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仿真绣的产生及其历史意义

[日期:2016-02-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仿真绣是苏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长发展依赖于沈寿等老一辈苏绣艺术家的不断努力。在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得到调整壮大。仿真绣对于苏绣艺术的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催发出乱针绣、虚实乱针绣等刺绣针法技艺,为苏绣艺术在当下的繁荣大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关键词:仿真绣 苏绣 产生 意义 创新

 

  仿真绣由清末民初刺绣艺术家沈寿先生创立,因此又被称为“沈绣”。仿真绣在继承传统苏绣技艺的基础上,开辟了苏绣艺术的崭新领域。仿真绣源于苏绣,但以刺绣来表现物象的光影、色彩,使之达到仿真、逼肖的艺术效果,则有别于传统苏绣。仿真绣作品常以西洋

  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的技法于刺绣技法中,使得作品立体感强、物像生动逼真。仿真绣形成过程漫长、影响程度深远,尤其是对苏州、南通等地的苏绣艺术在今天的辉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921年,沈寿在江苏南通病逝。追悼会上,清末实业家张謇亲撰挽联《雪宧哀辞》,“真美术专家,称寿于己,寿不称于名,才士数奇,如是,如是;亦学诗女弟,视余如父,余得视犹子,夫人为恸,丧予,丧予".挽联既充分肯定了沈寿的艺术人生,是"真美术专家”;又流露出情同父子的深情。沈寿在创立弘扬仿真绣的过程中,得到了张謇的大力支持。因此,张謇的“盖棺定论”也正是为以“仿真绣”为代表的沈寿正名。

  仿真绣艺术的产生,得益于沈寿先生深厚的美学素养和长时间的刺绣实践。沈寿先生成长在苏州吴县地区的古董商家庭,父亲尚古好文,沈寿幼年时期便得到了浓厚的艺术熏陶。姑苏城外古镇木渎一带“家家蚕桑、户户刺绣”,也正是外婆家所在。自幼时去外婆家起便对刺绣技艺产生了兴趣,在姐姐沈立的带领下,七岁弄针,八岁学绣,加之沈寿天资聪颖,又好钻研,学绣进步很快。起初,她绣些花草之类,主要是一些实用性绣品。后来就将家中收藏的名画作为蓝本,开始绣制艺术性作品。十六七岁,她便成了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沈寿二十岁完婚,嫁夫余觉。余觉出身书香世家,能书善画,经济条件也颇好。婚后夫妻俩一个以笔代针,一个以针代笔,画绣相辅,相得益彰,不曾间断。

  年少成名的沈寿,在三十而立时候,得到了慈禧太后的盛赞,于1904年被公派日本交流研习绘画刺绣艺术,回国后开始担任清宫绣工科总教习。此时,沈寿之名在全国刺绣行业声名鹊起,也正是在清宫绣工科任教期间,仿真绣开始慢慢孕育、逐渐成型。仿真绣在经历起步阶段后,于1915年到达了仿真绣的新高峰。沈寿历时两年多时间完成了仿真绣《耶稣像》,获得了美国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一等大奖。此作中沈寿精湛的刺绣技艺已达炉火纯青的境地,令人叹为观止。此后,沈寿疾病缠身,已经难以完成重大仿真绣作品。直至辞世前,由沈寿口述、张謇笔录变成《雪宦绣谱》,是沈寿毕生刺绣经验的总结,于1919年刊印问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刺绣技法论著,其中对“仿真绣”艺术进行了理论研究、详细阐述了其艺术特色,为“仿真绣”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在仿真绣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沈寿一直坚持到南通、天津等多地传习仿真绣艺术,培养出了一大批刺绣名家,为苏绣以及仿真绣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

  仿真绣艺术的产生,为苏绣艺术角色由日用品向欣赏品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精细微妙的仿真绣艺术改变了传统苏绣平铺直套的固定针法,根据表现题材的结构旋转灵活用针,更能体现物象的质感。同时,仿真绣的产生,促使刺绣艺人开始深入思考光线和色线的搭配运用,光线为虚、色线为实,虚实结合才能创作出具有西方绘画效果的作品。仿真绣用几种色线合并于一针来润色调绣,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用以体现西方油画、铅画、摄影因受光不同物象所产生明暗关系的变化。

  仿真绣本身就是“以新意运旧法”创新实践的优秀成果,相对于对传统针法技艺的强化,创新思维的开辟精神为苏绣艺术的长远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仿真绣大开刺绣艺术先河,此后的三十年内,两大刺绣针法“乱针绣”和“虚实乱针绣”在继承“仿真绣”的基础上横空出世,将仿真绣的艺术境界提高了很多。乱针绣由杨守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创,这种针法融合了中国传统刺绣的技术以及西洋艺术的特色,并受到清末民初沈寿的仿真绣启发影响。传统苏绣中,每一针之间是紧密相接,并且呈同一方向排列,但在乱针绣中,针法长短不一、方向不同且互相交叉,并运用分层、加色的手法,使得在色彩上更为丰富。1958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閒吸取中外绘画艺术的营养,把素描的笔触、水墨画虚实的韵味、摄影的光影效果融于绣中,首创“虚实乱针绣”。乱针绣和虚实乱针绣均是以仿真绣为依托,现已经成为苏绣艺术最为依赖的针法,正式得益于乱针绣技艺的钻研运用,苏绣在21世纪创造出了辉煌盛境,成为全国工艺美术行业里的翘楚。

  参考文献:

  [1] 孙佩兰 《中国刺绣史》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

  [2] 李明、沈建东《符号江苏 苏绣》 译林出版社 2013.1

  作者简介:

  朱卫红,女,1969年生,工艺美术师。从事刺绣工作三十年时间,能熟练掌握各种刺绣针法,尤其擅长花鸟、动物类题材的绣品的绣制,其代表作品多次在国内工艺美术专业评比活动中获得金银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