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漆艺浅谈 ——文人气息,漆艺之魂

[日期:2016-02-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漆器工艺由来已久,本人从事雕漆工作30余年,以下从生产规模、工艺制作以及艺术造诣几个方面分别探讨一些想法,以及多年实践出来的经验——一个传世精品的问世,艺术创作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具文人理念具有时代烙印的作品才不会成为繁文缛节的技艺和材料的堆砌,才能称为经得起时间长河考验的不朽之作。

 

  关键词:漆艺 工艺制作 文人精神

 

  漆器工艺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技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漆制器皿已广泛应用,溶入人们生活。至唐宋时期,漆器制品更是种类繁多、技法多变,漆器工艺事业进入空前的全盛时期。岁月变迁,许多事物和技艺被推陈出新,漆器艺术也同样不能违背这一客观规律。现今,漆器工艺仍旧是中华文化发展中一枝多彩奇葩,一直发挥其独特的色彩魅力。

  漆器制品的灵魂是——艺术创作,在漆器制作的整个过程中,占有指导性的重要地位。整个创作过程可以分为外形设定、图案纹样设计、工艺三个部分:造型设计关乎到器物的外形;图案纹样设计在整个设计中是产品的核心;工艺主要是在选择材料和制作手法.整个设计过程应该事先加以设定与控制,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艺术效果。因而,漆器制作人具有专业的工艺美术知识,掌握雕漆制作的各种工艺手段,涉猎广泛的艺术生活是必要的条件基础。

  现今的工艺美术界,昂贵的漆器材料,复杂的加工工艺与社会需求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使得漆器艺术的发展相对局限。这可追溯的从河姆渡时期开始,经过七千多年来不断的与陶瓷、木材、金属甚至是塑料的竞争之后,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在传统的实用领域里曾经的辉煌地位与价值,而不得不向着纯艺术领域演化。这种特殊的“以退为进”的发展方式说明漆器艺术从实用美术的形式逐渐转化为现在这种几乎为纯装饰性的艺术形式,标志着漆器艺术已经逐步走向其全盛时期,而这一全盛时期的实现离不开文人的积极参与及实践。本人分别从生产规模、工艺制作以及艺术造诣三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一、生产规模方面

  从中国古代传统漆器的生产规模来看,漆器制作同大多数手工艺制作一样,大多以家庭或家族生产的方式维持运作,这样漆器工艺在技艺方面虽能很好的保留各家所长,但由于财力和物力不及也制约了漆器生产的规模。正是由于纯手工行业的特殊性质,在中华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漆器工艺制品始终游走于兴盛与低迷间,漆器的生产规模与国力的强盛形成正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使得传统的漆器生产制作模式如不与强大的国力相联系就很难形成系统大规模的生产模式,更难制作出大型综合性的佳品。

  解放后,由于政府对传统工艺的大力扶持,过去的个体作坊组织成为生产合作社,之后又发展成为漆器专业生产厂家,这使得曾经的各作坊主手中所掌握的秘不外传的技艺得以相互融合,这是新中国对民族传统工艺的极大贡献。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岗位练兵、技术练兵的氛围也促进了漆器行业技术的不断提高继而发展。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国力日趋强盛,人民生活水平亦在不断提高,曾经的作坊主手中所掌握的秘不外传的技艺得以相互融合使漆器工艺品不断有前无古人的大型的综合性产品问世。同样,大综合的漆器制品工厂也应运而生。工厂里,把品种繁多的漆器工艺按照不同的种类、工序分开来,由相应的车间完成制作,这样大大增强了劳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手工业制作在生产规模上的不足。从而更多精美的工艺品流入市场,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为工艺品市场的繁荣贡献不可或缺力量支持。

  二、工艺制作

  现代漆器工艺制作,早已打破古代手工艺人“艺不外传”的传统观念束缚,漆器工艺制作早已是博众家所长的产物。扬州漆器历经千年时光,漆器种类多而杂,到如今漆器工艺具体分成十大类,分别是“雕漆”、“雕漆嵌玉”、“点螺”、“刻漆”、“骨石镶嵌”、“平磨螺钿”、“彩绘”、“雕填”、“磨漆画”、“木雕镶嵌”。虽然品种多工艺复杂,但毕竟历经千年洗礼,早已拥有一套完整且系统的工艺制作流程。其主要环节分别为生漆制作、制胎工艺、髹饰工艺等。每制作出一件上乘的作品,其中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需要工艺师们精心制作,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工艺技术,才成就了灿烂而文明的扬州漆器艺术。以下分别简要的谈谈漆器的制作的几个重要环节。

  1、生漆制作

  生漆是制作漆器的重要原料,生漆也叫大漆,人们通过收集漆树上自然分泌出的液体,通过精心调配后再对器皿进行髹漆。中国最早的漆工专著《髹饰录》中,就记载了生漆精制的方法,其中所记载的制作工序滤漆、晒漆、煎漆等,仍是现代制漆值得参考借鉴的宝贵财富。

  2、制胎工艺

  俗话说“无胎不成器”,底胎的制作亦是漆器工艺制作的一部分。扬州漆器工艺中以木胎、脱胎漆器占比最多。这由于木材易于取得便于加工,择木时应选木性稳定的材料,以楠木为最佳。这样制作出来的漆器底胎贵在体轻质坚,耐打磨不起绒。而脱胎工艺则是利用漆的粘性以及夏布的张力,经过层层粘合成为胎骨,又称布胎。脱胎工艺之所以发展至今,同其他制胎材料相比具有轻巧、不变形不开裂、造型方便随心所欲、成本较低等优点,使其在漆器工艺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然也有其他胎质与其争奇斗艳,这些不同胎质的漆器造就了一个绚丽的漆器时代。

  3、漆雕工艺

  自古扬州漆器精于工,无论传统的髹饰技法,还是不断创新开拓的漆雕工艺,都集结了无数工艺大师的智慧结晶,在扬州漆器各个种类工艺作品中交相辉映。漆雕工艺在层层厚髹的厚漆上,雕刻出浮雕画面或者刻出各式景文,其包含扬州漆器的两大类剔红和百宝镶嵌,前者立体感强,生动活泼;后者如其名,红雕漆景纹配以各种珍贵宝石物料使之成为一副完整的画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漆的颜色上不再局限于红色、黑色,时下更多流行的因素也参与进来,现如今的景文除传统的颜色外也开始出现蓝色、黄的的景纹。

  三、艺术造诣方面

  中国古代受“士农工商”的四民划分及其社会地位等级的影响,手工艺人处于社会中下层阶级,文人雅士往往不屑于参与手工艺品的设计、制作与生产。加之工艺品的从业人员文化素养均较低以及信息传递困难、文化资源匮乏,所设计制作出的作品大多以市井文化为主。而今天,国力的强盛、物质生活的提高,让人们对精神文化产生了更高的追求,更使得工厂邀请书画名家,走向大专院校吸纳人才,共同参与到漆器行业的创作设计中来。九十年代以来的各种展示会、专业博览会,也使得创作设计人员的思路不断的开阔。以漆为主要创作媒介的纯艺术作品,开始在艺术界蔚然成风。作品类型也突破了日常生活用品,以审美为功能以及与环境设计相结合的独立欣赏型作品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众所周知漆之被利用,是从实用开始的。由于实用先于审美以及实用和审美的统一,中国古代才有漆器的辉煌。然而现代漆器业的工艺师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是,现代文明的审美趋向使得长期程式化的制作方式以及陈旧的艺术样式不得不被淘汰;而稍懂一些漆艺的画家们面对工艺品制造的技术问题难免知难而退或者制造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阻碍了他们的艺术创意,因此,如何推陈出新,走漆器精品之路,已经不单单是漆器手工艺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是文化艺术工作者共同的理念,是集中现实与理想为一体的实践工作。

  当然,新中国成立至今,经过老中青三代漆艺工作的努力,扬州漆器行业展现出更加辉煌的魅力,多数精品或被政府收藏,或赠与国际友人,其中的艺术精品大多与文人的艺术气息分不开的。例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宇设计、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题跋的纯雕漆《江天一览》大型对瓶。根据著名艺术家、画坛奇才刘旦宅的《离骚图》所制作的挂屏。著名画家、工艺美术家陈之佛设计的国宝级挂屏《和平颂》、《喜上眉梢》。根据明代画家唐伯虎的六幅山水画为蓝本再创作的纯雕山水屏风。书、画、诗俱臻的许丛慎先生设计的《醉翁亭》、《大涤草堂》漆砂砚等,这些作品至今仍作为模版不断被效仿和再创作,盛销不衰,真可谓“出于文人,用于文人,受益于文人。”这些作品只有也只能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是我们的荣幸,是我们的骄傲,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让漆器艺术真正进入其全盛时期,不能单靠技艺来炫耀,技术背后要具有传统的人文精神文化特质和漆的特质,必须使漆艺创作进入如现代绘画一般更自由、更人性化的创作观念上,体现其内在的艺术表现力和个性创造力。用一种新的现代美术样式来延续中国漆器艺术传统,从而实现在更高层面上的继承传统。漆艺家们也要多出精品,组织各种等级的展览或拍卖,扩大其社会影响。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漆艺的价值,提高整个社会对漆艺的认同感,漆艺就能深深地植根于肥沃的社会文化土壤中。

  从艺三十年的历程让我深深的感到,一个传世精品的问世,艺术创作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具文人理念具有时代烙印的作品才不会成为繁文缛节的技艺和材料的堆砌,才能称为经得起时间长河考验的不朽之作。

  参考文献:

  [1]马思源《明清漆器制作工艺及其产生研究》2009

  [2]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 ,1983年

  [3]张燕《扬州漆器史》,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作者简介:

  安卫,男,1965年出生,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宋克林,男,1958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扬州工艺美术技工学校。2009年参加中国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学习。1980年起从事雕漆工作至今。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