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重构•原创-刍议苏绣题材创新

[日期:2016-03-2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绣稿是刺绣创作的基础,绘画、摄影等平面艺术作品是绣稿常见的题材来源。通过对这些平面蓝本的构图元素进行解构、重新整合来“旧中出新”,是苏绣绣稿另一个重要的题材来源。本文认为,刺绣工艺师还可以通过与画家和摄影家的全方位合作、通过写生来挖掘原创题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苏绣开拓题材新空间。

 

  关键词:苏绣 题材 整合 原创

 

  生产性保护,让苏绣在艺术市场找到生存、发展空间,是苏绣传承的成功之道。作为一种艺术产品,苏绣的题材是否丰富,艺术含量是否充沛,直接影响到苏绣市场是否能良性发展。

  近些年来,苏绣的发展无论是在旧题材新形式的挖掘方面,还是在新题材的拓展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尝试对苏绣题材创新做一些梳理,列出我在多年创作实践中得到的思考总结。

  一、题材创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画绣相生,苏绣艺术的成长之路,一直是与国画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在艺术表现技巧、题材两方面,苏绣都不断地从国画中吸取营养,丰富着自身的表现技艺。到十三世纪,中国刺绣在装饰性和欣赏性方面都有了完整的基础,奠定了它在美术上的独立地位。到了清末,苏绣先人沈寿又从西方的油画、摄影等艺术中得到启发,发现了“面光者明,背光者阴,阳者明,阴者暗”的光色表现问题,并借鉴西洋画的光线处理技巧首创了“仿真绣”,打破了苏绣千年来以国画为蓝本的旧框架,使西方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皆可作为蓝本。20世纪30年代,著名刺绣艺术大师杨守玉又首创“画理”与“绣理”有机结合的乱针绣,开辟了苏绣向更高艺术层次迈进的广阔前景。可以说,针法、绣法的丰富,让苏绣在各种风格题材的表现方面都具备了可行性,达到了沈寿提出的“凡能入吾目,无不能刺绣”的艺术境界

  一个时代需要有一个时代的艺术。目前,苏绣面临的是一个审美多元化的艺术消费市场,需要刺绣工艺师去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审美特征的作品。因此,题材的创新和丰富,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然而,现实的苏绣市场上,仍然存在题材大量重复、撞车的现象,存在一批程式化的绣品。

  本文呼吁题材创新,不是说题材绝对不能重复。不同刺绣工艺师们通过技法创新,赋予了《白猫戏螳螂》、《波斯猫》等传统精品题材同中有异的风格,这些题材的苏绣产品虽然已经销售三四十年,仍然深得人们喜爱。因此,本文所说的题材创新,一是倡导业界不做同题材恶性竞争,特别是不惜降低艺术标准的恶性竞争;二是倡导业界积极寻找更多的精品题材。题材创新是有风险、有成本的,但是刺绣工艺师有责任通过创新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让更多人喜爱苏绣。

  二、题材创新方略

  首先,优秀的绘画、摄影作品,是苏绣绣稿通常的蓝本来源。

  绘画与刺绣,虽然在表现材质、艺术方面都互相独立,但是绘画的构图、表现对象等诸多方面都可以直接被采纳到绣稿当中。而名画、优秀摄影作品,都已在流传过程当中经过了人们的检验,证明了其题材是成功的,知名画家、摄影家的创作长期受到认可,也证明其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良禽择木而栖”,借助绘画、摄影作品已有的成功进行再创作,为苏绣题材创新的成功添加了筹码。近年来,我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画家姜竹松合作,以其油画为蓝本绣制的《芙蓉》、《牡丹》,分别在2012年、2013年获得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艺博杯”金奖。另外,我跟国家一级摄影师石广智的合作,也让我的创作蓝本来源突破了绘画领域。根据石广智摄影作品创作的5组花卉系列绣品,吸引了更多青年消费群体的关注。

  其次,对蓝本的构图进行解构,重新整合成完整绣稿。

  每一件绘画、摄影作品都是由众多构图元素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构图元素,有些可能让刺绣工艺师眼前一亮,很容易以苏绣的表现方式出彩,有些则可能不适合以苏绣技艺进行再创作。因此,从苏绣艺术美学角度重新审视蓝本,选择某一个蓝本的局部,使其独立成一个构图要素齐全的绣稿,或者将多件作品的局部有机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绣稿,可以达到与蓝本迥异的艺术效果,不是原创,却胜似原创。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沈德龙的羊年贺岁新作——《三阳开泰》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苏绣《三阳开泰》所参照的蓝本是南宋著名画家陈居中的《四羊图》,原画题材是三只羊在一起嬉戏,另一只羊在不远处的土坡上注视它们,似有长者气势。画面的背景是枯木荆棘,花叶凋零,野草枯黄,一派清秋幽旷的氛围。沈德龙抹去了原画的秋日萧杀背景,从另一幅古画中引入一枝盛开的玉兰,并删去了土坡上威仪的羊,只保留三只在一起欢快嬉戏的羊,正好符合“三阳开泰”的寓意。经过这些修订,这幅表现秋季的画作幻化成为一幅春意奔腾的绣品。背景只保留了一枝玉兰,把更多的艺术想象空间留给品鉴者。整体来看,这是一幅与原画大相径庭,却很符合美学要义的苏绣新题材。

  要以艺术眼光对绘画、摄影作品的构图进行解构、重组,刺绣工艺师必须精通平面美学知识。另外,我认为,刺绣工艺师在通晓画理之后,还可以把题材选择范围放宽到并不符合一般优秀标准的绘画、摄影作品上,只要其中有那么一两个构图元素能勾起刺绣工艺师再创作灵感,就可以引用。让劣稿获得新生,让“野百合也有春天”,不仅会为苏绣题材创新打开更多的新空间,还将有利于降低创作成本。

  第三,与画家、摄影家进行全方位合作

  《周礼・考工记》称:“凡绣亦须画后乃刺之,故画绣二工共其职也”。有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先人认为作画、刺绣应由同一人承担。我认为,先人在这里强调的是画工可以对绣工起到重要帮助作用,而非要求一人同时兼任画工、绣工。既工于画又工于绣,当然是艺术创作的理想状态,但是不符合群体实际,最多只能作为个案存在。

  从历史创作实践来看,极少有刺绣工艺师可以做到题材的完全原创。刺绣大师沈寿的刺绣驰名于世,也与其丈夫——书画家余觉的帮助分不开,他为沈寿选择了不少适宜于刺绣的画稿。近几十年来,苏州刺绣研究所聘用国画、油画等专业绘画人员,组成了一支专职的刺绣设计队伍,设计人员和刺绣研究所的刺绣工艺师们密切配合,取长补短,促进了一大批精品原创题材的诞生。

  对于在镇湖等地独立创作的刺绣工艺师们来说,在市场化的创作环境中自由选择画家、摄影家作为合作对象,是更灵活、经济的合作方式。但是,我认为,与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聘用制合作模式相比,契约合作模式存在两个问题,使得双方难以达到深度合作状态:一是不少刺绣工艺师仍习惯以简单的“拿来”为主,在取得某一题材的版权授权后,就进入独自创作状态,不再与熟悉该题材风格、表意的原作者探讨具体的苏绣再创作方式;二是一些画家、摄影家缺乏对刺绣技巧的深刻了解,不善于调动苏绣各种针法的特性,不会依据刺绣丝理规律进行思考,导致他们不能为画稿向绣稿的转化、绣稿向苏绣作品的转化提供专业意见。

  这两个问题,导致刺绣工艺师与画家、摄影家的合作不能深入,达不到全方位。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苏绣艺术市场的原创作品将会大幅增加。

  第四,通过写生来捕捉第一手刺绣题材

  明代成书的《宋元名迹方册》记载刺绣先人韩希孟“往往天晴日霁,鸟悦花芬,摄取眼前灵活之气,刺入吴绫”。这段记载的传奇色彩过于浓厚了,景物处于变化当中,而刺绣创作时间比绘画漫长许多,用绣针直接描摹变化的景象是不现实的,刺绣创作不适合以直接写生的方式进行。我认为,这段记载并不是说韩希孟必选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进行刺绣,而是在描述她对创作对象的甄选。

  生活中充满着美,历来是各领域艺术家的采撷对象。离开了生活,艺术家的创作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苏绣惯常借用的绘画、摄影等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也是来源于生活,但是毕竟是经过他人选择过滤的,凝聚了他人的不少主观意念。我们这一代刺绣工艺师如果能做到直接对应生活,拿出众多原创题材,将成为苏绣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篇章。

  刺绣工艺师要直接从生活中采撷题材,就需要抓取最具有艺术表现价值的一瞬间,将其定格为静态的画作、照片,然后以画作、照片为蓝本制作绣稿。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刺绣工艺师的创作目的与画家、摄影家是不一样的,不必苛求所画、所拍一定要符合绘画、摄影的高端标准,刺绣工艺师只需记录好题材要点即可。

  以我创作苏绣新题材《八骏图》为例。常见的苏绣《八骏图》多以郎世宁、徐悲鸿的绘画作为蓝本。2013年,为了创作一幅原创《八骏图》,我特意前去内蒙古草原采风,观摩骏马奔跑形态,拍摄了大量照片。回来后,我从多张照片中选取出八匹奔跑形态较好马,将其整合在一起,以聚拢出群体气势。经过多番调整、修改,整幅绣稿浑然一体,没有违和感。在2014年5月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评委会将这幅原创苏绣定为金奖作品。

  三、影响苏绣题材创新成败的因素

  以上论述,已经涉及多条影响苏绣题材创新的因素。我认为,还有以下几条需补充论述:

  首先,一种艺术门类的发展,离不开它的技艺、文化传统。否则,这门艺术就会变得不伦不类。刺绣工艺师进行苏绣题材创新,也必须建立在充分继承传统苏绣创作理念、技艺的基础上,从苏绣艺术的视角来审视题材蓝本、审视整个创作过程,确保所创作的作品具有苏绣独有的神韵,不能一味追求“新、奇、特”。否则,题材创新就失去了价值。

  其次,认清市场,做好成本控制。有些刺绣工艺师还属于“只低头赶路,不抬头看路”的创作类型,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属于市场定位不清,消费目标人群不明,导致有创新,无市场。另外,创新也不可操之过急,在题材选取阶段、绣稿制作阶段,都要提前做好充分论证。刺绣工艺师要避免在进入绣制阶段后,才发现各种问题,导致有投入,无产出。特别是题材原创,更要慎之又慎,刺绣工艺师可以请画家、摄影家帮助一起论证、调整。

  参考文献:

  【1】孙佩兰 《中国刺绣史》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年版

  【2】任嘒闲 《任彗闲刺绣艺术》 古吴轩出版社 2000年版

  【3】钱月航 《人淡如菊—杨守玉传》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年版

  【4】陈佐 《一代刺绣艺术大师-沈寿》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作者简介:

  卢梅红,女,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民间工艺家、苏州高新区政协委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