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韵青铜结合的创作成长历程

[日期:2016-03-2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作为玉雕创作者,本文主要从自己几年来的创作心得出发,从最开始以市场为主的走量创作,途中经历了经济危机,一而再再而三的走访学习,在认识到了自己创作运营方式的错误之后重整旗鼓,最终确定了自己和团队的创作方向。这一系列的过程以及期间的心路历程和成长所得,在文中逐一表述。

 

  关键词:玉雕 市场 青铜器 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玉雕制造业主要是有官府掌控管理,民间的玉雕业虽然从春秋时期就连绵不断,但商业化迅猛发展的确是在明代中期以后。到了明代中期,南方开始出现以苏州、扬州为中心的民间玉雕业,北方出现以北京为中心的民间玉雕业。从喜欢上玉雕到从事玉雕业,最初的偶然也一步步地在波折磨练中发展为必然。从1992年开始学习玉雕至今,期间也经历了三个大的转变,现将自己在玉雕上的创作学习经历与读者分享如下。

  一、95年-99年,学成初始的疑惑

  最开始学习玉雕的时候,主要是做红山文化与仿古的玉雕。做学徒的最初六个月感觉自己一无所知,每天除了反复枯燥的练习别无其他。顺利经过了适应期之后,后来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决定以后每次做完作品自己都留一张底画作为记录,这样就可以默默地和师兄们的作品进行比较,在技术与速度上不断提升自己。

  学徒时画稿

  这样经过大概三年的磨练期之后,接下来的95年到98年期间,自己的雕刻对象逐步从良渚文化玉器转移到了汉代的乳丁纹、元宝纹、龙凤佩和螭龙等等。在这几年雕刻过程中自己开始带着六七个徒弟进行创作。直至99年的一天,我突然对定时定量的工作制产生了怀疑,开始萌生了要做真正的艺术创作者的念头,并下决心一定要提升玉器的品格。

  二、00年-04年,虚心借鉴后的提升

  2000年伊始,我动身走访了苏州的三个厂家,这次经历让自己有了井底之蛙之感。南方的玉雕风格讲求造型新颖,用料大胆,工艺纤巧。第一个工厂我待了一个月,主要在于了解工人雕刻之前的绘画步骤,包括每一步画多少层次,哪一层次需要特别的仔细等等,发现这些工人完全与自己只画一遍就完的急功近利的态度不一样;第二个工厂我整整待了四个月,那些日子里,我完整记录下了每一件作品的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我发现,在一件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自身对作品的要求,对工具应用的深浅韵味,以及作品的线条设计,创作者在审美方面的诉求会对作品产生质的改变;第三个工厂我同样待了几个月,在这几个月中,我观察到了创作者们对作品步骤的细致推敲,对绘画线条差距的锱铢必较,在心底也建立起了一种属于自身的由内而外的灵动的审美意识,也正是这些东西才会使得作品产生生命感。

  针对深浅韵味的感悟

  凭借书上的侧影绘出的青铜龙印章

  所以,在2001年—2004这三年期间,自己开始尝试将玉雕初步向汉代的纹饰、动物方向发展。我将工厂的三次走访经验充分运用、琢磨、融合到创作过程中,自己的玉器工艺也确实提高了,同时也向徒弟们传授了提高技艺所必须持有的态度:

  (1)不急功近利;

  (2)抛开周围的氛围;

  (3)沉淀自己的心态;

  (4)树立起自己的审美观。

  三、05年-14年,逐渐明晰的创作方向

  到了2005年,我的团队已经扩大到了70个人,生产量也大大增加,上升的情况一直维持到08年金融危机为止。2009年,整个团队开始静下心来分析自身的利弊。虽然团队的作品在品质上有所提高,但整体运营还是按照走量的模式,从来没有将作品投入到过任何的展览进行评比,也就失去了和业界同行交流的机会。这无疑是一种只看行势而生产的短浅的运营模式,和最开始的创作模式在本质上有巨大差别。有了这样的检讨之后,我决定继续走访其他城市,开阔自己的眼界,汲取更多的经验。同时心里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想要将玉器和青铜器的创作融合起来,我不知道除了自己以外有没有别人在做这样的事情,如果有,那又到达怎样的一个程度?带着这些想法,我去了上海,广州,扬州,北京等大城市的各个古玩城。和南方的玉雕大相径庭的是,北方的玉雕讲求造型协调,用料严谨,风格豪放;海派玉雕雕琢上精巧细腻,作品玲珑剔透;南派玉雕造型丰满,呼应传神;扬派玉雕擅长山水庭院,精雅秀美。这样地大致了解了京派、扬派、南派和海派的不同风格的玉雕派系之后,自己才逐渐坚定了自己的独特——投入到青铜器的方向。

  母子匜

  “青铜器文化与玉文化可以结合。”当初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一是因为青铜器文化和玉文化两者都源远流长文化,都属于中国的特色传统文化,中国人的人生规范和处事哲学都在里边,它们融合了我们原始的一种思想、道德、礼节、信仰和追求;二是创作期间偶然的一次幸运,使得这个想法愈加强烈。我之前的作品大多是用白玉做的,总会觉得自己的作品因为迎合市场而缺少韵味,因此从未萌生参加展会评比的想法。偶然有一次我因兴趣将一块青玉做成了一个母子匜,反复观看都觉得这件作品很特别,于是投了两个奖项,结果这件我在未考虑任何市场情形的状态下做出的作品竟然连续两次得奖。无论是幸运还是必然,这次鼓励都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动力支持,之后的创作中我开始不断探索自身的可能性,终于在2011年,我做的立鸟壶又拿到了北京天工奖的金奖。

  去年,我在自己工作室做了个展示厅,主要用来展示青铜器的酒器、食器、兵器、乐器、杂器和香熏器。展厅的搭建一是为了给自己的作品塔建一个平台,让更多的观赏者看到更多新旧作,二是能够通过平台及时得到评论和建议,反思总结自身的不足之后再追求突破创新。经过12年-14年连续三年的积累,从最初四年的迷茫犹豫到近三年的确信稳定,期间离不开无数前辈的肯定,离不开市场的积极反馈,也是我一如继往的走到今天,最终确定了我这一生的发展方向的保证。

  祖先留下的这些产物,正是要我们当代玉雕人来传承和创新,这不仅仅是作为一门技艺,更是要成为一门艺术。而我现在做的这些,正是将古代文化与当代工艺对接,从而产生出独特的表达语言。

  参考文献:

  [1]韩舒.玉雕风格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学报.2014

  [2]何旻.玉器雕刻中设计的作用和发展方向[J].艺术探索.2014

  [3]刘岳.玉雕工艺评估[J].收藏.2010年(12)

  [4]肖红俊.论玉器雕刻[J].艺术探索.2014(z1)

  作者简介:

  马洪伟,生于1975年,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传承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海派玉雕特级大师。1992年从事玉雕业,以传承青铜器文化结合玉文化的再创新为主要特色,走出一条不同于他人而独具个性的发展之路,是当代玉雕青铜器系列雕刻艺术的第一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