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檀香扇烫花工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檀香特殊的材质给檀香扇烫画工艺既带来了优势,又带来了限制,并对烫画的方法及其技艺提出了特别的要求。
关键词:檀香扇 烫花
人类利用檀香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其特殊的香味,被广泛用于工艺雕刻和提炼檀香油,又因其在宗教仪式中的特殊地位而格外有名。檀香多产于印度东部、泰国、马来西亚、东南亚、澳大利亚等湿热带地区。檀香树生长极缓慢,要数十年方能成材,且成材率低,所以自古至今都是非常名贵的木材。而印度的老山香又是檀香中的极品,它的特点是色白偏黄油质,质地紧密,散发的香甜味恒久不散。用檀香木制作扇子是我国首创,加之拉花、烫花、雕花(雕刻)和镶嵌等精湛工艺,制作出的扇子自然是扇中的极品,而跻身中国四大名扇之列。
檀香扇中的烫花工艺,历史非常悠久。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烙画”,或者“烫画”、“烫花”、“火画”等等。它并非施以颜色,而是根据炭化的原理,通过对温度的控制在材质上留下深浅不同的褐色,形成美丽的图案。根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来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光绪三年,经擅长绘画的南阳人赵星三重新发现整理,后经历代艺人的继承,使得这种工艺得以流传。到清代末期,烙画工艺已初具规模了。
苏杭和南京地区出现过不少烙画名家,如张友琴、刘锦堂、钱怀瑾、潘三四等。以烫花闻名的苏州名家龚福琪就是刘锦堂的学生。他是苏州檀香扇烫花工艺的开拓者,并使传统的烫花工艺得到了新的发展。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烫花工艺有了更进一步发展的需求。经过改革,艺人们放弃了原来用炭墼制成的火笔,采用了在银质的笔头上缠绕电热丝的电烙笔,再配以变压器无级控制温度,大大提高了烫花图案的细致程度。烫花工具的改进,使烫花艺术走上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檀香木上的烫花是以精细雅致著称的。它有别于其他材质上的烙画技法与效果,烫制出的图案色泽要有光润透亮的效果。这对温度的要求非常严格,高了会焦掉,低了会发灰黏腻。上等的檀香木芬芳馥郁且含油量较高,绘制过程中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含油量高的檀香木不易上色,笔也容易“脏”,因此有些老师傅通常手边都会准备半只布的手工布鞋底,用来蹭去笔头上的脏东西,这种方法非常有效,但对笔尖的伤害很大。为了保持笔锋,我选用了无色细腻的卡纸来代替。
在绘图和染色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非技法性的问题。比如,木头在长期的高温烘烤下,水分蒸发过多,会顺着木纹的走向变形。折扇尤其明显,拉花部分会出现断裂。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发现取若干纸巾,用喷壶将其中间部分喷成半湿状,然后再对折并覆盖于绘色部分的周围,这样达到一个阴湿的效果以上情况会得到缓解。但要注意不可以太湿,檀香木吸收了过多的水分后拉花部分会扭曲变形,其后果可能是无法原复。总之,对手艺人来说,手上的活是磨练技艺和积累经验最好的学校。
中国各门传统艺术不但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艺术之间往往都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融。檀香扇烫花工艺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断地受到绘画艺术的影响和启示,从而改进工艺的。就拿烫花来讲,在勾勒图案时,运用的就是中国画中的工笔线描法。其勾勒轮廓的要点是:一、要掌握贯气,就是节奏、气韵,气贯通了,线就活了。二、要追求凝重、沉稳。三、要注重线条的结构,有疏密虚实,大处要把握外形,小处把握要点。比如人物的手、头、腰,画准了其他就好把握了。衣带裙袖依不同的人物性格再作处理。其中,仕女的头部和面部是重点,是整个人物最出彩的部分。发髻是整个画面中颜色最浓重的,也是亮点。先勾出发髻的结构形状,勾好发饰,再用虚入虚出的手法,按照头发的排列方向和形状一笔一笔勾出,然后由内至外染色,如此边勾边染,多次重复,色泽也由深至淡,到外围处渐渐虚淡。眉毛的画法也相同,按照眉型一根根画出后,稍加晕染,眉梢处要淡些。手中的轻重缓急都要小心把握。这些都是借鉴了画家王叔晖仕女工笔重彩画的技法。
烫花的染色部分,结合了西画素描的明暗技法和国画中的晕染技法。可以通过调节电笔温度的高低使画面产生浓淡变化,也可以用层层复加的方法。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艺术的手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画面的内涵及韵味,还需进一步学习,平时需多临习各类绘画艺术,古代和现代都可以,有时看似是轻描淡写的地方,实则却是经意之极。如画面中有些要层层复加,就不是平均的,一律面面俱到的,要根据实践经验自由地反复叠加,直到画面丰满含蓄。
烫画总体的原则是要细心收拾,避免一味的甜、俗、细弱,也不可一味粗率。要多借鉴吸收符合时代的好的元素,使檀香扇工艺更趋完美。一方面,工艺技法是没有边际的,虽然技巧不是追求美的终点,但只有充分掌握了方法才能得心应手。对于技艺的磨炼没有滴水穿石、十年磨一剑的工夫是成不了的。“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另一方面,技艺的磨练如果没有内心境界的提升与修炼,作品传达的只会是浮华的美,而缺少了古雅的气息。艺术的内涵说到底就是精神层面的展现,是作者人生观、文化背景以及思想情感的体现。烫花工艺是一份耗时耗力、又默默无闻的工作。如今虽身处繁华的都市中,但在烫花过程中自己内心得到的那份淡然,使我无比地欢愉。笔者在工作与学习中领悟到:人的好德性才是做一切事的本源。“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认真做事的标准。人生的价值就是在不断修身、修心中提升自己的人格价值。好的作品应是能让观赏者产生共鸣,并使人们心灵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日)柳宗悦 著《工艺文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1月出版
[2]艾秀琪 著《中国烙画技法》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3]汤钰林主编《苏州工艺美术》 文汇出版社 2013年3月出版
作者简介:
毛婷, 1975年生于苏州,苏州民间工艺家,工艺美术师,精于烫花 。代表作品有《童子礼佛》、《罗汉》、《药师佛图》等,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工艺美术精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