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中寻求创新 ——浅谈当下传统手工艺的转型与发展

[日期:2016-04-0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手工艺历史源远流长,一代代手工艺人书写了无数辉煌的篇章。当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变,传统手工艺面临题材老旧、作品雷同、审美陈旧、缺少设计等诸多行业问题,为更好地适应时代,传统手工艺需要做到立足于传承,致力于创新,找到自身的持续发展和振兴之路。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 传承 创新 转型 发展


      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巧夺天工的技艺和浓郁的地域文化征服了世代国人。它不但陶冶了人们心灵,润泽了人们的性灵,更以直接的方式告知世人——何为中国精神,何为中国技艺。但是,在进入高科技、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后,中国传统手工艺行业无论是从技艺层面还是从理念层面,无不受到巨大的冲击。传统手艺人也无不在思考:是原汁原味、一成不变地将民间手工艺传承下去,还是根据时代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这是摆在业内人士面前一个不得不面对也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作为一名传统工艺的从业人员,笔者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实践和思考,认为当下的传统手工艺亟需通过转型来促进行业发展。那么,怎样转型?怎样发展?我的观点是,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才是对传统工艺的最好的传承;而要实现真正的转型与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则是唯一的途径。具体的做法是:
      一、以传承为基础
    中国民间手工艺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能工巧匠们用自己聪慧的心灵,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体悟,用灵巧双手创造出精美的民间艺术。这类作品,淳朴写实,栩栩如生。面对如此丰富而极具表现力的民族手工艺,我们唯有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和感悟,传承其既拙又巧的表达方法和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五千年的民间工艺史保留着民族的原初记忆和生存哲学,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学习以及体悟的源泉。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门类之多,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技艺之精,传承之有序,文化之精深,都是独树一帜的。因此,从深层意义上说,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时代冲击,也都不应当忘记传承前辈先人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和文化之本。所以说,继承传统是转型发展的基础。只有立足于传承,我们才有资格谈改革创新以推动行业可续持发展。
       二、以创新为手段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在传承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时代性与现代审美化的代名词。任何传统手工艺,只有激活于当下,融于当下、活在当下,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的生命力,才能从过去走进当下,走向未来。创新是手段,若不创新,传承也只能是一条没有出路的死胡同。
      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就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一种传承。换句话说,创新的本质就是传承。关于这一点,业界前辈早就做出了表率。我从事苏绣艺术设计工作,就以苏绣为例说明。最早的苏绣针法单一,只有平绣,注重如实描摹图文、实景,随着代代文化素养高的绣娘的加入和创新,才出现了乱针绣等创新针法,苏绣才可以大胆地艺术性地再现作品光影灵动的立体效果。继而,此种绣法便顺利成章地成为业内使用率极高,能够完美表现近、现代绘画与摄影作品的写意针法。这种创新,极大地丰富了苏绣的艺术表现能力,让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创新,既是必然,也是需要。苏绣创新就是历史的必然。不创新便死路一条。这已经成为工艺美术行业內同仁的共识。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立场看,一些传统民间工艺品的材质经历千百年的采掘已经竭泽而渔,已成稀缺资源,这就促使业界不得不开始寻找新材质来替代传统材质,通过替代品来寻求技艺的变革和工艺的传承。比如雕刻行业,先不说象牙、玉石等珍稀品类,就是红木、黄杨木等传统名贵木材,也已经日渐稀少,想要将传统雕刻工艺不间断地传承下去,这就需要业界寻找到替代材料进行技艺和手段的创新。当然,创新只是手段,是传承的一种方式。
       三、以在传承中寻求创新为途径
       一代代手艺人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书写了无数辉煌的篇章。随着生活环境与审美观念的巨变,传统手工艺题材老旧、作品雷同、审美陈旧、缺少设计诸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为了更 好地适应时代,传统手工艺就必须要立足传承,致力创新,需要以在传承中创新为途径,找到自身的发展和振兴之路。 
      以在传承中创新为途径,并不是空谈,而是要体现在日常的工艺设计工作中。我主张在工艺品设计中将更多艺术元素渗透其中,以提升手工艺品的艺术含量。这样,才可以让艺术工艺精品为有识之士收藏,让普通艺术工艺品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居家装饰品或首饰和把玩品,从而扩展民间手工艺品的市场,让传统工艺品更好地为现代所用,为时代所需。
      鉴于此,结合自己几十年的苏绣设计实践,我建议传统工艺设计和制作人员大步走出去多考察,多融合,吃透各门类艺术,学习各工艺行业的技艺及表现手法,借鉴国际现代手工艺的技术精华与设计理念为自己所用,为自己所化,丰富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更新锻造自己的审美理念。只有这样,传统手工艺的设计思路才能更加开阔。同时,我们还要借鉴现代高科技手法,并且在装裱、包装等方面进行探索,打破原有的一些常规,以中西结合的形式,让传统工艺品焕发出现代气息。
      比如,我在设计制作国礼级绣品《克林顿全家福》时就发现,光用传统的绣制方法,就较难准确体现三位主人公头发的色彩和质感——克林顿的银灰色,希拉里的金黄色,女儿切尔西的灰黄色。如何才能既绣出其质感又绣出层次感?本着忠于实际,从整体色调,使画面统一和谐的原则出发,我在传统平绣针法基础上加用了乱针及色彩的穿插方法最终达到理想效果。又如金发的希拉里带着一个金灿灿的项圈,绣时没注意区分,绣好后才发现项圈和头发连成了一个整体,就像颈部垂下几缕金发。怎么将其区分开来?我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法,从针法上入手,一个竖绣,一个横挑,完工后一看,效果果然很好。装饰设计上,我对外框造型也严格把关。我特意设计两种画框,一种西洋风格,一种是嵌有中美两国国花牡丹和玫瑰的画框,结合绣品将两种画框配上反复比较后,最终选中前者。因为这更能加强全家福的温馨氛围,并且还能加强绣品的华丽和高贵之感。这件国礼最终受到克林顿全家的赞美与珍爱。
       以上所述,只是笔者多年来从事工艺设计的心得与思考。当下中国传统手工艺迫切需要转型,需要创新,需要立足传承,在传承中寻求创新,笔者认为只有在传承中寻求创新,才能找到传统工艺的持续发展和振兴之路,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
      陈 彦,女,1962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从事苏绣设计二十余年,多件作品被国家作为政府礼品赠送外国首脑,并多次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