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绣与镇湖刺绣

[日期:2016-02-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苏绣与镇湖刺绣如同母女,有血缘关系,但也不能乱了辈份。作为苏绣在当下的重要组成部分,镇湖刺绣日益茁壮成长,成为苏绣最为出色的女儿。理清苏绣与镇湖刺绣的辩证关系,分析二者在当今行业中的差异变化,对于苏绣和镇湖刺绣的长远、健康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苏绣 镇湖 绣品街 工艺美术

 

  苏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广泛的产业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大、知名度高。随着21世纪的到来,“镇湖刺绣”作为地方手工艺名片逐渐声名鹊起,成为苏绣在当今社会中的新的华服。镇湖位于太湖之滨,隶属于苏州市高新区管辖,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高新区政府为推动、镇湖绣品街为平台、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为窗口的刺绣产业集群。随着近三十年的发展壮大,镇湖刺绣成为苏州工艺美术领域的新亮点,为苏绣的常态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苏绣和镇湖刺绣作为区域工艺美术称谓,同时呈现出了强大的行业影响。那么,如何理顺苏绣和镇湖刺绣的关系,进而在理念上加以区别对待,还原正确的工艺认知?本文将立足于以上问题,展开论述。

  苏绣即苏州刺绣,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仍以苏州为中心,现已遍布衍生至江苏省的扬州、无锡、常州、宿迁、东台等地。镇湖刺绣,辖制在高新区镇湖范围内,尚未形成完整的辐射范围。与苏北绣、宝应绣等苏绣区域绣种一样,镇湖刺绣隶属于苏绣概念范畴,是苏绣本地绣的重要组成部分。苏绣与镇湖刺绣在地域概念划分上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从工艺特色上讲,而这也是具有隶属关系的,而今,无论是苏绣还是镇湖刺绣,高档欣赏品依然占据着行业主流,这些作品取材广泛不拘俗套、雅俗共赏。制作技艺上以乱针绣为主,大都以其他技艺辅助用心渲染、精心制作,在制作技艺精益求精的同时,更为注重作品典雅风味的塑造。无论是选料用线、飞针绣制还是后期包装点缀,都无不遵循着刺绣先辈“精细雅洁”的古训。苏绣作为我国知名的工艺门类有着2000余年的发展历史,其相关记载可以从众多的历史古籍中查阅。相反,镇湖刺绣作为苏绣本地绣的一种,其形成时期还是在建国之后,所以古旧书籍鲜有记载。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新中国事业恢复发展,无论是苏绣还是镇湖刺绣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发展壮大的过程依托优秀刺绣人才的不断涌。目前苏绣行业共有9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基本是在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获评。而且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有在苏州刺绣研究所工作的经历,见证了苏绣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为例,五十年代末,就先后到东欧及英国、瑞士、阿尔巴尼亚等国家进行刺绣表演、传授技艺。并得到了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的接见。鉴于她对苏绣艺术的卓越贡献,国家相关部门先后授予她“劳动模范”、“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也正是在刺绣杰出人才的引领下,1950年至1987年间,近百幅苏绣作品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国家元首,苏绣工艺一时间蜚声国内外。镇湖刺绣名家高手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辈出,镇湖刺绣目前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近二十人,他们虽然是以个人工作室的形式创作,但是却形成了推动镇湖刺绣快速发展壮大的合力。以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为例,2014年曾创作《木槿花开》,由习近平总书记赠与韩国总统朴槿惠;2015年,其创作《岁月如歌》作为国礼送与英国女王;2015年12月,“姚建萍刺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桩桩个人光鲜事迹的背后,是镇湖绣娘努力探索后取得的成果,也让镇湖刺绣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区域手工艺代表。

  目前,苏绣的产业基础在苏州大市范围内主要分布在姑苏区和高新区,其中,高新区又以镇湖刺绣为主。苏绣在姑苏区的分布相对较为分散,目前较为集中的生产基地就是已经改革改制的苏州刺绣研究所,其余大都是分撒的个体工作室。这些工作室也并非比邻而居,往往如珍珠遗地般自发分布,已经难以形成规模宏大的集中展示区域,苏绣行业在姑苏区的发展态势让人担忧,一方面是由于店面成本的居高不下,最重要的还是零散分布状态下出现了后继乏力、销售无门的状况。反观镇湖刺绣业已形成了庞大的人才队伍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设计、生产、销售及相关产业配套发展,不断完善,正吸引着国内外刺绣市场。

  日用品和欣赏品是苏绣艺术的两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在两种表现形式的选择上,苏绣和镇湖刺绣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苏绣在日用品和欣赏品生产方面长期并重,镇湖刺绣则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刺绣日用品始转向刺绣欣赏品。苏绣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刺绣欣赏品的出现,在明清之际苏绣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影响,尤其是诸如张骞等社会人士的关注参与,刺绣欣赏品的创作水准一直很高。当然,苏绣日用品在民间婚丧嫁娶等活动及日常生活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苏州刺绣厂、苏州刺绣研究所等相关部门的生产记录中,刺绣日用品和欣赏品的所占比重一直伯仲之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镇湖绣娘开始从苏州市区的皋桥、南门发放站、苏州刺绣厂、苏州刺绣研究所等地领料加工、精心修制刺绣欣赏品,直至九十年代,整个镇湖刺绣行业完成了刺绣主打由日用品向欣赏品的转变。

  虽然苏绣和镇湖刺绣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且二者在不同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们在苏州民间手工艺的重要地位,可谓“母女花、红苏州”。

  参考文献:

  [1]《镇湖镇志》 镇湖镇志编纂委员会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9

  [2] 李明《符号江苏 苏绣》 沈建东著 译林出版社 2013.1

  作者简介:

  朱卫红,女,1969年生,工艺美术师。从事刺绣工作三十年时间,能熟练掌握各种刺绣针法,尤其擅长花鸟、动物类题材的绣品的绣制,其代表作品多次在国内工艺美术专业评比活动中获得金银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