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剪纸的传承与创新

[日期:2016-03-0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提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国的“国粹”——京剧。京剧,她是中国传统名剧,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家喻户晓,深受海内外人士的爱好。而剪纸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她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艺术享受。剪纸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老而长远的民间手工艺术之一,也同样可誉为中国的“国粹”。

 

  关键词:民间剪纸 剪刻纸 传统文化

  

  京剧之所以能被誉为“国粹”,这与它与时俱进,创新的精神所不能分开。京剧的诞生初期,曾被广大民众所热爱。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视野不断地扩大,对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古老传统的京剧仅限于京胡、单皮鼓、堂锣、钹等传统的乐器,听久了就觉得没有新意,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后来,京剧把中、西乐器混合编制起来,把京剧器乐严重缺乏中音、低音和音色、音量不丰满及表现能力不够强的问题予以了解决。对于唱腔,也并不是亦步亦趋地搬运老腔老调,而是将传统音乐作为素材,以作曲手法进行新的处理,成功创造了不少的新的腔调,这样,这些舞台听觉艺术,就出现了不少崭新的音乐形象。京剧的这些改革,在保持了京剧原有的风味的同时,不仅不会令人感到格格不入,而且另有一番新的情调,会令人感到“既熟悉,又新鲜”。而现代京剧的诞生,更备受年轻人的喜爱。也就是这一系列诸如此类的创新,让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都爱上了京剧,使京剧成为了我们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00多年历史的京剧尚且有如此大的创新,而剪纸早在我国周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跟着“神六”上天的“太阳神鸟”金片剪纸,至今也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剪纸更需学习京剧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适应时代的发展。据记载,剪纸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趋繁荣。唐代还出现了专门描述剪纸的诗句。《采胜》诗写到:“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描绘出了唐代佳人剪纸的优美动作和剪出的花鸟草虫的美丽效果。到了宋朝,开始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到了宋代,剪纸开始普及;明清时代,剪纸已经达到了高峰期。

  民间剪纸的雏形是窗花。在过去,逢年过节,人们就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贴在窗户上,增加节日喜庆的气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这样的剪纸艺术怎能跟得上社会的步伐呢?为了剪纸能被广大民众所认知和热爱,并永远传承下去,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地创新,没有中断过。在手法上,传统剪纸大都采用单色,而如今的剪纸可以采用填彩、点彩、衬彩等综合手法,表现细腻丰富。此外,现代剪纸还创新了叠层的立体等表现手法,结合阴、阳两种刀法,达到较好的层次对比效果。在构图上,传统民间剪纸的构图一般都比较简单,而现今的剪纸构图既简洁,也讲究丰富,作品更具有更强的整体感和大气势。既采用传统民间剪纸的斗方、团花、中堂、四条屏等,同时又采用创新的形式,透视出现代审美的情趣。在纸材上,也有了很大的更新。起初用于剪纸的纸张仅仅是最常见的大红纸,后来也改进为宣纸、碳化纸、植绒纸、吹塑纸等。特别是吹塑纸的运用,增加了作品的浮雕感;在创意方面更有了显著的的发展,由剪纸艺术为创意元素,结合现代化高新设备的产品已被广泛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工作中。例如:服装与纺织品设计、餐具设计、室内装潢等各个方面都有它的清影。它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一种源泉。

  总而言之,这一系列更加说明了剪纸是东方艺术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从古至今其蕴含的艺术魅力与现代文化之韵是不可抵挡的。只有像京剧一样,将现代技术和创新理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将艺术紧紧咬合在时代审美需求的齿轮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会永葆迷人的无限魅力!

  杨兆群,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金坛刻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屡屡在国内外获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