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扬州刺绣的传承路

[日期:2016-02-2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扬州刺绣是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但就是这个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扬绣却逐渐淡出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刺绣业的生存面临挑战。其中,人才流失的问题尤其突出,扬绣面临着无人传承与发展的尴尬。为了使扬州刺绣这项传统技艺免遭失传,保护刺绣老艺人、吸收新鲜血液充实扬绣团队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扬绣 人才流失 传承 发展

 

  扬州刺绣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是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素有“针画”之美誉。回望过去,扬州刺绣曾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就是这个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扬州刺绣,却逐渐淡出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刺绣业的生存面临着挑战。其中,人才流失的问题尤其突出,扬绣面临着无人传承与发展的尴尬困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

  一、人才流失,后继乏人

  刺绣行业如同其他众多古老行业一样均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人才流失,后继乏人”是不少业内人士的共同看法。(1)

  当然,扬绣的兴衰也经历了一段起伏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恢复手绣精品,1959年,扬州建立了绣品厂,八十年代的时候,扬州刺绣发展到了顶峰时期。可由于种种原因,1999年,扬州绣品厂解散了手绣精品车间,从那时起,不少手绣技艺人员开始流失。

  进入新世纪后,刺绣行业的发展依然令人担忧。现在整个扬州从事刺绣创造的艺人只有几十人,这些人分散成几块,以当时绣品厂的老人为主体,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而现有的老艺人已陆续进入退休年龄,很多年轻人觉得刺绣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小,缺乏经济效益,再加上刺绣过程本身的枯燥,不愿意接手这一行。因此,刺绣行业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很严重。

  “最多时我带了多名徒弟,然而他们中大多数现在都转行了,只剩下了两个人,时代的变迁,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传统手工艺。”笔者对此深有感触,“扬州刺绣能否薪火相传,最关键的一环还是在于人,选择合适的接班人,让他们将技艺代代相传,才能发扬光大。”

  二、解决之策,路在何方?

  要改变这种现状,使扬州刺绣这项传统技艺免遭失传的境遇,笔者认为,目前,两个问题亟需解决,一个是对刺绣老艺人的保护,一个是吸收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到这个团队。

  (一)注重对刺绣老艺人的保护

  扬州政府对扬绣还是很重视的,早在多年前就制定了鼓励政策,根据大师级别发放相应的津贴。同时,为保护扬州刺绣技艺,整合扬州刺绣产业资源,2010年,扬州刺绣研究所成立。除了政府给的津贴外,研究所也会根据作品的好坏再给这些老艺人们发一些补助,同时帮他们销售这些作品。

  当然,以上措施还远远不够,在此,笔者提议,最好能建立一个完整的项目档案数据库,认真收集、整理挖掘本项目的一切文字,图片、实物、照片等有关资料,对年事已高的老艺人,进行抢救式的录音录像工作,使他们的宝贵经验、绝技、作品等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其次,由政府牵头,设立大师工作室,向其提供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对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及老艺人,给予资金扶持和补贴,积极鼓励大师开展传承活动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刺绣精品。

  (二)积极培养新一代刺绣传承人

  目前,刺绣的教授全靠师傅带徒弟,而专门教授刺绣、培养刺绣人才的学校和基地很少。而且,刺绣行业成才周期相对较长,一个技艺精湛的绣工往往需要多年的培养和训练,并且对从业者的艺术素养和悟性要求较高。因此,除了保护老艺人外,积极培养新一代扬绣传人也很重要。

  在此,笔者建议,由政府或者扬州刺绣研究所等专门组织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入手,着力扩大传播渠道,多方位的征得全社会对扬州刺绣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宣传时,把扬州刺绣比喻成高雅艺术,从事刺绣生产就是在做高雅艺术,打消年轻人的偏见,从内心真正接受这一技艺,并愿意为这一技艺的发扬光大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可以尝试从社会上招收一些有美术功底的大学生来从事刺绣的生产制作。众所周知,中国刺绣艺术的起点很高,刺绣技艺的传承,需要更多审美趣味高、创造能力强,本身具有一定艺术鉴赏水平的年轻人加入,才能赋予这种古老的中国艺术新的生机。

  第三,创新教学方式推动扬绣技能普及。针对繁琐而漫长的学习过程,在梳理针法和纠正传统的教学弊端后,可以研发集远程网络视频教学、教材辅助和课件练习为一体的技能远程培训平台,让学员们可以随时在线学习。

  最后,笔者建议,可以通过派老师到特殊教育学校开班授课,不但可以为这些人提供工作实习机会,增加收入,而且也能为扬绣储备人才。

  三、多措并举,展望未来

  其实,在笔者看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扬绣这种文化的价值与魅力,真正懂得尊重和保护这种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扬绣这项技艺的传承难题。要想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政府、社会、老艺人们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加大对刺绣文化的保护、扶持力度,政府应承担保护责任。文化、教育部门更应加大普查及普及力度,如建立民间艺人名册档案,进行广泛调研,将一些老艺人和最具扬绣特色的刺绣工艺品造册登记,对民间刺绣工艺品进行收藏和保护。

  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将现有的刺绣手工艺品搜集、保存、展示。从而形成一个了解、重视、珍惜地方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氛围。对民间刺绣文化的研究及刺绣产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各地文化馆可成立研究机构,开发项目和设立保护工程,带动刺绣艺术的发展。利用扬州旅游城市的优势,多开展艺术展览、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扩大扬绣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政府在政策、经济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刺绣产业一定的支持,为当地刺绣产业发展拓宽道路。

  (二)建立良好的展示平台

  刺绣大师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由研究所牵头,带到全国去参加各种比赛和评比,提高扬绣的知名度。

  建立扬绣精品展示中心和生产演示场所,使广大市民在观赏刺绣作品的同时,了解、熟悉刺绣工艺的生产过程。特别是利用扬州每年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等盛大的活动向国内外来宾广泛宣传介绍扬州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精湛技艺和杰出价值。

  充分重视并利用微信、微博、网站等现代媒体进行线上的传播推广,对实体刺绣工作室进行形象设计,把它作为一个向大众展示的窗口,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树立扬州刺绣的良好形象。

  (三)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传承不易,创新很难,这是当下刺绣工艺面临的现状。刺绣历史悠久,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工艺水平、审美取向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如今,人们对刺绣的价值还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不懂得如何吸收和借鉴其精髓。因此,刺绣艺术在努力与时俱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容易走入歧途,比如将“栩栩如生”、“以假乱真”当作刺绣艺术的最高境界,可能将针法技巧发展到极致,却忽略了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独特艺术追求和更高审美意境。因此,在笔者看来,扬绣的传承,要立足于“原汁原味的技艺保护”,也要研究如何“为当下所用”,更多进入当代人的视野和生活,才能更具活力。(2)

  扬绣已成为扬州的地方特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特色文化艺术的自豪与尊重意识的加强,笔者坚信,扬州刺绣的未来将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王志琴.谁来保护扬州刺绣【J】. 中国新时代,2014年04期

  【2】姜泓冰.传统技艺“刺绣”:传承不易 创新很难【J】.《人民日报》,2012年04月23日

  作者简介:

  傅燕:女,生于1959年,扬州市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省级非遗传承人。从艺三十余年,擅长绣制人物、山水、花鸟,作品屡获国家级大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