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欣赏、歌颂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儒、佛、道对自然的追求在言志、抒情、状景等等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隋唐以来画家的山水画在技法上、理论上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神韵和审美情趣。 本文以《重林叠峰》山水屏风创作为例,论述了传统山水画在现代装饰环境中的运用。
关键词:传统山水绘画 刺绣 现代装饰
陶渊明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杜甫说:“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这说明人们对自然美是多么向往!席勒在《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里,从理论上指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他说人对于自然,总是充满了爱与尊敬的感情。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欣赏、歌颂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儒、佛、道对自然的追求在言志、抒情、状景等等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这从中国山水画早西方风景画一千多年的事实,可见一斑。从现在可见的第一幅山水画,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至今的一千五百余年中,名家辈出,画法多样如唐代李思训、王维;五代荆浩、关仝;宋代巨然、范宽、郭熙、米芾、马远、夏圭;元代黄王倪吴;明代沈文唐仇;清代的四王四僧等从技法上、理论上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神韵和审美情趣。
山水画是我经常创作的画种,也是我在学校学习绘画的主攻方向之一。最早入手是学清王石谷的严谨笔墨,又吸收了沈周的浑圆苍润,文唐的逸趣,有一定的基础后追索到董源、巨然、郭熙的潇洒清旷严谨的法度,又师赵孟頫之简明疏朗,吴湖帆之温润清雅为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寄情山水放情林泉,从壮丽的大好河山中寻找到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情怀,而我也在尽览前人画作之后到桂林、黄山、雁荡、太行等名山大川写生采风。黄山的峰云变幻,桂林的秀灵清幽,雁荡的突兀灵巧,太行的浑厚朴实给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或雄关漫道,或峡谷瀑布,或清流急湍,或湖光山色,或危崖险滩,或云蒸霞蔚,各式绿林植被松涛嵚云无不为之动容,并深深地刻在脑海之中。在闲暇时,我也踏遍了吴地胜景,在温润秀美中吸收了山野灵气,每当创作时,这些记忆便会从笔墨间跃然而出,赋予画作以个人的气质和神采。下面我谈谈我在现代装饰环境中的水墨山水画《重林叠峰》的创作构思和技法运用。
《重林叠峰》山水屏风共11扇,通景,乃香港客户交予我设计并监督完成的作品。尺寸及扇数为245x110cm 五扇,245x80cm三扇,245x50cm三扇,高度统一而宽度各异,有别于传统山水屏风的规整性,故而我的构思即以通景的一致性在不同的尺幅中蕴含相同的韵律,以疏密有致的布局和色彩的规一使传统题材赋予时代的跃动感。
艺术作品反映自然美,不是自然主义的摹仿,而是经过艺术美的创造。首先是要和谐性,即艺术作品与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其次是形象性,正如黑格尔所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再者要有真实性,即客观存在的自然真实;再者要有感染性,这需要艺术创作者的真情描绘使之升华;更重要的是整个画面的统一性所产生的韵律节奏感。故设计中我用深远法描绘了簇拥着的群峯列岫、山麓绵亘,远峰一抹山峰微露直入云中,近处山势直落与乱石回合,山谷中弥漫着出岫的白云,成排的松杉覆盖着中景的山体和瀑布流泉,中间的留白加深了境界的幽邃,远景则为石外江水、远山,水汽与云雾氤氲一片,云蒸霞蔚,浩淼无际,近景溪水萦回,淙淙溪流中碎石聚散富有节奏。在有意无意中隐约构成一条运动的轴线,和山麓石层起伏之势相呼应,从而使画面上下分而复合。整个画面极尽丘壑之美,树木姿态变化丰富,布置得宜,聚散自然,多而不繁,爽朗有致,树干简略双勾,树叶用墨随意点成,笔法灵活,意趣浓郁,水陆交接,林木聚散错落有致,互相呼应。
在画法上,或用没骨晕染,得淡荡明艳之致,描绘云雾水气变化之妙,或用披麻皴兼以小斧劈皴或干笔皴擦描绘山体苍秀简易,得其润厚之气。山石树木云气的晕染体现出前后层次和山水云石不同的厚薄感,但在异型丝而非宣纸上达到这一效果,我只得反复加深数次,非一气呵成,在正面晕染之后,反面又加一层达到透彻,接近双面绣的效果有,因此总的来说画法兼收并蓄,摆脱了传统的束缚。
古希腊美学家亚里斯多和中世纪美学家圣·托马斯等都把“整一”作为美的重要条件。“整一”为什么美呢?因为它能使人联想到富裕和健美,而在形式美中另一个要素是“和谐”,因为“和谐”意味着舒适和融洽,还有一个要素是“鲜明”,因为“鲜明”总与兴旺发达联系在一起,试想人们总是不喜欢晦暗的颜色,因为它意味着衰败和痛苦,故而在创作中融入形式美的里面,是作品的亮点所在,为了多种尺寸在风格上的一致性并蕴含音乐般的节奏,使之富有蓬勃朝气的时代气息,将作品在异型丝底部画好以后请绣娘在每一幅绣面上从左向右拉红色的横线,占据整扇画面的左边二分之一的面积,红线的长短不一,错落有致,让人不禁想起钢琴里黑白键盘及五线谱上流动的音符来,似有曲调婉转而绕梁不散,传统水墨山水在空灵的音乐声中脉脉含情,楚楚动人,具有强烈的形式之美。
绣品完成后,上方经孔,悬挂于梁上,前后用双层落地玻璃夹住,下方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宛若悬挂在空中,在宾馆内起到装饰隔断的作用。这幅绣品,以单面的画工起到双面的效果,所拉的横线既有韵律感又节省了人工,更重要的是,它摒弃了传统的屏风样式,而是用更自由、大气的无框透光材料夹住绣品,从而彰显出现代装饰的趣味。打上灯光后,绣品在玻璃后折射出细线的光泽。红色的横线与透明的屏风架,相得益彰地体现了现代设计的要领,既喜庆又丝毫不与传统山水相抵触,反为现代化的简洁明亮的装饰环境增色不少。因此我认为这幅作品是中国元素传统山水在现代装饰中撞击出火花的一次成功之作。
艺术美感是以审美经验所左右,在评价艺术创作时美感起着一定的作用。正如鲁迅所说:“所见天物非必圆满,再现之际,当以创造。”这个所谓的创造其实就是构图和立意的取舍、主次、虚实、诗情画意等等艺术手法。这次《重林叠峰》的创作是我将传统山水在现代装饰环境中运用的探索,希望以此为契机能有更新的创造。
参考文献: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古诗文网汪晖等著《鲁迅研究批判》论鲁迅(二)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作者简介:
吴越晨,男,1971年4月出生于苏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刺绣研究所创作设计室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擅长国画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