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刺绣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珍品,是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现在的观赏性刺绣是由实用性刺绣演变而来的,是实用性刺绣的发展。刺绣所具备的艺术性和欣赏性随着不同时期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
关键词:刺绣 风格 装饰 发展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丝线在丝绸布帛上,按照花纹以绣迹构成图案。。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从《尚书》中的“衣画而裳绣”和《诗经》中的“素衣朱绣”等记载可知,早期的刺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这便是实用性刺绣的开端。观赏性刺绣则是有别于实用性刺绣的另一类绣品,亦称 “绣画”,它独立成幅且不依附于舆服帷幔等物,制作的主要目的是供人欣赏,视觉效果独特,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
一、刺绣的起源
刺绣的起源较早,是随着缝纫的产生而逐步发展的。在远古时期,原始人对大自然、动植物极为尊崇,这也是纹饰与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的刺绣是重实用的,而在衣服上刺绣某种花纹,可能是原始部落纹身黥面习俗的一种延伸。原始刺绣的用途,本为装饰衣装以代表地位的尊卑,具有政治辅助工具的作用。目前我国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这时期的刺绣用的都是辫子绣针法,也称辫子绣。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战国时期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
二、刺绣的发展
汉代刺绣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早期的刺绣遗物显示:周代尚属简单粗糙;战国渐趋精致;汉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业尤为发达:又正值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的消费阶层,刺绣因此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而广泛使用的服饰,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其技艺更是突飞猛进。
唐代刺绣应用很广,针法也有新的发展。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于刺绣的咏颂。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信徒为示虔诚,选择代表尊荣与费时耗工的刺绣,作为绘制供养佛像方式,称之为绣佛,在唐朝时期盛极一时。也可以说这是观赏性刺绣的起源。
宋代是我国刺绣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质量和艺术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艺术绣方面,更是具有代表性。宋绣能发展出如此成就,原因有:一、平针绣法富变化,钻研发明出许多新针法;二、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
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元代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绣除了作一般的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经卷、幡幢、僧帽。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就是其中的代表,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
明代是我国手工艺业非常发达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刺绣承继了宋代优良基础,顺应了时代风尚,继续蓬勃发展。明代刺绣也表现了多项特色:一是用途方面,广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制作无所不有;二是绣艺方面,一般实用性刺绣作品,品质普遍提高,材料改进精良,技巧娴熟精炼,而且趋向迥异宋代的繁缛华丽的风尚;三是衍生其它绣类方面,刺绣原本仅以丝线为材料,明代开始有人尝试利用别的素材,于是有透绣、发绣、纸绣、贴绒绣、戳纱绣、盘金绣等出现,大大扩张了刺绣艺术的范畴。
清代刺绣,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
三、观赏性刺绣的风格变迁
观赏性刺绣源于佛像的绣制,《广弘明集》曾记录一件异事:刘宋文帝时,灵鹫寺有群燕“共衔绣像,委之堂内”,唐代诗人苏晋也有“长斋绣佛前”的参禅生活,清人仇兆鳌据此推测“绣佛之制久矣”。 绣佛像的目的虽不是纯粹用于观赏,但已具有观赏性刺绣的一切外在形式。用于供养的绣佛像往往张挂于寺院或居室,用于供奉的同时,还颇具展示性,其配色和针法都是可供欣赏的。
宋绣声名远扬的是观赏性刺绣,即画绣。此类刺绣又因多出自闺阁女子之手,亦称闺阁绣。相比起实用绣,画绣更为耗时费工,且对绣女的艺术修养要求极高,属于刺绣中的高档品,拥有者多为帝王权贵或文人士子。
明清的鉴藏家对宋绣的评价极高,有不少赞颂之辞见诸诗文。万历年间苏州藏书家张应文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生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明代学者屠隆也对宋代“闺绣画” 赞誉有加,称其“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观赏性绣品,由宗教题材转向仿摹古人书画,追求笔意和风韵。明末名士文震亨评价宋绣时认为“不可不蓄一二幅,以备画中一种”,显然已经将观赏绣与绘画归为一类。 艺术性刺绣作品,在继承宋代刺绣工艺优秀传统下,能够推陈出新,并有新发明,特别是明代已经出现以刺绣专业闻名社会的家族和个人。明代观赏绣的出色代表是顾绣,顾氏女眷多擅刺绣,其绣品被称为“顾绣”或“露香园绣”。早在万历年间,顾绣已经成名,成为文人阶层争相收藏的女红珍品。
清末民初,西风渐入,观赏性刺绣受到西来文化的影响,在风格和语言上都发生着变化。清末的闺阁刺绣颇多名家,她们通诗书,晓画理,所制的观赏绣逐渐打破了传统样式,衍生出时代新风。在这个嬗变过程中,沈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沈寿的影响之下,近代的观赏性刺绣得以广泛传播,并呈现出多彩的面貌。杨守玉毕业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图工班,工画善绣,被画家吕凤子聘请到丹阳正则女子中学,任绘绣课教员。20世纪30年代,杨守玉基于西画笔触和色彩学原理,创造了运针纵横交错的乱针绣。乱针绣最适于临摹油画和水彩,弥补了传统刺绣中色彩层次较少的缺憾,更加自如地控制色彩效果,塑造纵深空间,进一步提高了观赏性刺绣的写实化程度。杨守玉的弟子任嘒閒将乱针绣用于绣制人像,造诣不凡,她擅长以变化微妙的灰色调营造虚实相生的效果。任嘒閒晚年绣制的《齐白石像》采用乱针绣和传统绣相结合的方法,极佳地刻画出白石老人的神态气度,堪称其刺绣艺术的巅峰之作。
结语
中国观赏性刺绣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魏晋到唐代是萌芽期,刺绣佛像之风为观赏绣的绘画式构图做了充分的准备,平绣的广泛应用也为题材的扩大打下了基础。两宋为发展期,刺绣技法工巧,造型设色与宫廷绘画面貌相近,但尚未独立于绘画之外,形成鲜明的丝绣语言。明清为泛化期,民间发展更胜于宫廷,题材扩大,针法丰富,竭力追求质感的逼肖,清新雅致的文人趣味成为主流,但因商品化的潮流影响,清末的观赏绣时常粗制滥造,吉庆色彩浓郁。清末至民国为嬗变期,观赏绣吸收了日本和西方的美术风格,改变了传统路子,使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展现出时代新风。
当代苏绣行业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刺绣艺人欠缺自创绣稿的能力,临摹绘画的绣稿反复使用,不免造成大量的重复,也令各地刺绣面目雷同。这就必须提高刺绣艺人的文化修养,培养其创新能力,使观赏绣成为真正的艺术创作。如果能挖掘本地的历史与民俗文化,并将其注入绣品中,凸显地方绣种的鲜明个性,那中国苏绣将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徐树丕.《识小录》卷一,见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校勘本(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朱启钤.《丝绣笔记》卷下,见《艺术丛编》第一集第三十二册
[3]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王逸君译注.《雪宧谱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简介:
陈群英,女,1969年,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高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福臻,擅长绣制花鸟、鱼虫、人物、动物、山水等,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