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装饰赋予红木家具的审美价值

[日期:2016-12-2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雕刻装饰用在传统的红木家具上,赋予了家具新的审美含义,是对红木材质的珍惜,其纹案也是对历史的记载。尽管随着机械雕刻大规模运用,提高了家具雕刻的效率,但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只有手工完成的雕刻作品才能包含着雕刻者的思想,表达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一位雕刻匠人在练成鬼斧神工之前,不仅要熟悉各类刀法,还要对绘画有一定的领悟,以刀代笔,才能真正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雕刻作品。

  雕刻传递历史信息

  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代,青铜器上已可见到夔纹、云纹等精美图案,初期木器也具有了装饰性和实用性的家具雏形。到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已由简单刻纹和雕花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汉代动物木雕用整木雕制,将中国木雕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唐宋时期,木雕工艺日趋完美。明清木雕则是中国古典木雕艺术成熟的时代,内容丰富,飞禽走兽、花卉虫鱼、山水字画、西洋纹样等无所不包,品种繁多,发展出东阳木雕、黄杨木雕、潮州木雕和宁波木雕等风格流派。

  在笔者看来,红木是珍稀和罕有的,需用心对待,极尽所能让其尽善尽美。红木家具本身就承载着历史,与雕刻这一项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两者相得益彰。但是无论何种红木,都只是展示木雕艺术的载体,就如同上好的宣纸写字,自然更富神韵,但归根结底,一幅字的价值取决于书写于上的毛笔字。同样,一件具有价值的家具作品,艺术性才是第一位的。

  如果没有雕刻,家具仅仅只是一件人们生活起居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具。红木家具,也不过意味着这件日常用具所用材料珍贵。常言道“三分长相,七分打扮”,雕刻对于家具而言,就好比是淡妆浓抹的装饰,或者是色彩鲜艳的衣裳,对于一般的木头而言,可以掩盖它的部分缺点;对于红木而言,是对珍贵素材本身的尊重。不仅如此,雕刻的花纹本就是带着历史信息的符号,所以雕刻艺术还传达着更深层次的文化信息,讲述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红木家具自明朝起,就有着很深的文人情结。中国人讲究物以载道,红木家具作为珍贵高雅的艺术家具,承载着中华文化之精髓,红木家具与四大名著最美的邂逅便是最典型的一例。通过传统的雕刻工艺,让四大名著的典故或者人物惟妙惟肖地在家具中呈现,变无形为有形,从而使红木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学达到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次博览会上,笔者有幸看到一件东阳木雕参展作品——《三国演义大圆台》。该作品选取了二十多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诸如桃园结义、三战吕布、吕布戏貂蝉、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单刀赴会、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令人叹为观止;在雕刻工艺上该作品也很多样,充分运用了深雕、浅雕、镂空雕等雕刻技法,把传统东阳木雕技法发挥到了极致,刻画了曹操、刘备、关羽等英雄人物的“忠、义、仁、勇”品格。这种行云如水的雕刻使山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气势非凡。看了这件红木家具作品——《三国演义大圆台》,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此外,笔者也在其他一些展会上见过以《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为题材的红木家具作品,这些作品的造型和雕刻之精、之繁、之美,令人震撼,它们都充分运用了红木家具独有的艺术表现手法,让四大名著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由此可见,雕刻作为家具的一种装饰,就是利用不同的纹理给家具赋予不同的含义,就像是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家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被升华,不再是简单的家庭用品,而是发展成为一种有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品。

  纹样记载时代变迁

  据《中国古代家具鉴定实例》考证,战国时工匠们已较能熟练地在家具表面进行髹漆、绘彩、浮雕。到秦、汉时已开始有比较自由的构图,出现缜密的花纹;而唐代则开始划分出装饰的部位;明代的部件装饰的布局皆有定则,花纹也趋向程式化。正如有位专家所言,“雕刻虽然无言,但也是一种象形文字,是一种含义的表达”,雕刻的纹路也是根据时代逐渐演变。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已有鱼的形象作为装饰纹饰,如著名的鱼纹盆,象征年年(连年)有余,表达生产落后的时期人们希望生活富裕宽绰,有余有剩。战国时代铜器和漆器上的纹样中出现植物,线条也更为流畅秀丽,反映了描绘对象的丰富和刀笔工具及制作方法的进步。东汉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作为佛教中的一种圣洁之物,出现了最早的莲花纹饰。自先秦发展到唐代,图案纹样的风格深受当时绘画的影响,极具富丽堂皇绚丽多彩之美。

  明末清初,博古之风盛兴,博古图案也因之成为家具雕刻的重要装饰之一,明代已有在家具上镌刻诗文的实例,入清以后更为盛行。清康熙年间,宫廷中大量使用西洋艺术匠师,传统家具受其艺术渗透而出现了这一时期特有的西方装饰纹样,西番莲纹就是其中的代表。

  除以上逐渐演变的纹饰外,作为中华民族图腾文化的产物龙凤纹,则是贯穿家具雕刻的始终,最开始被视作是呼风唤雨的吉祥之物,到封建时代则成为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尊严的象征。我国古典家具的龙纹,开始时从青铜器、砖画、玉器演绎而来,到清代时就更为写实,龙身矫健,双目圆睁,神采飞扬,连龙身上的鳞片也雕刻得细致入微。

  中国地域幅员辽阔,不仅能从时间上看到差异,不同地方的人对于文化的表达也不一样。

  京作家具,雕刻图案更多的是龙凤、花鸟之类。比如牡丹是我国国花,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兼有色、香、韵三者之美,有“花中之王”与“国色天香”的佳誉。周敦颐的《爱莲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所以,后人多以牡丹象征富贵、繁荣昌盛和幸福和平。牡丹纹样作为红木家具中常见的装饰题材之一,始于唐代,兴盛于北宋,广泛用于明清。明代常将牡丹与凤图案进行多种组合,寓意“富贵无边”;清代中晚期往往把牡丹插在花瓶里,寓“一品(瓶)富贵”之意。牡丹纹样有折枝牡丹和缠枝牡丹两类,折枝牡丹常被雕绘在柜门或者背板上,缠枝牡丹则常用以装饰边框。装饰手法多用螺钿镶嵌或者金漆彩绘。

  南方的一些家具流派除此之外还会更多地进行人物雕刻。在一次展览会上,笔者看到过一副以《水浒传》人物为题材的红木家具作品——《水浒108将会议台》。该作品在人物雕刻上下足了功夫。为了将水浒人物刻画到位,创作者在熟读《水浒传》之余,反复临摹了多部水浒人物画册,将108将雕刻得栩栩如生。这些人物,除了每个人的神态与动作不能一样外,每个人的盔甲也要各有不同。为了雕刻出每匹马真实的神态,作者更是让人收集了各式各样的马的图片和工艺品,并亲自去马场近距离观察马的神态和动作,对照着雕刻。正是因为对这些细节的完美追求,整部作品都变得非常有生命力。嫉恶如仇、脾气火爆的李逵,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吴用,武艺高强、循规蹈矩的林冲,崇尚忠义、勇而有谋的武松,侠肝义胆、粗中有细的鲁智深,精明能干、粗暴蛮横的杨志等人物,个个雕刻得形象生动,活灵活现。整部作品布局合理,气势磅礴。许多细节把握到位,马腿摸上去紧绷有力,就连棕绳的细丝都刻画得细腻清晰。整部作品仿佛带你回到了当年梁山好汉劫贫济富、快意恩仇的年代,也仿佛能感受到每个人物在为你述说着一个个故事。

  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人物传说,纹必寓意,意必吉祥,都表达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企盼与向往。这些纹饰在织绣、陶瓷、漆器等品类中也常能看到,中国古典家具装饰纹样从自然写生到图案化,每一种雕刻纹样都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变迁。

  在笔者看来,红木家具的工艺有很多,最被大家注意、能够直接看到的,就是雕刻工艺。因此,雕刻工艺是红木家具最基础的装饰,也奠定了一件家具工艺价值的基础。雕刻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应当有层次、有主次、有轻重,整套家具的雕刻融合在一起,还应当有内涵有故事性。雕刻师其实就是在通过红木家具上的雕刻传递思想和故事。人们看到红木家具,品味雕刻,就像在阅读一个故事。这便是雕刻的艺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