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在点螺花瓶《群仙祝寿图》中的运用
[日期:2016-03-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漆器起源于河姆渡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漆器众多工艺中的脱胎髹饰技艺一直以来都是众多人群关注的焦点,脱胎漆器在国内外都是享有盛名的,这样的艺术品不仅拥有了非常个性的民族风格,除此之外,脱胎漆器还具有较为浓郁的地方特色,让爱好这类物品的人爱不释手。本文以点螺花瓶《群仙祝寿图》为例,详细介绍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的特点及主要制作流程。
关键词: 漆器 脱胎 髹饰技艺 点螺花瓶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漆器艺术作为一颗耀眼的明珠,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从华夏史前时代至今,漆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这使得它融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对现代社会的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具有极强的借鉴参考价值。而漆器技艺中的脱胎髹饰技艺更是受到了众多人群的关注,其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
一、脱胎漆器
脱胎漆器在整个大漆工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代漆器有木胎、泥胎、铜胎陶瓷胎等,而脱胎漆器就是脱掉胎骨独立成型,与干漆夹苎(苎指苎麻)同属一类。"夹纻"制作技术,源于战国,兴于西汉,魏晋时期走向成熟。寺庙大佛,多用"夹贮"法塑造,首先竖立木柱支架,竹篦绷扎、细麻、稻草、泥土及漆灰糊封,涂上漆泥,塑出骨肉、糙漆、磨光、漆彩漆、贴金饰,开光点睛,完成后,把像内木架等重物酌量拆除,减轻重量,以供当年庙会出巡时需要,日本的干漆造像工艺也是异曲同工。
脱胎漆器主要是以瓦灰、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脱胎漆器所用的漆不是人们常用的化工油漆,而是大漆。大漆又称生漆、天然漆、土漆、国漆,是天然漆树上割制流出的白色粘性乳液。晋代崔豹所撰《古今注•卷 下•草木第六》记载:“漆树,以钢斧斫其皮开,以竹管承之,汁滴管中,即成漆也”。大漆在中国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在河姆渡出土文物中就有,《韩非子》记载:“虞舜做食器流漆黑其上,禹做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漆器的制作非常费工、费时、费料,所以当时乃至后来很久,漆器都是富裕人家的物件。后来因为瓷器的迅猛发展,漆器才开始淡出人们生活。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工艺非常复杂,制作和阴干等十分费时,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成品还需密闭在阴室里很久。大漆是纯天然的,有自己的脾气,比如说,大漆要想彻底干燥,必须在有一定湿度的环境里,而且有最佳干燥期,这个是其他材料不具备的。所以用大漆制作漆器需要适合的环境,对漆工技艺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二、点螺花瓶《群仙祝寿图》之漆器工艺的选择
气势宏伟的工艺品,市场上数不甚数。可一般体积较大的工艺品,其重量也是可观的,十分不利于移动。而这对点螺花瓶直径达90厘米,高达250厘米,可谓是扬州之最,但其重量却不足70千克,两个成年男人即可抬走。能够实现体积大,但重量轻,而且不影响成品的形状及色泽,这些全都有赖于脱胎技艺的运用。脱胎漆器的核心技艺在于在减轻工艺品重量的同时还能保证其外观光亮、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等,而这些都是由特殊的制作工艺和漆工高超的髹漆技艺所决定的。
脱胎漆器除轻巧美观耐用外,还具有耐热、耐酸、耐碱、绝缘等优点,其运用范围已扩大到工业品上。脱胎漆器质地坚固,而又十分轻巧,色泽鲜艳,装饰性强,经受从沸点到冰点的温度,仍可保持不变形、不脱漆,因此广受欢迎。传说鸦片战争后,一个英国商人携带一只高1米的脱胎大花瓶乘船回国,不幸遇到大风浪,大船沉没,人遇救,花瓶却随船沉入海底。三年后,此人不惜重金委托打捞公司从当年的沉船中寻回这只大花瓶,却见它依然鲜艳夺目,光彩照人。于是脱胎漆器的美名很快就传遍英伦,誉满全欧。另一个故事是抗战前,在美国芝加哥曾举办过一次万国博览会,脱胎漆器与日本的漆器同列一个展厅,中日两国的漆器看上去质量都属上乘,难分伯仲,评委无法评判。后来有人提议将两国的漆器一同放入锅中,蒸煮三小时,结果日本的漆器化为泥浆,而脱胎漆器却完好无损,理所当然地获得金奖。由此可见脱胎漆器是一种很厉害的传统工艺。所以在创作大型工艺品点螺花瓶《群仙祝寿图》时,苦心专研,最终选择了脱胎髹饰技艺。
三、点螺花瓶《群仙祝寿图》中的脱胎髹饰技艺
《群仙祝寿图》中的脱胎髹饰技艺首先是在胎体上批灰。所谓批灰就是在过滤后的生漆中,掺入一定比例的古旧砖瓦碾成的粉末,调和成灰,然后把漆灰刷在已经做好的模具上。在脱胎漆器的整个制作过程中会有无数次的批灰。
接下来的工序是裱布,在夏布的两面涂刷生漆,将其裱褙在胎体上,然后平整、压实。夏布压实之后,继续在胎体上刷漆、批灰、裱布。如此循环往复,层层积累,层层阴干。到一定厚度,脱模,花瓶的胎骨就基本形成了。一个花瓶从胎骨制作到成形需经历数十到数百道刷漆、批灰、裱布,其间需要无数次的打磨,黄成記:“凡造漆器,用力莫甚于磋磨矣。”而后用高档夜光螺、云母、石决明天然贝壳,研磨制成细若秋毫,薄如蝉翼小似针尖的片或丝,以点的手法,一片片、一丝丝、一点点地嵌在脱胎的漆坯上,构成随光变幻的多彩画面,再经过多道漆刷打磨抛光而成。所以制作漆器是一件考研耐心的事情,一遍一遍的上漆,无数次的裱布,不断的打磨,最后呈现的完美色泽让一切辛苦变得美好。漆,是有生命的,温润,能表达出制作者的心意。漆器,远可观赏,近可把玩。表面那散发的幽光,可直达内心深处,唤起一种温暖。
参考文献:
[1]《古今注•卷 下•草木第六》,作者崔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版.
[2]《韩非子》,作者韩非,山西古籍出版,社译者:徐翠兰,2003版.
[3]《髹饰录》,作者王世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
[4]《扬州漆器》,作者骆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版.
[5]《髹漆成器》,作者倪健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版.
作者简介:
钱广山,1967年出生,江苏高邮人。扬州工艺美术大师,扬州联心漆器厂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