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扬州漆器与扬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荣共通性

[日期:2016-02-0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本人从扬州漆器的发展历史与扬州的社会经济着眼,探索出扬州漆器由于功能性的定位带来的发展受限,希望能引起从业人员的思考。

 

  关键词:扬州漆器 扬州 社会经济 功能

 

  古城扬州,历史文化丰厚,其传承的手工技艺也是不胜枚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扬州漆器。纵观扬州漆器的发展历史和扬州城2500周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到,扬州漆器的发展几乎与扬州城的兴衰实现了神同步,扬州漆器与社会经济的如此融通,不得不让为之感叹。

  扬州,素有“竹西佳处,淮左名都”之称。自公元前486处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至今,扬州建城已经2500周年。汉代扬州,作为吴王刘濞的封地,在其铸钱、煮盐的统治下,社会经济非常繁荣。隋代开通大运河后,扬州成为中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国际交往、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埠。时有“扬一益二”之誉。唐以后,清代再度出现"广陵繁华今倍昔"的兴旺景象。19世纪中叶起,由于多种原因,扬州逐步衰落。新中国成立以后,古城扬州焕发青春。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纵贯其境。这里风光秀丽,人文荟萃,是中国政府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扬州城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扬州漆器也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

  一、缘起汉代,社会经济发展衍生了扬州漆器的繁荣。

  汉代扬州漆器的生产达到兴旺发达。不仅规模大、范围广、品种多,而且技艺精湛、水平高超。解放后至今,从扬州近郊近百座的汉墓包括著名的广陵王刘胥的墓葬中发掘出土了近万件漆器。主要品种包括有碗、盘、壶、勺、耳杯等饮食用具;案、几、箱、枕、梳、篦等日常用具;琴、佣、砚、盒、剑、刀、箭等乐器、文房和佩械用具;还有棺椁、面罩等丧葬用品等数十种。器形有方、圆、长方、米圆、椭圆等。器物胎骨以木制为主,亦有夹 胎、竹胎、陶胎、铜胎和皮胎等。装饰工艺以彩绘为主,还有针刻、贴金银片和珠宝镶嵌等类型。色彩以朱红、黑、黄、褐色为常见。扬州出土的汉代漆器中很多是A级和B 级文物。最有代表性的七子盒(又叫七子奁),为汉代妇女盛梳妆用品的用具.一个大盒(称作母盒),七个小盒(称作子盒),七子盒型不一。有方型、长方形、圆形、椭圆形、马蹄形等,放在方盒中大小合契,尺寸非常准确。

  二、扬一益二的繁荣带了扬州漆器工艺的丰富。

  唐代扬州漆器,有了新的发展。唐代扬州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发达城市和重要对外港埠,为东南沿海的都会,常住外国人就有几千,享有盛名的扬州漆器,随之与国外交流,大量出口。盛唐时,扬州彩绘、剔红(雕漆)、夹紵脱胎和金银脱等漆器制作愈益精细,螺钿镶嵌工艺亦具有很高水平。漆器被列为扬州二十四种贡品之一,唐僖宗乾符6年(879年)淮南节度使兼扬州盐铁转运使高骈,一次从扬州运往长安进贡的漆器就有15935件。唐天宝十二年(753年),扬州大明寺主持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随同漆工、玉工就有数十人,所携带物品中有漆盒、漆盘等漆器几十件。扬州漆器的技艺流传日本等国家,给日本,韩国,朝鲜等东方国家髹漆艺术产生很大影响。

  唐代,镶嵌工艺也开始在上层社会流行,白居易在《素屏谣》诗中记述道“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织成布障银屏风,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镶玲珑。”的记载,可以看出,唐代镶嵌工艺已经有了较高水平。

  三、清代扬州的鼎盛带来了扬州漆器的一时无两。

  清代扬州漆器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漆器工艺达到历史上最为全面的时期。不仅如此,而且还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漆艺名师如卢映之、王国琛、卢葵生,夏漆工等人,为扬州漆器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卢映之、王国琛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雕漆和百宝镶嵌工艺相结合,创造了“雕漆嵌玉”这一扬州独有的地方工艺品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漆艺大师卢葵生,他创作的漆器工艺品就囊括了十多种工艺,很多工艺水平至今都没有人能够企及。清代时,漆器也是两淮盐政的重要贡品。以清宫档案乾隆十五年、三十六年、五十四年两淮盐政进单所记为例,扬州向清皇朝进贡的漆器,工艺包括:紫檀周制、螺钿镶嵌、雕漆、彩漆,填漆、彩勾等;品种包括大到御案、宝座、床榻、桌柜、屏风小至各种箱、扇、盘、盒、碗、碟等器皿,可谓是应有尽有。此外,由于扬州漆器的发展,漆器作坊林立,还出现了大描金巷、小描金巷、漆货巷、螺钿巷等与漆器相关的街道,至今仍然存在。

  四、战乱中的扬州让扬州漆器面临着灭绝。

  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败落和战乱的影响,扬州漆器业渐趋萧条,点螺、漆砂砚等工艺相继失传。抗日战争前两年(1935年),扬州漆器产品只剩下周制、雕漆、刻漆三大类。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出口停止,漆器生产更趋萧条。生产作坊都相继歇业。从业人员也只有三十多人,大部分的漆器艺人都回乡务农或改行转业,扬州漆器濒于灭绝的边缘。

  五、解放后万物复苏的扬州带来的是扬州漆器的长远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扬州漆器工艺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扬州漆艺人不仅恢复了扬州传统工艺,而且经过五十多年来的不断发展,扬州漆器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获得了扬州漆器地理标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称号,很多扬州漆器精品被选为国礼或在国家重要场所成列。扬州漆器从业人员也达到了千人以上的规模,扬州漆器工艺达到十大类,工艺品种近3000多个,整个行业呈现出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纵观扬州漆器的发展简史,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漆器工艺业也兴旺发达,随着社会经济的败落,其发展也是层层受阻,这也与其的产品定位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非生活必需品,扬州漆器功能更多的是以陈列和装饰为主,这也是为何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如此相关的重要原因所在。而如何让其全面融入生活,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为大众所用,这也是未来扬州漆器发展所亟需解决的问题所在。

  参考文献:《扬州漆器史》,作者张燕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周善生,1964年出生,江苏南通人,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扬州淮扬艺文阁红木工艺品厂厂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