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受经济危机影响,国内玉器市场人气低迷、成交清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行业正处于寒冬期也被普遍认同。如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化解玉器销售低迷与玉雕创作发展之间的矛盾,突破瓶颈,寻求发展,从业者必须在玉雕作品的原创性上下足功夫,努力创作出适应时代的新作品。
关键词:玉雕 设计 原创性 新材料
玉雕的出现是中华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君子比德以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代先贤“比德于玉”,集物资与精神二者合一的玉文化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陪伴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与行为道德。进入21世纪,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玉雕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现在,玉雕作品已成为国内艺术品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作品种类丰富,市场份额较大,从业人员众多,已成为当前中国玉雕产业的主要特征。受经济危机影响,近几年,国内玉器市场低迷,交易冷清,从业者逐渐感受到市场寒冬的严峻考验。如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化解玉器销售低迷与玉雕创作发展之间的矛盾,突破瓶颈,寻求发展,从业者必须在玉雕作品的原创性上下足功夫,努力创作出适应时代的新作品。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玉雕设计现状
玉雕作品是艺术品。在中国历朝历代上来说,玉雕作品一直扮演者时代艺术品的重要角色。比如最早的高古玉,就是拿来祭祀的,后期是颂扬文人的,近代之后就变成了工业品。不过在改革开放之后就已经回归了,大家又开始重视艺术品了。只不过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玉雕的艺术品概念没有那么强,更多人是觉得它是个好玩儿的,保平安的,吉祥的东西。但是如果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商品都拿去换外汇了,这个时候组织生产就开始套用工业生产的模式,以前是作坊式,模式改变之后就开始出现计件,计算产值、数量等这些新的现实的东西。所以说这时候玉雕就变成了一个商品,更准确地说是一个产品。
这两年来玉器市场整体处在一个矛盾的阶段。一方面,爱玉、崇玉的观念已然深入人心,包括玉雕人的技艺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就是必须要认清现在整个的经济形势处在一个调整时期,发展较为缓慢。创作用的材料更是处在一个濒临枯竭的现状中,好材料越来越稀缺,价格也在不停地在上涨。现在来说,特别是优质的和田白玉籽,有种有色的翡翠处在一个价高量少的阶段。然而玉雕人又一直需要新产品的创作,此时矛盾就出现了,拘于现状,好料做不起或者不敢做,只能退而求其次,这个“次”就是新材料。所以现在一大部分人开始尝试在包括南红玛瑙、俄罗斯白玉、青海白玉、韩国白玉、独山玉等地方玉种等在内的新材料上进行创作。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以新材料为创作对象,更能体现出玉雕人的创作理念,因为新材料的颜色很丰富,价也不是那么高。新材料的出现,设计师可以充分的展开想象,充分的调动记忆能力。因此,分析过后,我反而觉得这个时期更好。以前把经济看的太重,老是想着能卖多少钱,卖给谁,现在反而想开了,更认为这就是艺术,为创新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二、目前玉雕设计的主要问题
原创性的缺乏对当代玉雕发展是致命的。中国的玉文化以玉器为载体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精美的玉器在古代依附于宗教与政治需要,当今则依附于资本与精神需要,而玉器的创作始终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文化的进步。玉器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抄袭成风。几千年的历史汇聚的人文内涵被广泛运用到玉雕之中。玉雕题材代代传承,但在如今新经济市场下,一味的传统题材已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的注目。创新机制急需建立,原创性作品更能受到人们的欢迎。
玉雕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传统文化,题材和内容相对比较固化,每家店铺的作品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所以,从工作室、玉雕师的角度,更需要求新求变,即使是传统题材也可以在表现形式和制作工艺上寻求变化。如果只是一味地延续复制原有的作品风格,其作品只能逐渐沦为量产化的工艺品,其艺术附加值会大大降低,玉雕作品的价值也将会更大程度地取决于玉料的价值。
三、玉雕设计的出路探讨
与其它工艺的融合是玉雕设计发展的一个方向。作为中国独有的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雕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被誉为东方瑰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玉雕制作的五千多年历史中,玉器从王权贵族的神坛走进寻常百姓家。当代玉雕在承袭古老优秀技艺的基础上,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将绘画、雕塑、书法、石刻等各种艺术形式为我所用,进入了自由创作的艺术王国。私人订制服务的出现释放了当代玉雕正不断走向个性化的信号。而正在变热的锦灰堆风,则满足了人们追求精神层面的怀旧感、历史感及雅致的现代气息。反映出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时空被压缩重构后,痴迷于多种文化的叠加和时空穿越。借鉴锦灰堆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蒙太奇的组合方式化腐朽为神奇,正成为近几年来当代优秀玉雕大师们的创作提升方向。
客观地说,当代玉雕在创作中注重设计与立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时代新意。从技巧型走向艺术化,强调形式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彰显时代的审美特征,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然而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要求我们更应该关注玉雕艺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
玉雕行业相较于书画等艺术门类,民间气味浓厚,状态游离松散,准入门槛很低,介于工艺品与艺术品之间的尴尬角色。这些都导致了目前整个玉雕行业处于模仿、抄袭状态,原创稀缺。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对应建立丰富多元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这无疑对玉雕界提出更高要求。
艺术向来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显而易见,玉雕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门类,只有在创作中更多融入时代精神,在设计中更多运用时尚元素,在工艺上更多应用新科技成果。在意境传达上更多重视个性满足和情感需要,才能焕发青春活力,创作出更多有创意的玉雕作品。满足更多人的更多需求,也让更多的人了解玉文化,推动玉雕艺术的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俊峰,沈乐敏,《中国文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2、喻燕姣,《中国玉器的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0 年 04 期。
作者简介:
田晟,1974年5月生,扬州大学管理专业本科学历,美国西北理工EMBA结业。自幼喜爱美术、篆刻,扬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2008年创办“扬州和美玉坊”玉雕工作室(实体店注册名:雅玉坊)。现为扬州玉器厂副厂长,主要负责创新大师工作室和互联网+,在国家级玉雕大师江春源,薛春梅,省工艺美术大师薛群等前辈指导下,秉承扬州玉雕的传统的同时结合苏州、上海多地先进玉雕工艺,潜心于从事特色籽料山水牌、青花山子摆件,俏色杂件人物、情趣把玩器皿的设计创作,作品以情带意,结合现代审美与美玉之天成融为一体,风格空明淡远,作品往往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痕迹,颇具诗画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