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作者以自己从事缂丝的成长经历,谈论对缂丝的探索和思考。尤其是在运用“本缂丝”与“明缂丝”工艺上的创新实践体会更深;对当前缂丝技艺后继乏人的情况也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关键词: 缂丝 经历 体悟
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有时看来纯属偶然,但其间必然包含着一些决定因素,如家庭熏陶、个人兴趣、环境氛围及人生际遇等。我与缂丝的邂逅也同样如此,由兴趣而喜好,由喜好而追求,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一生永恒的追求。
我父亲喜欢绘画,虽然未成名,但却深深地影响了我。幼年时,我就对绘画感兴趣,并时常纠缠着父亲教授画画,但由于父亲工作繁忙,无从教授更多。真正影响我人生的倒是与一位老画家的相识。那时,1970年代初“文革”的阴影未尽散去。这位老画家依然流落于建筑工地。出于对绘画的挚爱,他时常利用工作的间隙用砖在地上画马。当我遇见后,深感惊奇。于是我做了一件在长辈看来“啧啧”称道的好事,我把自己所有的零花钱都去买了宣纸和笔赠送给老人。由此与这位老画家成了忘年之交,并从老人那里懂得了绘画及如何赏析一幅好画。这也为我后来从事缂丝和刺绣奠定了基石。
1991年,我有幸进入苏州长桥缂丝厂学习刺绣和缂丝。当时正值缂丝腰带生产销售的旺盛时期,年产量在数万条以上,日本客户纷至沓来。缂丝腰带的纹饰以图案为主,强调轮廓线条、纬密均匀、平整挺括。腰带的品种也比较多,以缂丝为面料的刺绣腰带就有十几种,还有应用多种苏绣针法揉和到各类花型图案之中的各色腰带。当时市场需求很大。我在与客户的交流之中更深入了解缂丝艺术的含义,更深入理解了如何运用戗色、拼色技巧表达画面的明暗及立体感。随后,我致力于缂丝戗法的研究。凭借着对工作的热忱和好学上进的精神,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艺逐步得到提升。1993年,在我指导下创制的以缂丝作底料的刺绣佛像受到日本客户的广泛欢迎,并在日本申请了专利,由此我也成为日方指定的生产技术指导和成品的检验者。1997年,受日本客户聘请,我被任命为鹏程工艺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厂长,负责图案、配色及生产技术管理,主要运用“本缂丝”工艺织造产品。“本缂丝”工艺是我国明以前的缂丝织造方法,唐至宋时期传入日本,由此在该国传承沿袭下来,日本称其为“本缀”,其织物厚重、光滑、挺括而不松软。我发挥了“本缂丝”工艺与“明缂丝”工艺(指明及明以后我国传承沿袭的缂丝织造方法)两者之长,既避免了“本缂丝”工艺织物的过于厚重,又增强了柔软性和光滑的手感。如“本缂丝”和服腰带《玛丽莲梦露》,其太古部分以玛丽莲梦露喜、怒、哀、乐四种不同表情连贯而成,腹纹部分以6张不同头像相拼。在工艺制作上运用长短戗、四戗、勾、掼、平缂等技法。为突出脸部的轮廓和明暗,分别运用2-6色相拼。对人物的眼睛,大胆运用5-6色的拼线,并运用捻度的不同,相拼层次的先后突出主次,使眼睛黑中带蓝、蓝中显光,表达出人物喜、怒、哀、乐的不同神情,受到日本客户的喜爱。2005年,我受日本东京高岛屋客户邀请参加中日友好民间手工艺交流会,并在展示会现场表演缂丝操作,受到前来观摩日本民众的广泛赞誉。
2005年以后,我创立了蔡氏织绣坊,主要制作缂丝和刺绣工艺品,先后生产加工缂丝龙袍和打籽绣、盘金绣等。其间曾完成了缂丝《群仙贺寿图》。这幅画稿是画家任伯年的代表作品。其构思缜密、画面错落有致,人物众多、形象生动。我运用勾、结、盘梭、平缂、搭梭、戗色等技法,其中戗色方法中运用长短戗、四戗、乱戗的多种缂织方法,在色彩运用上以擘丝、多色拼线等方法将人物的形态、神态以及服饰色泽的变化表现得惟妙惟肖。为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动态,我大胆地作了一些改动,使画面更加生动。这幅缂丝从构思到成品完成,断断续续花去了将近七年时间。
缂丝是一种通经断纬的织造技艺,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图案高雅、色泽古朴,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特色,被世界公认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特种传统工艺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实用价值与技艺传承价值。其织造工艺,如穿梭、拔纬十分缓慢、纹样越复杂、颜色越多,梭子越多、花工越大,可谓“缂丝织成费工绩,渍渍千声不盈分”,尤其是缂织书画一类的艺术品,不仅需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艺与一定的书画艺术造诣,更需掌握灵活运用缂织技法的能力,才能做到运丝如运笔,使线条的刚柔曲直,色彩的浓淡过渡协调和谐。在面临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古老的缂丝技艺遇到了十分严峻的挑战,最突出的问题是后继人才严重缺乏。现在从事缂丝技艺的人员大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目前大都年龄偏大,培养年青一代已显得刻不容缓。虽然,在工作实践中,我也想尽办法努力辅导和培养年轻人,但往往难以如意。大专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即使有兴趣,却常因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等问题难以留住,也因耐不住寂寞而难以坚持;外来务工人员虽然能吃苦,但素质不高,流动性大,工作稳定性差。因此,后继乏人的状况令人堪忧。我的大半生都与缂丝联系在一起,始终对缂丝怀有一份深深的情结,不管如何,我将一如既往地将我的全部精力倾注到研究和传承缂丝艺术之中,为缂丝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苏州缂丝》 王金山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年11月出版
作者简介
蔡霞明,女,工艺美术师。1991年进入苏州长桥缂丝厂从事缂丝技艺,2005年创立蔡氏织绣坊。在长期的实践中,运用刺绣与缂丝相结合的用色方法先后创制人物肖像《玛丽莲梦露》和《春夏秋冬》,受到日本客户青睐。在缂丝工艺上取“本缂丝”和“明缂丝”工艺之长创新了一批缂丝品,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欢迎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