴典雅又明快大方、声音悠长,又是一件古朴庄重的工艺品。这瑟在中国已无人问津快要失传,从我手中又焕发了青春,我们在2010年申请了两项专利,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在2011年上海乐器展上,还得到了泰国音乐人的赞许,并一下购买了三台,被上海电视台作为重要新闻在最佳中午时段播放了三天,当时电台采访时,我不以为然,结果起到了很大的震撼作用,为中国的古老乐器传承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至今厂方还不断生产,大型民乐团体、个人爱好者等前来购买。

  古筝,其实筝本身就是从瑟演变而来,他的历史也有2800年之久,古筝也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早年发源于秦,现在陕西、宝鸡一带,所以称之为秦筝,因为此乐器比较古老,现在人称之为古筝。在古老时期也是一种宫廷乐器,只有皇家、宰相才有此乐器为他们歌舞配乐之用,到唐朝流传到扬州地区,在扬州一带非常盛行,由于唐朝扬州比较发达,达官贵人来扬州游玩之多,带动了这乐器的发展,至今扬州成了古筝之乡,也是全国生产古筝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说起古筝,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徐振高先生,他是当代古筝之父,而且是我们江都人。原来古筝从古到今都是12弦,到清朝末年才增加一弦,而到60年代,现在的古筝才到21弦,就是徐老改革创造的,原来是平岳山,原来他把前岳山改为S型,把音域扩大到三个区域,高中低都有了,这样一变革,使古筝弹奏的曲调宽广了,增加了音域的多变程度。在这以前,近代出现多种弹筝的流派,各派都带有地方特色,如潮州、客家、河南、山东等各地都有地方特色,在互相交流中,古筝蓬勃发展。古筝在八十年代初,还是无装饰的一种乐器,自从80年代有我们扬州江都一名艺人参加古筝制作后,他把扬州地方多种传统的工艺特色慢慢融入到古筝装饰上去,使古筝百花齐放,打开工艺思路与古筝今天这样繁荣畅销分不开的,从木雕到玉石螺钿、绘画嵌螺等各种传统手工艺技术运用到古筝上,适合了现在多元化的市场,他就是本次作者冷步年先生,他和徐振高的合作,一个是筝体改革,一个是艺术植入,当今被誉为艺术植入古筝第一人,为古筝的发展和筝文化的发展,对产业化生产增加了经济效益,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贞.中国民乐杂志[M].«中国民乐»杂志社,2013.10

  [2]冯剑涛.中国东方艺术研究会.唐雄文化传播,2015.6

 

作者简介:

  冷步年,1966年开始做木雕手工,1982年进入古筝古琴的行业,特别为古筝的装饰起到很大的作用,把没有装饰的古筝美化成一件工艺品,尽心尽力,使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并产业化生产带动上千人就业,现任江都琴筝协会会长,扬州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年生产35000台琴筝,是琴筝界佼佼者,为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担任全国多个乐器界协会的领导职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