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和田玉作为我国的玉中珍品,是中国玉文化的主要载体,其历史发展一直影响着中华文化。从古至今,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无不为拥有一块精美的和田玉备感喜悦和欣慰。和田玉由于质地细腻,所以它的美表现在光洁温润,颜色均一,柔和如脂,它在传统玉石中占据着首屈一指的地位。本人根据从业经历,对和田玉作品创作中的料质、雕刻工艺、文化内涵几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和田玉作品 玉石材料 雕刻工艺 文化内涵
一、“料”:玉雕创作之基
玉石原料是和田玉作品创作的载体和基本保证,选料是玉雕作品创作的基本功和第一道工序。一块好的玉石,可以从它的形状、颜色、质地、绺裂、杂质、玉质分布的均匀性等方面进行断定,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 形状。从玉料的形状上看,子玉品质最优,山流水料略低于子玉,山料玉的品质差别很大,这也是一般的规律而言,还要结合其他因素。
(二) 颜色。新疆和田玉以白、青、黄、黑、碧为本色,其中以白色为优,白玉中羊脂白玉为最优。糖色、黑色是杂色,但不能说是脏色,俗为一黄二白三黑四绿,这四种颜色分明最为名贵。
(三) 质地。我国玉行中人习惯从“坑、形、皮、性”来判断玉料的质地,其中,“坑”是指玉的产地;“形”是指玉的外形;“皮”是指玉的表面特征;“性”是指玉的结晶构造。坑形皮性是感官经验,玉结晶细腻,给人温润的感觉,这是玉的一般通性。玉行内所说的阴、灵、油、嫩、灰、干、僵、瓷、松、面、暴性等名词与称谓,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玉的质量,是判断玉质的主要依据。
(四) 绺裂。玉的绺裂分死绺裂和活绺裂,经验表明凡是显在堵头的或硬面的绺,绝大多数能侵入内部,除胎绺难于预测外,其他绺裂都能反映在玉面上,只要把堵头表明皮切出一平面,死活瑕疵绺裂都显示出来。
(五) 杂质。玉的杂质主要是石,此外还表现在质地不均匀等方面。石有死石和活石之分,死石即表现在局部或呈带状,活石是玉上面的界限不清的散点。
(六) 玉质的分布状况。在一般情况下,一块玉料,往往有些地方质地好,有些地方质地差,这种现象被称之玉的阴阳面。玉的阴阳面实际上是玉在形成过程中围岩对它的影响。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分别进行考察,对原料质量综合分析,然后评估确定玉料的质量档次,好玉是指质地细腻,颜色均匀,明快,无绺裂,无瑕疵的玉。根据确定玉料的质量评估,选择玉雕作品创作的题材与制作工艺手段。
二、“工”:精品创作之本
玉雕的做工是玉雕工艺技法的综合体现,有精工,才出精品。行内人称“三分料,七分工”,可见工的重要性。在雕琢玉雕作品的过程中,工具的运用技巧主要以“切、削、划、勾、磨、压、掖、串、冲、顶、掏、刻、擦”等等,灵活运用好了工具,省工、省料,巧夺天工,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技”更精,产品更美。雕刻要气韵,层次要分明,技艺要出清,疏密要相称,四面都要耐看,面面皆入画,达到题材统一,形式统一。
制作玉雕作品时首先要合理用料。要将创作的玉料鉴别清楚,凡是能去掉的瑕疵、绺裂都应该去掉,对不易去掉的绺,避开明显部位,并加以遮蔽处理。具体分析变脏为“俏”,按质施艺,按照材料的透明度的强弱,质地与色泽来确定工艺。质劣者,不施细工;质中者,要施细工;质优者,必须施细工。玉雕创作的“量料取材”不只存在于创作用料的开始阶段,而是贯穿于玉雕创作的始终。玉雕造型宜圆润、圆柔、曲润,忌尖锐、生硬、繁琐,玉雕圆润造型的表现规律是宜整不宜碎,宜靠不宜翘,宜浅不宜深。光泽美是构成玉雕作品特点的内容需要,光泽应抛出强弱对比效果,按艺术抛光手段要有整体布局。玉雕造型追求的是整体感,饱满、润泽。玉雕技法是形成玉雕艺术造型特征的关键因素。
三、“艺”:玉雕作品之魂
“艺”,就是玉雕作品的文化韵味和艺术风格。通过玉雕作品表现时代精神、民族文化,表达玉雕创作者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精神诉求等内在文化内涵和外在艺术品位,这是玉雕创作的灵魂。
和田玉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全民族爱玉、崇玉、尊玉的民族心理,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以和田玉雕琢的精美玉器,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艺术风格和浓厚的东方民族特色,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不同时代的玉雕艺术风格的玉雕作品,在整体上反映出独特的时代面貌。对于当代玉雕来说,“雅”与“俗”是衡量玉雕作品艺术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件玉雕作品如果只是迎合市场的一般嗜好或是以奇巧炫人耳目,仅仅满足于某种感官刺激,那么这种浅薄和低俗的玉器不会被崇玉尚玉的大众所接受。几千年发展而形成的灿烂玉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当代文化,为玉雕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玉雕作品创作要在思想内容、形式风格上表达时代精神和文化艺术诉求,创作出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情感寄托、艺术欣赏、文化启迪,并且广为人们所喜爱的玉雕作品。
总之,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有相应的创作规律,但艺术创作不能标准化,不能模式化。玉雕艺术创作者不要简单的模仿和复制,传承的是文化精神。玉质美是玉雕作品创作的基础保障,工艺美是作品实现艺术美的重要手段,艺术美是玉雕创作追求的目标和境界,是玉雕的灵魂和生命。玉质美要有敏锐的审美感受,工艺美要有精雕细琢,艺术美则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玉雕作品的创作只有实现“料”“工”“艺”三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创作出当代玉雕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 卢保奇,冯建森,《玉石学基础》,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2】 赵永魁,《中国玉石雕刻工艺技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
【3】 文少雩,《玉雕创作与鉴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张静,男,1978年生,助理工艺美术师,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毕业于扬州大学中文系。由于父母的缘故,很早便与玉石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加入华艺雕刻厂选择成为一名琢玉之人。为此,前往南京艺术学院进修了一年的雕塑。这样的经历,造就了张静不拘一格,丰富多样的设计风格与灵秀蕴藉,雅致细腻的作品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