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玉器的演变态势

[日期:2016-03-2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中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本文按照玉器出现的时间、承载的意义,每个朝代玉器的逐渐发展成熟这样一个脉络顺序,概括介绍了玉器的发展演变,以及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此体现玉器在中国历史中的特殊性。

 

  关键词:玉器 发展演变 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做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是说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启迪着雕刻家、诗人、画家的无限灵感。”但玉器何时出现,又存在着怎样的发展脉络,并不为人们所熟知,这即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一、玉礼器的产生和其意义的变化

  玉礼器的产生大概距今6000-4000年,也正是新石器时代迈入青铜器时代这个阶段,因为玉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质,就把它们从“石”中独立出来,称为“玉”。它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这种耗费人工的物品,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二、玉礼器在夏商周、春秋战国的发展

  中国进入青铜器时代大概距今4000-3700年,玉礼器在青铜器出现以前已经存在了2000年之久,而且在此2000年 之内,玉礼器在原始“礼制”社会中占居着独一无二的尊贵地位。青铜器时代,经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大约延续了一千六百余年,比起玉礼器显然要“年轻”许多。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原青铜时代伊始的二里头时代,青铜兵器渗入并局部替代既有的玉礼器器种形成“金玉共振”的局面——大型、片状、有刃,构成了二里头玉石质礼兵器的主旋律,这是对史前玉器的重大扬弃。当烈火铸就的贵金属——青铜被塑成温文尔雅的礼容器,温润可人的玉却隐隐地呈现出某种杀伐之气。“祀与戎”这两件“国之大事”就这样被和谐地融入早期王朝的礼仪制度中。

  夏代玉器的风格,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一般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为代表,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其中使用和田玉数量较多;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使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传统观念,加上和田玉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

  三、玉礼器在两汉和唐宋元明清的演进

  至此,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多元化是玉礼器在汉代的发展特征。由于汉代以博大的胸襟吸取古往今来东西南北的一切艺术成果的精髓,所以玉礼器的发展也随之活泼多样,这其中主要有礼玉类、葬玉类、装饰玉类等。由于儒家学识走向正统,玉德思想极为盛行,这就极大的促进了装饰用玉发展。除了作为器物装饰的玉铺首、龙型玉拐杖头、玉剑具等极为盛行之外,作为人身佩饰的主要有单件玉佩、单件玉饰、玉组佩、玉觿、玉带钩、玉冲牙等多种种类。

  自唐代开始,中国玉礼器在用途上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宗法用玉,玉礼器依然被当作统治权力的象征和官场等级的高低标志,这是对传统玉文化的继承;二是民间用玉,热情高涨,丰富多彩,这真正开始了其世俗历程,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玉文化的发展。这段时期的玉文化已经具备了明显的社会结构层次,表现为皇家和达官贵人的上层文化以及广大群众的民间世俗文化。

  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可当我们看见一件古玉,欣赏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质料的时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却会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古玉里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清代后期,封建社会走到了尽头,但是玉礼器作为独具魅力的一种艺术形式,却依然发挥着其强大的惯性和继承性,甚至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候,玉在民众中的影响也从没消失过。

  四、玉礼器在近现代的特色化

  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成立,这百十年间中华民族饱经灾难,玉礼器的生产和其他各类文化艺术一样,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当中国人民重新站起来以后,国民经济各项科学文化艺术得以蓬勃发展。玉的加工工艺再次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现代玉器不仅种类、款式、纹样成多样化发展趋势,而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促使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在相互碰撞中相互吸收、融合,在新时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纵观整个中国玉器的演变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每个时代的玉器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时代烙印,这与当时人们的审美方式与社会形态息息相关。今天的我们站在历史长河的最前端,回顾历史与我而言可以更好的帮助我梳理思维、寻找灵感。今天的玉石不再是“王玉”与“礼玉”的天下,而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但是在石玉作品“百花齐放”的今天,带有浓郁时代特色的作品依旧广受欢迎。故而,在长期的探索中我选择了以古朴的青铜器为主要发展方向,将“青铜器文化与玉文化可以结合”以此来体现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与美学。同时,我追求作品的气韵,力求在传统古典文化内化于作品的同时,也能在作品中展现出我自己对现代艺术的时代个性的追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玉雕是一门艺术,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且相信能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行业中,收获新的感悟。

  参考文献:

  [1] 尤人德.中国古代玉器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2] 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丛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3] 姚士奇.中国玉文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4] 王小舒.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5] 赵朝洪.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 杨伯达.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程(4)[J]. 中国宝玉石. 1993(02)

  作者简介:

  沈春明,工艺美术师, 1995年跟随玉雕大师马洪伟学习玉雕专业技艺,至今已有整整20年,形成了自己独特擅长的雕刻技艺——仿古玉雕件,作品构思题材新颖,造型生动优美,雕工细腻,受到客商及国内玉器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