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高雅的大漆扇骨-苏扇博物馆藏品赏析

[日期:2016-12-1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中国有着悠久的用漆历史。历代工匠的经验积累,使大漆髹饰具备了无与伦比的表现力,同样地,在扇骨装饰上也得以兼容并包,产生了古朴高雅的艺术效果。如何继承前代工匠的智慧,萃取传统工艺的精华,不断保护、改良甚至创新,利用现今新的技术,创造出适应现代审美情趣与实用生活的漆器用品,是工艺师们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馆藏    大漆    扇骨

 

  漆骨,是指给折扇扇骨涂上颜色丰富的漆。生漆产自我国湖南、四川等地,是漆树上割取下来,呈灰乳色。生漆经过加工提炼,可以调配成各种颜色,然后涂抹在各种家具表面,扇骨也是如此。大漆除了有光彩绚丽、色泽华美的装饰功能,还具有胎薄体轻、坚固耐用、防腐防酸等实用价值。

  髹漆的历史

  中国有着悠久的用漆历史,其始远在原始社会时期。殷商遗址多次发现雕刻、镶嵌或描绘的漆器残件。无论是实用性还是装饰性来说,大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对扇骨开始加以髹饰起,就被赋与了隐喻意味和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几百年来积淀了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内涵,这种无与伦比的品质也是髹漆扇骨虽然耗工繁巨,却不间断地传承下来的原因。

  在数千年历史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漆工经验,并加以总结。第一部关于漆的专书是五代朱遵度的《漆经》(见《宋史·艺文志》),可惜早已失传。现在能看到的古代专著仅存一部,即明黄成的《髹饰录》。“髹饰”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在古代,用漆漆物称为“髹”,“饰”是文饰的意思,古人常用“髹饰”来形容漆工或漆器,所以书名叫《髹饰录》。①

  髹漆扇骨工艺的种类

  据《髹饰录》记载,古代漆器的装饰工艺可分为:一色漆、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等共十四类。历代的经验积累,使大漆髹饰具备了无与伦比的表现力,同样地,在扇骨装饰上也得以兼容并包,产生了别具特色的效果。

  一色漆也称素髹、单色涂,是最普遍的技法。指均涂同一种颜色,无装饰与花纹,即《髹饰录》中的“质色”,有“黑髹”、“朱髹”、“褐髹”、“紫髹”、“金髹”等多种。苏扇博物馆藏有几把清代黑髹如意扇骨:一把如意翻轮瓶式头扇骨,一把如意和尚头扇骨。另有一把民国南厓堂藏绿漆扇骨。另有朱漆、褐漆扇骨若干。一色漆可以用于大骨,也可以单用于小骨,这全凭设计制作者整体考量。

  罩漆是在色漆或描绘后,上面再涂透明漆。《髹饰录》中的罩朱漆、罩黄漆、罩金漆、洒金、描金罩漆等几种都可以归入罩漆类。该馆藏有三把民国洒金扇骨,一把朱漆洒金古方头扇骨,金箔隐约可见,与朱漆十分匀淡调和。一把黑漆洒金古方头扇骨,表面金箔密集,金光流丽。一把绛紫漆洒金马牙头扇骨,经过髹漆洒金,此把扇骨仍然十分纤细挺秀,可见工艺之精湛。

  描漆是在素漆面上,用各种颜色的漆描绘出花纹。描油也是描漆的一种,是以桐油调制出各种颜色,用于绘制花纹。

  描金是指在漆面加描金花纹。

  填漆是指漆面上先刻好了花纹,再用其他颜色的漆填入,干后磨平仍呈光面。本馆藏有一把清代褐漆满文刻骨,满文文字由浅刻和陷地相结合,此扇骨出于清代宫廷。另一把民国浅刻填金漆花鸟图和尚头扇骨,黑漆为底,浅刻填金漆花鸟图,扇头嵌玳瑁,整体古雅醇厚。

  雕填是用彩色花纹装饰漆面,花纹之上再加戗金。

  螺钿镶嵌是指在磨制过的蚌、贝表面刻出人物、花鸟图案或文字,然后镶嵌在漆器表面,形成五彩熠熠、丰富绚丽的效果。螺钿镶嵌有软螺钿和硬螺钿之分。该馆收藏的一把民国白色螺钿福寿图茄头扇骨,黑漆为底,镶嵌的螺钿有寿桃、猴、如意、蝙蝠、万年青等吉祥图案,周围辅以浅刻花草填金漆,层次分明,清新可爱。另一把当代彩色螺钿山水古方头扇骨,黑漆为底,镶嵌彩色鲍鱼壳,一面为《远山风帆图》,一面为《柳亭高士图》,灵动流丽,熠熠生光。

  犀皮,又称“虎皮漆”、“菠萝漆”。先在漆胎上做出高低不平的表面,再在上面一层层涂不同颜色的漆,最后磨平,最后的花纹就是不同颜色的漆层,表面有流水纹,如水的涟漪,类似漩涡状,或像松树干上的鳞皴,漫无定律,天然流动。《髹饰录》有“片云、圆花、松鳞”等不同名称。该馆藏有两把民国菠萝漆古方头扇骨,一把表面松鳞纹,一把表面行云流水纹。另有一把当代菠萝漆马牙头扇骨,表面行云流水纹,当代的菠萝漆扇骨与民国的相比差异较大,斑纹更分明与密集,民国的漩涡纹更细狭,而当代的漩涡纹更圆更大,圈圈相套,各种色彩也更浓重,这里面固然有时间的缘故,但也是因为在今日古法终究不可能完全复制了。

  剔红是在漆胎上涂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上百道,然后在上面雕刻花纹。剔黄、剔绿、剔黑等技法与此相同。剔彩是分层涂不同颜色的漆层,当漆到一定厚度时,根据花纹的要求,需要哪种颜色,就将它面上的颜色剔掉,露出所需的色漆。《髹饰录》中所说的“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等”就是用这种方法剔刻出来的。金银胎剔红是以金银为胎,制作工艺与剔红相同。

  剔犀,也叫“云雕”,指用两种或三种色漆有规律地逐层涂,漆到一定厚度后,用刀斜剔出卷草纹、勾纹等,刀口截面显露的是不同颜色的漆层,如行云流水,自然灵动,剔犀的纹理与菠萝漆有相似之处。

  款彩也叫刻灰,先在漆胎上抹灰,干后磨平,再按照纹样,在漆地上深刻凹陷的花纹,另外可填漆、撒色粉或贴金银箔。该馆收藏的一把当代款彩《金鱼图》古方头扇骨,黑漆为底,两面均绘刻金鱼与海草,金鱼填朱漆与金漆,海草则为绿漆混银粉与螺钿颗粒填涂,整体平滑透润,金碧璀璨,极富装饰趣味。

  戗金是在光滑的漆面上,用针尖或者刀锋镂划出纤细的花纹,然后在花纹内打上“金脚漆”,再将金银箔或金银屑黏上。

  百宝嵌是用螺钿和各种玉石、象牙、翡翠、珍珠、玛瑙、珊瑚等珍贵材料镶嵌组成纹饰。《髹饰录》提到:除了各种宝石,也有用“窑花烧色”玻璃烧料来代替宝石和玉石。该馆藏有一把民国嵌百宝如意茄头扇骨,如意大骨嵌彩色螺钿福寿、蝴蝶、玉瓶、花草等吉祥图案,小骨两面也满嵌瓶花清供图案,一面嵌彩色螺钿,与大骨相呼应,一面则嵌民国时很流行的五彩赛璐璐,值得一提的是,此扇骨原配为郑慕康绘金笺扇面《探雪图》,另一面为张寒月治印一组,整扇扇骨与扇面均明艳夺目,精致华美。

  上述各种工艺又可以随意组合、变化,使扇骨更加丰富瑰丽。但总体来说,髹饰扇骨力求深邃高雅,不宜太过堆砌浮华,这是出于扇骨的体型与功用来说,这样看来,有几种工艺或许并不适用于扇骨,如浓重的雕填、堆彩戗金,但换一个角度看,工艺本身并无高雅与俗气之分,关键在于设计者的衡量、取舍,使繁华中又有持重,朴素中不乏高贵。

  博物馆或工艺美术展览上展出的古代漆器,品种纷呈,文饰夺目,然而读过《髹饰录》就会发现,现在所能见的还只是传统品种很小的一小部分。如何继承前代工匠的智慧,萃取传统工艺的精华,不断保护、改良甚至创新,利用现今新的技术,创造出适应现代审美情趣与实用生活的漆器用品,是工艺师们要考虑的。

 

参考文献:

  【1】王世襄著《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 1998年11月1日出版

 

作者简介:

  张良,1963年生于苏州。苏州苏扇博物馆馆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长期从事苏扇制作、收藏和研究。多件作品获国家工艺美术精品金、银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