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发绣精品《十二月令图》的艺术性

[日期:2016-03-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题要】中国传世名画《十二月令图》,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作品气势恢宏、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生活气息浓厚,积淀了中国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深厚寓意。作品中表现的物象包罗万象,将山水、楼阁、人物、花鸟鱼虫,动物、树石、印章等集一体,其本身即是一件传世艺术珍品。把它作为发绣技艺之蓝本,以发绣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精益求精和技艺高超的团队精神,从发绣艺术三大要素入手,画韵、针神、裱精,让作品从平面升华到立体,让作品既即达到绘画艺术与发绣艺术的完美合一,又凸现出发绣艺术的神奇,堪称发绣之艺术珍品。

关键词:《十二月令图》  画韵  针神   裱精  发绣艺术品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全套作品描绘农历一月至十二月古代中国民间民俗之场景计十二幅,每幅画面纵175公分,横97公分,绢本设色,图中未署作者姓名,每幅上方盖有“乾隆御览之宝”大红玉玺。从笔墨章法观察分析,应是清代宫廷画师唐岱、丁观鹏等人合作的作品。唐岱:字毓东,号静岩,又号知生、爱庐、默庄,满族正蓝旗人。山水画初从焦秉贞,后与王敬铭、张宗苍同为王原祁弟子,名动京师。康熙帝甚赏其画,赐称“画状元”。丁观鹏,清代画家。工道释、人物,尤擅仙佛、神像,以宋人为法,不尚奇诡。学明代丁云鹏笔法,有出蓝之称。是雍正、乾隆朝画院高手,造诣深湛,深得乾隆皇帝常识。曾为《圣制诗》初集、二集、三集及多幅画卷题诗。在宫廷画院侍画近五十年,是清庭画师中之高手。

《十二月令图》(套/12)作品气势恢宏、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生活气息浓厚,集中全面表现了中国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深厚积淀。作品中所表现的物象包罗万象。此图以笔墨重彩,将山水、楼阁、人物、花鸟、鱼虫、人物、树石、印章等集咫尺之中,其本身即是一件传世艺术之精品,把它作为发绣技艺之蓝本,用发绣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再现作品的神韵,既要达到绘画艺术与发绣艺术的完美合一,又要凸现发绣技艺的神奇性和艺术性,加之该套作品尺幅较大,耗工颇巨,无论是画稿、运针、装裱都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艺和过人的胆识,在做了大量的收集、分析、思考等案前工作后,我决定从发绣技艺三大要素入手,旨在打造一组举世无双的发绣艺术珍品。

一、画韵

《十二月令图》是清代宫廷画家的传世之作,系国宝级的文物,世人难得一见。只能从各类画册中见著真容,而我手中掌握的资料也只是一套从诸多画册中选出的相对清晰度较高的图片。

画稿是发绣作品成败的首要因素,而发绣又有异于其它任何绣种,源于发绣作品的特殊性,对画稿的要求,不仅是普通的照片或稿件,而是需要将稿件完整地用发绣特有的画法勾画到绣底上方能施针运线。如何将小小的图片还原到原作,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更需具备超强的悟性和设计才能,我会同山水、人物画家,从大处着眼,微处入手,在放大的画稿轮廓勾勒基础上,对每张图中的物象及色彩反复进行了商酌推敲,特别是图中大量的人物神态,都需根据图中的场景设计,直至每一个人物的表情都能与所处的场景相符。为了追求严谨、触类旁通,我们参阅了原作者大量的其它流传世作品,翻阅了能找到的各种资料,详细地进行研究分析,深入理解两位原作者用意、用笔、用墨、用色的绘画风格,一丝不苟地描绘出各类物象,最后反复地采用缩小对比法,力求从形似到神似,通过不懈地努力,将十二幅作品一一复原,再现传世作品之神韵。

二、针神

精湛缜密是发绣作品的核心。精湛意味着精深、精良、缜密则体现为细微精密。绣制这套举世无双的作品,除去精湛缜密,还需要高度的统一性和高技艺的团队精神。因这套作品耗工巨大,为此我组织了几位艺高心细悟性高的绣娘,为了保证这十二件作品的完美统一,绣制前,认真审视了图中的物象并进行详细地分类,区别图中各类亭台、楼阁、树木花草、花卉鸟兽、人物、山石云水……,逐一拟定了相应划一的针法,力求针法基本统一,针脚平齐,针针紧密,排列紧凑,灭净针迹,并承诺绣娘在设计过程中,可根据物象的变化(明暗、阴阳、浓淡、高远、动静、正侧)灵活变化运用,增强发绣艺术的表现力,充分发挥绣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针法的能力在制定针法的基础上,绣娘们灵活运用齐、盘、滚、施、缠、套、虚实针等多种发绣针法,运针娴熟精巧,变化舒展丰富,充分彰显出她们高超的技艺和游刃有余的运针技巧,将图中农历一月的喜庆场面、二月的春色满园、三月的百木转荣、四月的百花竞放、五月的龙舟竞渡、六月的暗香浮动、七月的秋月七巧、八月的仲秋明月、九月的吟诗花会、十月的宁恣情趣、十一月的仲冬悠闲、十二月的冰雪暗香的画面表现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

三、裱精

该套作品的装裱是作品传世的关键。而如此大尺幅的作品装裱也是史无前例的。保证作品的平服、挺刮是作品优劣的重点。装裱大师从绣料上棚到合成,逾二十多道工序,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道道工序不敢掉以轻心。由于绣制过程中棚料不断前卷移动,绣制结束后绣面上物象变形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各类建筑物和人物稍有变形即影响整体效果。为解决此难题,在第一次托底料前增加了丝线矫正法工艺,用一道道丝线矫正固定所有变形物象,确保了绣面中各类物象形态的固定。使画面视觉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又如由于尺幅较大,市场上没有相匹配的边框面料,为了保证作品四面的镶料统一不闪光,采用了拼花无缝对接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高超的技艺使这一作品达到至善完美的效果。

综上所述,《十二月令图》这套传世杰作,以画韵、针神、裱精三大发绣艺术要素,通过精益求精、技艺高超的团队精神,前后历时五年,用发绣艺术的表现手法,从平面升华到立体。将这件一套十二幅的中国传世名画,以全新的艺术生命呈现在世人面前,再创发绣艺术的神奇,堪称发绣艺术之珍品。

 

参考文献:

1】李明 《苏绣》   译林出版社  20157

 

作者简介:

陈春生,高级工艺美术师,从事发绣艺术精品研制近四十年,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艺术品博览会获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