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无锡惠山泥人是—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工艺品,由捏塑和彩绘两个工艺组成,是彩塑结合的艺术。而彩绘可使泥人的神情更突出,形象更生动,色彩鲜艳,明亮醒目,从而达到色彩强烈的效果。惠山老艺人流传的说法:“三分坯子七分彩”,可见彩绘在惠山泥人中的重要。惠山泥人上色带着一种乡土味,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的富丽色调。
关键词:三分坯子七分彩 艺术特色 神彩结合
彩塑是一种塑和绘相互融合的空间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优秀的彩塑艺术品,应该是一种无声的音乐,无字的诗。
无锡惠山泥人的色彩风格就是中国的民族风格。根据推理无锡惠山泥人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惠山是我国有名的名胜古迹之一,每逢年节惠山来朝山进香祭祖的人络绎不绝,看祠堂的人世代兼营泥人业,为惠山泥人的继承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惠山泥人在技艺上世代相传,同行业间相互学习,相互丰富,相互提高,积累了一整套的色彩经验。包括用色、着色、配色三个方面的技艺,也有些流行口诀如:“红搭绿一块肉,红搭紫一堆屎”等,在惠山泥人制作过程中民间传说四字诀“新、清、爆、齐”形成了鲜明的惠山地方色彩风格,能释为色彩强烈对比,作工讲究,注意色块饱和,用笔生动,划线如行云流水,功力足,气魄大,使人百看不厌。
惠山泥人的“彩”,花纹必然趋向于“简”,花纹“简”非在笔法上下功夫不行,用书法的效果勾花,能提高作品的艺术性,这就是惠山泥人历来为群众喜爱的主要原因。惠山泥人使用色彩的各种强烈对比手法,运用各种不同手段,表现颜色的不同光泽感,使之产生不同的质感。惠山泥人着色一般的规律是先画主要部分,再画次要部分,先着粉色后着大色,先作粗活后作细活,先画好泥人再进行装饰,这样做即省工又效果好,是惠山泥人的特点。
惠山泥人根据彩绘对象不同选择色彩。例如:原色与灰色对比很强烈,多用于京剧题材和传统老作品上,原色与再间色对比,使用相当普遍,这种色彩多用于年轻女主角。间色与间色对比多用于年老、观音、童子等。间色与再间色的对比较暗,适用于和尚、老年人像和高力士、鲁智深等。运用色彩明度对比起到陪衬的作用,如牛郞的青衣就是起到衬托织女的衣裳,惠山泥人有着“远看颜色近看花”的特点,起到了强烈的色彩效果,说明以色为主,以花为辅,花纹以衬托底色为主要目的。泥人色彩的整体对比,可以通过花纹的设色使之得到调和,花纹使作品色彩更加丰富,更能表达作品思想感情。惠山泥人的彩绘使用了各种图案、花纹的组织形式,但因在立体上作绘画,要求对每件作品的不同特点分析设计,重前不重后,重上不重下,从浅到深,从里到处,也就是说一件作品,前面比后重要,上面比下面重视,颜色先浅后深,使作品更加美观,在不规则中求得统一。
惠山泥人是彩塑结合的艺术。过去师傅常讲“ 三分坯子,七分画”,这说明彩绘在泥人中占主要地位,因为在视觉上感觉颜色是第一印象。惠山泥人:艺人们把它分为“粗货”、“细货”两种,所谓“粗货”是指“泥耍货”也称“泥粗货”,此类品种设色精炼,用笔大胆,色调对比强烈,喜气扬溢。“细货”是指“手捏戏文”,“京剧脸谱”。讲究色彩和谐,用笔工整,注重图案花纹。即强调传神又强调装饰美,运用色彩感情表现作品人物的内在性格、情绪以烘托作品主题。前者为儿童玩耍,后者通常作用于案头装饰。
“粗货”:一般泥坯只要有一个大体轮廓,其它就要靠色彩来完成,以色彩赋于它美的生命,因而捏彩相比以彩为重,因此老艺人讲,“低坯高画”。并在“画”的方面创造了很好经验。简洁明快,大胆泼辣,使作品“神形兼备”二者浑然一体,给人以生活的联想,它通过提炼、概括等手法,把观众引进一个与生活实感有一定距离的个似与不似的艺术境界中去,唤起美感,使人们得到用写实手法所不能得到的艺术享受。如以前的惠山泥人彩绘杰作“大阿福”、“小花囡”等设色精到,从开相到图案花纹都很讲究,在用色上特别重视,他常讲“上台鲜鲜落台艳”。就是泥人上台色彩鲜明,落台就是完成彩绘后更加鲜艳、富丽、爆色,给人看上去有明快感,有兴奋感,有向上感的艺术效果,他用色特别强调一个“爆”字,多用原色和对比色。“大体概括”就是说喜欢用对比强烈的色彩,也就是比较跳动的颜色,如红与绿对比,橙与青对比,黄与紫对比。粗货主要是讲究色彩的对比和笔的运用。惠山艺人有句老话“红搭绿一块玉”,它体现一种乡土气质和地方色彩。但是色彩既要强烈、富丽,又要注意协调和和谐,也就是色彩学上讲的对比与调和是矛盾的辩证统一,在美术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不论图案的造型构成和组合都存在着对比调和的问题。而在色彩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大阿福”它是一个团团坐着的胖娃娃,手捧小兽,白胖可爱,笑脸逗人,为了适应翻制,做得浑厚简练,衣服彩绘五彩团簇,图案具有淳朴、明朗、热烈的特色。在设色中光是画红与绿就没有运动感,看上去不舒服,阿福袖子上就采用两色之间加线加边,用金银来勾勒,黑边上点白点,起到调和生动有变化。光用原色用对比色不用中间色一件作品是不成功的,我们的传统作品虽然用原色、对比色,但也离不开黑、白、金、银的中间色,因此看上去作品就比较完美。另一件也很受欢迎的作品“小花囡”,近似大阿福,但别具特色,小花囡头戴茉莉,鬓角垂下缨络般的红头绳。这两件作品通过概括提炼,用色、用笔很简练,完整地创造了美的形象。
泥耍货的画法一般是先涂上白色底子,再画几笔比较鲜明的色彩,每笔中间留出一些空白,这样色彩对比强烈,但并不感到俗气,艳而不俗,这是因为白色起了调和作用,传统粗货作品都是白为底色,几块色块或几条线条主要是看它的用笔有力,不一定画得每一条线粗细一样,所谓笔力,我认为用笔得力的表达便是重要的相通之一,在用笔和笔力有它特具表现方式和效果。画线条也是如此,要直而不僵,曲而不软,强弱刚柔,如画园形的图案也是如此,用园规画在泥人作品上就显得呆板,不生动的感觉,如动如飞要自己的感情在所描绘形象中表达出飞动流畅的线条,对比强力的色彩,疏密相间的纹饰,完整的创造了美的形象,使作品产生了丰富的艺术效果。
古往今来,无数的艺人创造了多如繁星的艺术珍品,他们凭借那并非复杂的手笔,在表现内容与情感的同时,也谱写了一曲曲丰彩多姿的“力”的乐章。
传统纹样,装饰也同样是有特色、有味道的,它们来自现实中的花卉,经过艺人长期认真观察,然后用减笔法加以提炼、概括、变形、塑造美观,老师傅上彩每一笔都有他的艺术特点,经得起推敲,抓住了花卉主要特征,如绣球花、云头花、点点花、团球花、蟹爪菊、蝴蝶花等,这些花虽然着墨不多,不似画得“像不像”、“对比对不对”为标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比较写意,它是那样协调,那样紧凑、明快,感到整个色彩既富丽而有节奏感,增添了浓厚的民间色彩。
在布置纹样时,繁和简很注意,多了太繁,少了太简,在布局时有一句行话叫做“一朵花当十朵用”,画花时要经过一番构思,不是每个地方都塞得满满的,要恰到好处,布局得宜,最大的诀窍还是个“简”字,但“简”要达到丰富的效果,老师傅讲要少里能看多,多里能看少。“要少里能看多”是指上彩的时候,我们经常提颜色用得多不稀奇,用色虽少,但色彩效果非常强烈,而又丰富多彩,怎样达到这个效果呢?一个是用原色,因为原色本身比较强烈,二次色、三次色用得比较少,特别是底色。惠山泥人用原色较多,强调对比色,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但色彩即要强烈,又要注意协调。另外还可以用同种色做图案纹样,作为协调色彩的因素,红的上面用淡红的花,这样一来使颜色与花纹协调,深底浅花,浅底深花,造成一种丰富多彩的色感,达到“少里能看多”的艺术效果。“多里能看少”就是很多的颜色要分清主次,不要杂乱无章,要疏密有致,颜色要看到清,远看色彩丰富,近而耐人寻味,为了使最少的色块达到最富丽的效果,就采用了对比色的配合方法。
画图案花纹,不能上下左右全画满,要有空隙的地方,花纹不能乱,要有主次,画鲜艳色彩时要有“灰”色陪衬,色彩的主色调不能脱离惠山泥人的传统用色特点,整个花画满了使人有透不过气的感觉,与国画布局是一回事。
民间艺人,常用蝙蝠、团寿、如意作为装饰图案纹样,寓意吉祥美好,表达人们在生活中对美的追求。这些图案在传统作品中广泛运用,形式基本上是对称均衡的,符合形式美特点和具有民间工艺的品格。图案比较具体,画时当然要讲究笔力,使作品不丢失生命力。
手捏戏文,又称“细货”的彩绘,也相当突出彩绘特点,花纹图案力求简练,概括地说:色调明净,娴雅大方,开相讲究,华丽轻快,自成一格。一般来说取材京剧的色彩比较富丽,取材昆曲的颜色柔和文静,古朴幽雅。如“大文座”、“武文戏”则色彩斑烂,热闹中带华丽,装饰性极强。由于手捏戏文的脸型一般很小,有的仅蚕豆大小,因此它特别重视开相,尤其注意人物传神,艺人们把它看作是一出戏曲人物是否生动的关键所在,所谓“相活戏才活”。这里着重提一提开相,历来彩绘艺人对开相尤为研究,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曾说:“手挥五泫易,目送飞鸿难”,又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阿堵”无锡方言是“这个”的意思,这里指眼睛。眉毛的表现就有八种,即柳叶眉、一字眉、卧蚕眉、散眉、八字眉、寿眉、扫帚眉、剑眉等 。把各种人物的特征都归纳了。鼻子从表情上看,似乎不重要,但对人物的性格刻划美与丑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悬胆鼻俊秀,狮子鼻威武,鹰钩鼻则阴险等到。对嘴的变化也很注重,不单有用在美女和小孩上的菱角嘴,两端微微翘起,使看上去觉得温柔,男性用元宝嘴,给人以忠诚之感。眼睛在面部起最重要的作用,更有意思,如有:丹凤眼、老鼠眼、金鱼眼、牛眼、羊白眼、蛇眼、斗鸡眼、老虎眼等。这些以动物来形象比喻的眼睛,都非常传神和形象化。如鼠眼、金鱼眼、蛇眼是小而露凶,使人不寒而栗,丹凤眼往往表现美女,秀气中带妖媚,牛眼显大而无光,虎眼虎虎有生气,上述的这些特征表现,使它有更鲜明的地方特色。历史作品中可以看出,老艺人们对开相是非常重视的。现在我们所做的作品题材很广,不仅是表现笑,还要表现哀愁之类复杂的表情,因此对开相的技巧也就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如画一件“葫茄十八相“要求从蔡文姬的眼睛表情里反映出她当时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当用传统的细眼是不能表现的,在处理时就用平视的目光,微微上竖的双眉,紧闭着的嘴唇来表现她的心格坚毅,用传统的细长眉毛,似丹凤一般的眼梢来体现她的女性美,用多层次的眼球来发掘她内心活动,当然这不过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开相技巧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随着手捏雕塑技巧的不断提高,表现题材的不断丰富,泥人上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件作品用什么颜色,画什么图案花纹,应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决定不同的色调和图案,例如设计一件表现傣族姑娘作品,首先就注意到傣族人是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图案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了解了这些才能落笔。傣族人上身的衣服一般都喜欢穿淡雅色,裙子色彩较深,图案很富丽,最富于他们的民族特色,就要把主要功夫用在裙子上,画上傣族民族风格的图案,其它地方就从简,这样处理有主有宾,即有傣族人的特点,又有惠山泥人传统特色。再如画日本人和服,和服是日本人国服,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在画的时候,为了表现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情感,根据我们民族的爱好和惠山泥人的传统特色,给他画上一件红色的衣服,再配上淡雅的樱花纹样,衣纹可用传统的晕笔法晕衣纹的深浅,有质感,这样处理后看上去整个色调符合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失惠山泥人的传统特色。
手捏泥人表现昆曲题材转到表现京剧以后装潢色彩更加讲究了,画脸上的气色也不是搭了白的面粉,画一个元宝形的气色了,后改成肉色脸色,有半笔法晕气色了,就是用玫瑰红用半只笔沾水,半只笔沾玫瑰红,红的在里,水的在外,在脸上用笔或鸭蛋形的红晕,这样又自然又均匀,看不出接头深浅,这也是师傅的一大晕笔的技巧。
惠山泥人是无锡富有民族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它具有造型简朴、形象丰满、色彩富丽、对比强烈等特点,富有浓厚的乡土味和艺术感染力,它以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和丰满的内涵,深为中外艺术家和广大群众所喜爱。
前辈艺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技艺财富,是我们这代人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不能抛弃它的特点,失去民间性和地方风格。继承传统是为了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生命,创新要继承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历史,研究好民间彩绘技艺,创作出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民族气派的新纹饰。
参考文献:
[1]张道一 《惠山泥人》 汉声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1992年11月
[2]沈大授 《惠山泥韵》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年6月
作者简介:
龚琦,1964年出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从事惠山泥人设计制作三十余年,作品多次被国家级博物院、博物馆收藏,并多次获奖,出访欧、美、亚等多国进行艺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