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缂丝,以通经断纬、正反如一,做工精细、品质高贵,缂织复杂,学而不易而成为“织中之圣”。缂丝织造工艺中有“明缂丝”与“本缂丝”之分,由于工具与具体操作方法,以及材料的不同,呈现出织物质感、手感的不同,成为不同的缂织欣赏品或者日用品。
关键词: 缂丝 通经断纬 本缂丝 明缂丝
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11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古老而稀有的缂丝吸引了世界和国内社会各界的目光。
缂丝,是传统手工织造的一种特殊工艺。缂,是织纬的意思。梁顾野王撰《玉篇》言:“缂之义,织纬也。”它的经线使用的是生丝,纬线使用的是熟丝。普通织物,在织纬时都是一梭到头,而缂丝织纬则是按图样的位置、色彩的变化来决定,多时穿百,少时穿一,只有在织素地时,才一梭往返到头,是一种“通经断纬”的特殊织造方法。由于织造时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出一丝裂痕,其织物的图案轮廓、色阶变换处就像用小刀划刻过似的,所以才有“刻丝”,以及“克丝”或“剋丝”之说。
缂丝的织造工序独特而繁复,费时费工,纹样越复杂,色彩越丰富,花工就越多,以万缕千丝而成,“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由于制作十分精细,因此成本高昂,一直是丝织工艺中的贵重物品,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自古以来,缂丝工艺品历来是皇室宫廷的御用之物,被誉为“织中之圣”。
缂丝有着其他织物不可替代的显著工艺特点和风格特征。一是通经断纬、正反如一,其纬线呈弯曲状,故图案正反相同;二是做工精细、品质高贵,缂丝所用材料全部为真丝,织物组织细密、图案高雅、层次清晰、色泽古朴、浓淡相宜、艳中具秀,并具有立体效果;三是缂织复杂,学而不易,缂丝织造对个人技艺造诣要求甚高,在一根纬线上遇有几种不同色彩的图案花纹,就需要用同等数量梭子依样缂织。如摹缂书画,需要具备娴熟的工艺技巧和书画艺术修养,才能随样施梭,不失分寸,达到画面艺术效果。缂丝的组织结构以平纹为主,有时也有平纹与斜纹的结合,由于采用曲纬工艺,使光的折射几乎消失,显得古朴淡雅,可以多角度观赏。
根据现有资料证实,我国的缂丝起源于西汉、南北朝时期的西域,即回鹘地区(今新疆),初以麻毛为材料。自唐代始,缂丝技艺传入中原,并逐渐以丝代毛。北宋时期,定州(今河北定县)缂丝较为兴盛,并逐渐传入苏州地域。南宋以后,苏、淞地区的缂丝技艺已崭露头角,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缂丝艺人,如朱克柔、沈子蕃等,至明末,除宫廷还有为数不多的机、匠外,全国其它地区已几乎没有缂丝工匠,唯有苏州陆慕、蠡口、黄桥三乡交界处的张花村家家有缂机,户户有工匠,被称之为“缂丝村”。其中有许多人家都为缂丝世家,有的直供宫廷内室,有的为苏州织造府缂织御服充贡,有的作为家庭副业且耕且织,并通过薪火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缂丝在织造方法上,业内有“明缂丝”与“本缂丝”之说。所谓“明缂丝”是指明及明以后我国传承沿袭的缂丝织造方法,它在继承明以前的织造方法的基础上有了一定变化;所谓“本缂丝”一般指我国明以前的缂丝织造方法,唐至宋时期传入日本,由此在该国传承沿袭下来,日本称其为“本缀”,而将我国的缂丝被其称为“明缀”。自明以来,我国的缂丝织造基本都采用“明缂丝”工艺,因此,“本缂丝”工艺逐渐鲜为人知。
“明缂丝”与“本缂丝”虽然同出一脉,但由于工具与具体操作方
法,以及材料选择的不同,呈现出织物质感、手感的不同。
一是工具使用上的不同。虽然“明缂丝”与“本缂丝”两种缂织方式对机台结构的差异并不大,但对具体操作中“筘”的使用却各有所取。“明缂丝”的“筘”称为“拨齿”,用以控制经面宽度,“本缂丝”的“筘”则既能控制经面宽度,又能将纬线夯紧。在“明缂丝”工艺中,无论是织“素地”(即没有花纹的缂织)或是织图案都需在纬线穿进经线后用竹制的“拨齿”拨紧实。一般的拨齿宽度在6cm内,最窄的只有2cm。如果缂织一幅宽度为30cm的产品,要拨十几下,才能把纬线全部压下、压紧;“本缂丝”的区别在于缂织素地时是以一种宽度较大的木制“筘”,它可以将纬线一次夯紧,不仅匀称,且效率也更高,只在织造小面积图案时才会使用拨齿。
二是在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明缂丝”整理好经面后,一般将缂织的图案描摹于经面上,然后进行操作,缂织者发挥的自由度相对要大得多,当然,对缂织者的艺术素养的要求也高一些,它更多地适宜摹缂书画等艺术欣赏品及高档面料、辅料;“本缂丝”却常将图纸托在经面下方即开始操作,并在缂织过程中做到所托画稿位置不变动,完成后的产品与图纸上的图案位置偏差极小,使图案保持连续并相互贯气,如唐卡、袈裟、和服腰带及手袋一类的产品,特别适合制作相拼类的缂丝日用品。
三是在材料选择上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捻度大小的不同(捻度是表示纱线或丝线强度的每英寸线所绕的圈数。在单位长度中,其强度主要由捻度决定,一般捻度大强度也大)。“明缂丝”选用的丝线捻度相对细松,因此织物质地显得柔软、轻盈,易于表现缂织服饰和欣赏品;“本缂丝”选用的丝线捻度较强,织物质地厚实,更适合作为装饰点缀的日用品。
四是经纬线规格选择的不同,使织物质感存在明显区别。“明缂丝”所取丝线捻度较为松弛,运用丝线较细,经线一般为3×2(6丝),纬线为8×2(16丝),分别为“本缂丝”工艺所取经、纬线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织就的织物表面呈现出平纹状,无明显的瓦楞地沟纹,更显松软细滑;“本缂丝”所取丝线捻度较大,丝线较粗,因此机经线张力(经线所承受的拉力)较强,经线一般为10×2(20丝),纬线为15×2(30丝),织就的织物厚重、光滑、挺括而不松软,表面会显示出罗纹档纹路。虽然,“本缂丝”工艺的制造中也使用细纬线、细经线,但其目的只为适当增强织物细滑的手感而已。
参考文献:
【1】《吴中绝技·中国缂丝》,马惠娟、胡金楠等编著,广陵书社 2008年11月出版
【2】《苏州缂丝》 王金山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年11月出版
作者简介
蔡霞明,女,工艺美术师。1991年进入苏州长桥缂丝厂从事缂丝技艺,2005年创立蔡氏织绣坊。在长期的实践中,运用刺绣与缂丝相结合的用色方法先后创制人物肖像《玛丽莲梦露》和《春夏秋冬》,受到日本客户青睐。在缂丝工艺上取“本缂丝”和“明缂丝”工艺之长创新了一批缂丝品,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欢迎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