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和生产地,虽然苏绣艺术发展迅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理念的改变,镇湖刺绣的发展受到某些因素的阻扰。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我们应认真思考问题所在,改变改善不良现状,让镇湖刺绣的品牌在国内外越来越响亮,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镇湖苏绣。
关键词:镇湖刺绣 品牌 现状 发展 创新
姹紫嫣红、光艳夺目的艺术瑰宝——刺绣,这朵芬芳的奇葩正在太湖之滨的镇湖绽放。镇湖——苏绣的主要发源地、生产地,苏绣艺术迅速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浩瀚无际的太湖孕育了镇湖这这样一个玲珑秀美的小镇,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钟灵毓秀的绣女,2万人的小镇有绣女8000多人,历来以“家家有绣女,户户有绣绷”著称。
镇湖刺绣“精、细、雅、洁”,以精美的绣工、多变的针法和丰富的形象著称,近2000千米的特色绣品街吸引了300多家刺绣经营户,刺绣精品在国内外的博览会上摘金夺银,得到国内外友人的喜爱,被誉为“东方明珠”。刺绣这一艺术作为产业更推动了镇湖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科学管理,产销一体化的格局。镇湖先后被江苏省和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镇湖刺绣,一枝独秀”,正在打造中国最为响亮的刺绣文化品牌!
镇湖刺绣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理念的变化,近年来好多因素严重困扰了镇湖刺绣的发展。
一、现状剖析
(一)个体经营无序
打响镇湖刺绣品牌的除了政府因素之外,较多的是刺绣个体,镇湖刺绣市场较多的是个体经营,而个体经营最注重的就是经济效益,不是苏绣艺术的发展,因此导致刺绣品的参差不一,刺绣产品的粗制滥造导致市场的无序竞争。刺绣艺术品变成了工业品。在有的个体经营户眼里,镇湖刺绣已从原先的手工艺品变成了一种如机器生产的工业品,讲究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刺绣需要个体的创造性劳动,不能够批量生产。质量是绣品的生命,直接影响到镇湖刺绣的声誉和市场的发展。同样,价格的无序竞争也严重影响着刺绣的发展,低水平低价位的竞争令人担忧。
(二)外地绣品充斥
近年来来自外地的大量劣质绣品充斥着镇湖刺绣的发展,这给本来就趋于饱和的市场增加了压力。特别是经济较落后的苏北人,请我们这里的绣女到他们那里教她们刺绣,出特低的工资,等到她们会做了,开始自己绣。然后整箱整箱地拿到这里来卖。买的人只看价钱,不看质量,只要便宜就行。除了苏北绣品充斥镇湖刺绣市场外,现在还有类似来自湖北等地绣品的冲击。本地镇湖一些“头脑比较活络”的人,夫妻俩到湖北等地(更有甚者,到他国——朝鲜),集中一部分人传授技艺。当一个人学会简单的刺绣之后,再集中一部分人教。等到都学会了,她们就来镇湖购买面料和丝线,在那边绣,绣好以后再拿过来卖,使本地刺绣市场雪上加霜。外来绣品的粗制滥造、偷工减料,又打着镇湖刺绣的招牌,严重影响着“镇湖刺绣,一枝独秀”这一品牌。
(三)品牌意识薄弱
艺术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反之终究要被历史抛弃。目前很多绣品企业没有正式的商标,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因此刺绣应该从文化创新、材料创新、内容创新等方面入手。绣娘在绣制过程中都应用了自己的专业特长,这属于民间艺人的知识产权,是艺人们实践的经验结晶,可贵的文化创造,理应得到保护。而民间工艺领域普遍存在权利归属不明、创作原始记录保存不善以及侵权和被侵权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绣品行业的发展。
(四)艺术创新缺乏
苏绣是融绘画、刺绣于一体的手工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经过几年来的发展,镇湖刺绣形成了针法多变、色彩柔顺、线条细腻、构图规范的艺术特色。特别是采用了先进的电脑设计、打印等手段,使画面更具现代气息。但是刺绣图稿的来源上没有多少创新,镇湖刺绣大都采用绘画作品,以历代名家的中国画为最,乱针绣较多的是采用油画作品,变化不大。从品种上看,目前市场上最多的是欣赏为主的单面绣,取材大同小异,缺乏创新。要使传统的刺绣工艺更好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创新和发展。
(五)后备人才紧缺
刺绣是一种传承的文化,以前主要是依靠母女家庭传承的一种手工技艺。但是,这些较多的绣女母亲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刺绣技艺的掌握绝大部分停留在祖传的基础上,缺乏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训练,刺绣也需要具有绘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其次,许多镇湖绣女都不希望自己的后代继承刺绣手艺,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及学历层次的大大提高,年轻人潜心钻研刺绣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较多的人不愿在这里一针一线地做一辈子,太单调乏味了。目前,镇湖绣女的技艺传承主要限于母女、婆媳、姐妹等亲属之间的口传手授。镇湖还没有培养高级刺绣专业人才的机构,对于镇湖绣女来说,在充分重视她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她们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引导和鼓励她们积极带徒传艺。
二、发展思索
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如何继续叩响镇湖刺绣的品牌,如何传承发展镇湖苏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转变经营理念
刺绣发展市场是比较专业的一种特色市场,它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市场,交易的刺绣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艺术品。刺绣具有个人创造的特点,是镇湖绣娘凭对绣品画面的理解依托个人的技艺经验、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精神意境等因素,采用不同针法、配线、用色等技艺处理手段绣制而成,具有经济和艺术的双重价值。
(1)注重产品质量
艺术质量决定艺术未来。在对待传统工艺上,经营者不仅要看到其经济效益,更要挖掘和传承其固有的、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当前,一些绣女不得不为生计而努力,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挣钱不能以牺牲品质为代价,迫于生计绣制出的大量劣质绣品,虽然会获得眼前的利益,但长期以往只会砸了镇湖刺绣的品牌,最终适得其反。
(2)树立品牌意识。
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已为普遍接受。镇湖苏绣市场要出精品、出佳作,离开品牌建设是不行的。最近几年,刺绣绣品被个体经营户仿制现象屡禁不止,虽然有的作品有专利权,这些新现象也只让传承人很无奈。刺绣经营者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刺绣技艺人员应向书画家一样在绣品上绣上个人的姓名(或艺名),逐步确立和提升自己作品的牌子,也可由单位注册品牌商标。甚至可以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立自己的品牌,争创国内和国际知名品牌。
(二)发挥政府职能
要叩响镇湖刺绣的品牌,大力发展刺绣行业,必须依靠政府的扶植,当地政府要充分认识保护、传承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并为之创造条件,从资金、制度、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政府“搭台”,绣女“唱戏”,真正使镇湖刺绣“一枝独秀”。同时要充分发挥刺绣行业协会的支撑功能,进一步为刺绣行业的提供服务。
(三)拓展传承渠道
要叩响“镇湖刺绣一枝独秀”的品牌,发展苏绣行业,关键要靠刺绣人才。绣娘传统培养方式主要以师徒传承、母女传授等,这种传授方式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内容单一,再说,现在部分本地人已经不愿意再去走老路(从事刺绣行业)。因此苏绣传承应进一步改进培养模式。
(1)从绣娃抓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刺绣人才的培养也应从娃娃抓起,让娃娃从小了解苏绣的历史发展、制作过程等,提高娃娃欣赏刺绣的能力。刺绣行业协会要和当地学校(小学)合作开发刺绣校本课程,从小传承刺绣文化。目前,镇湖的小学已经开发了两套刺绣校本教材,刺绣协会要经常去指导上课,学校要充分利用本地地方资源特色及特有的条件,对学生进行苏绣艺术的教育教学,进一步传承刺绣文化,使娃娃从小热爱刺绣。
(2)纳入高校教学
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最好能把苏绣文化的传承及苏绣人才的培养纳入到高职教育的轨道,充分利用高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出有综合素养的苏绣人才。一些艺术院校可以结合实际开办苏绣的选修课或专业课,把刺绣艺术大师请进高校传授刺绣技艺。当地政府和高效也可以联合办班,进行系统的苏绣文化的传承,为本地培养刺绣人才。
(四)整合行业资源
目前,镇湖刺绣行大多数是个体经营,规模都不怎么大,且不怎么注重合作,市场开发能力较,制约了苏绣行业的发展壮大,为使整个刺绣行业有综合发展的的平台,应积极整合苏绣的行业资源,走产业发展之路,提升整个镇湖刺绣苏的市场竞争力。当地政府及刺绣协会要起到统领作用,促进行业的互动发展。
镇湖刺绣,唯有创新发展,“一枝独秀”的品牌才能奏得更响,传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齐崇文.苏绣产业之困-以镇湖刺绣业为考察对象[J].上海: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
[2] 叶继红.苏州镇湖刺绣市场调查与思考[J].苏州:苏州大学学报,2006.
[3] 张西昌.苏州镇湖刺绣产业现状调查与反思[J].苏州: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4] 徐敏燕.传统文化产业提升的思考与探索-“镇湖苏绣”的新出路[J].北京:东方企业文化,2011.
[5] 郑波,邹宇.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牌化的实践与探索[J].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
作者简介:
朱小娟,女,出生于中国刺绣艺术之乡镇湖,从小就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二岁就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后从师梁雪芳老师学习更高的刺绣技能,还经常得到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多位刺绣老前辈和艺术大师的指点,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上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