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波普运动是一场涉及艺术、工业、服饰、戏剧、文学、建筑等多个领域的思想艺术运动,旨在推广更加大众化、更加具有流行性的文化,其本质也还是针对现代主义一味追求功能性的批判。波普艺术对与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建筑造型等外观特征上,最主要的是影响到设计师的观念,影响到平民百姓对于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喜好。本文主要分析总结波普艺术对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的理论影响。
关键词:波普艺术 建筑 通俗
一、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起源于英国,兴盛于美国,并于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波普艺术大潮。波普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汉密尔顿、布莱克、劳申伯、约翰斯、沃霍尔等。宣传商业文化的波普艺术笔者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浅显的、具象的、通俗的艺术。
波普艺术家将现实生活中最常见、最庸俗,然而又是最密不可分、不可抗拒的东西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他们把这些登不得大雅之堂的东西踏踏实实的做出来,贴上艺术的标签,并且还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加进去,把公众对艺术的胃口吊起来,将随处可见之物一经改装都是艺术,谁都看的懂,谁都做的出来。
②艳俗的、表现商业与技术文化的艺术。
波普艺术是商业社会的寄生物。它诞生于商业社会,并顺应和吸纳着商业社会的利益原则。波普艺术家从大众传媒中汲取营养,利用广告、标语、明星等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作为题材,来表现他们想要表现的内容。
③机器的、仿制的、荒谬的艺术。
“波普艺术作品画面上没有紧张的强度,只有诙谐的模仿”。 波普艺术家以复杂的、奇怪的、荒诞的思想,来表达反纯粹、反崇高、反理性等思想。
④破烂的,残缺的,废品的艺术。
波普艺术把捡来的,破乱的、废弃的物品当成艺术品来表现。劳申伯发现垃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面貌。他感到他捡来的那些物品都具有各自“天生的”特质,他试图保留这种具有真实性的“特质”。
二、走向通俗的建筑理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形成使西方建筑领域发生了历史意义的转变。20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地区陆续出现了许多新的创作倾向和流派,它们在理论上批判正统的现代主义,在思想和创作手法上显示出分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波普化的建筑设计就是在现代主义发展到巅峰并开始受到人们质疑时,应时代、社会所需而产生的众多风格之一。
面对现代主义设计的种种弊端,一些建筑师与理论家对现代主义提出了质疑,并在实际创作中探索新的途径——走向通俗化。首先,文丘里出版了他的造反理论《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主张采用两个方面的装饰因素来丰富建筑,使现代建筑具有丰富的审美性和娱乐性。第一个是历史建筑因素,利用历史符号来丰富建筑面貌;第二是美国的通俗文化,好莱坞、拉斯维加斯这些一向被视为俗不可耐的商业风格。詹克斯强调: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诸多不同方向上来扩充建筑语言——深入民间,面向传统,采用大街上的商业建筑俚语。盖里一方面试图将劳申伯格的利用废品做艺术的观念移植到他的建筑设计中。另一方面,他将一些从生活中攫取的具象物引入到建筑作品中,他在解释创作来源时说:“我从大街上获得灵感。我不是罗马学者,而是街头战士”[1]格雷夫斯认为在建筑空间的处理上考虑一般人的习惯和爱好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波普化的建筑中戏谑和通俗文化成分运用的理论依据。
1、罗伯特·文丘里
由文丘里著作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此书引起了建筑界的轰动,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宣言。在该书他提出的几个重要的论点:
①“非和谐”。文丘里认为建筑师应该采取“彼此兼顾”即兼收并蓄的立场,承认矛盾,并将彼此对立的东西都包容下来。“用不一般的方式和意外的观点看一般的东西”。②肯定传统。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拒绝传统的态度,“建筑既要创造新东西,也应选用已有的东西”。他还认为“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织传统部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寻常的东西”,这样,“甚至搞熟悉的东西也能取得新的效果”,“熟悉的东西在陌生的环境中给人以既旧又新,既平庸又生动的意义。”③大众与通俗化。文丘里认为美国城市中自发形成的商业街道和建筑极有价值。他赞美民间低档的酒吧和夜总会,认为其“在建筑法则中的真正存在是无可非议的”,“能适应多样化与传统信息等现有需要”,“常常是我们的城市随时多样化与有生命力的主要源泉”。
文丘里另一部著作《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在这本书中,提出创造丑的和平庸的建筑的论点。他赞扬美国自发生长的城区中的普通房屋,说“大街上的东西几乎全都很不错”。他认为拉斯维加斯那里的街道、建筑、标志物大有文章,值得效法,认为建筑中要运用多种传媒手段,以便令人印象深刻和有识别性。这本书表现出文丘里的城市建设观点,显示出向当时美国流行的“波普艺术”靠拢的倾向。
80年代文丘里总结自己的主张:“我主要是探讨复杂性、机巧的处理、嬉戏性、象征性、历史联想以及装饰的需要。”后来,他又表示“你无法把高雅艺术强加给每一个人。……我们应该适应不同的文化口味。既演奏贝多芬,又演奏‘硬壳虫’,既有拉斯维加斯的大马路,又有新英格兰地区的绿地。美国有多种文化,美学上就必然是杂融的。”
2、查尔斯·詹克斯
1977年,查尔斯·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语言》出版后,“后现代主义”这个词在建筑界才开始流传。詹克斯称后现代主义建筑不使用单个译码,而采用“双重译码”——“大众的译码,像口头语言般变化缓慢,充满俗话俚语,根植于家庭生活;现代的译码是另一种,它充满新词,及时反映技术、艺术和时间的改变,加上建筑艺术上的‘先锋派’。相矛盾的译码常常在一个人身上并存。”他说,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诸多不同方向上来扩充建筑语言——深入民间,面向传统,采用大街上的商业建筑俚语。由于双重译码,建筑艺术是既对杰出人士也对大街上的人民说话的。”[2]
“建筑语言与口述语言一样,必须运用大家都懂得的意义单元。我们可以把这些单元称为建筑艺术的‘词汇’。”追求意义的通俗性,无疑有助于建筑师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创作出更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由上可知,詹克斯倡导的后现代主义对流行的和地方性的交流代码、历史记忆、城市文脉、装饰、象征、隐喻、参与、公共空间、复杂性和可选择性抱有兴趣。意图为不同的人提供各自的住宅,对建筑进行双重编码,使用广泛的传达方式。
3、弗兰克·盖里
60年代晚期,盖里偶然看见劳申柏格与琼斯的作品——利用废物来做艺术,于是激发了他在建筑造型上的思考。70年代,盖里运用最廉价的工业材料设计了一系列的住宅建筑,包括莫尼卡自宅。
盖里自述自己在70年代后期的追求,“我对施工中将完未完的建筑物有兴趣。我喜欢未完成的模样。”[3]在一次访谈中他提到绘画中的笔触能直接表现画家的创作过程,于是他追求在建筑中也有类似的体现,“这引导我探索着把房屋结构和构造袒露出来,采用粗糙的木工技术,让房屋看来好像是碰巧成了那个样子,好像有谁让施工突然停顿下来”。还说:“在我看来,我们正处于这样一种文化之中,这种文化由快餐、广告、用过就扔、赶飞机、叫出租车等等组成——一片狂乱。所以我认为可能我的关于建筑的想法比创造完满整齐的建筑更能表现我们的文化。”
盖里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与后现代建筑理论,尤其是文丘里的建筑理论有着关联,文丘里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分析了美国建筑和城市的现实状况,从中发现合理、合用的成分与内容,并将其理论化。例如,向商业符号和广告学习等[4]。盖里选择向建筑与城市中富有代表性的构成方式和形式特征学习,从中吸取内在精神,并由此进行独特的建筑设计实践和创新。
4 、M·格雷夫斯
格雷夫斯起初从事现代主义方向的设计,被成为“白色派”,后转向后现代主义。格雷夫斯的建筑被称为“隐喻的建筑”,常用比喻与暗示的方式表达文化的连续性,不是照搬古典样式,而是将其进行符号化处理,进行示意化引用,并做了非理性与非逻辑的变异。
格雷夫斯善于从历史传统建筑上撷取一些元素,作为符号加在现代建筑上,使之有了历史的象征和隐喻。有人认为,他的建筑创作是他的绘画作品的继续与发展,充满着色块的堆砌,犹如大笔涂抹的舞台布景。格雷夫斯说不同颜色用于不同的建筑部位带有不同的隐喻:蓝色天花板象征蓝天,蓝色地面隐喻水面,绿色地面隐喻草地,墙上的绿色象征攀墙植物。据解释,他的建筑物的基座常用棕色,既代表大地,又与传统的房屋基座相似,等等。这就是他经常使用的“多义性”和“双重译码”。他的这些做法有切合大众使用和欣赏建筑的用意,在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术语中叫做“双重译码”或“多样性”,既能与有教养的人沟通,也能与大众阶层联系,也可以说是为了雅俗共赏的目的。
5、其他建筑师的理论与思想
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Stern)禀承了文丘里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喜欢把大量的历史元素放到现代建筑中去,还把很多特殊的材料应用到建筑中,以创造出独特的风格。他对现代主义与装饰主义相结合的做法十分热衷,大量借用历史题材。
安东尼·维德勒和彼得·艾森曼认为,现代主义建筑理性、垄断性的地位,必须以极端的方式进行冲击,才有被打破、并创造发展的可能性。他认为应重新审视在现代主义时期被压抑的因素,以此来达到新的审美体系的建立。这些被压抑的因素不仅包括建筑的历史特征因素、装饰因素,还包括不可思议、古怪、莫名其妙、荒诞的因素,同时也包括了世俗的、民俗的、幽默的因素。
赫尔佐格曾说:“安迪·沃霍尔是我最想认识的艺术家,它的作品使用普通的波普图像表达一些新的东西。这是我们感兴趣的地方:用新的方法使用众所周知的形式和材料,使其重现活力。”[5]他的作品并不是随波逐流地跟随时尚,而是通过材料的构思将时尚的内容翻译成纯粹的建筑形式。
矶崎新坦诚自己生活在美国文化的占领之下,具有玛丽莲·梦露情结,“因为这种情结然后建立了特别的曲线规则,我在设计建筑时就应用了这种情结,包括椅子,我们叫它们玛丽莲椅。”[6]矶崎新的作品在建筑领域内旁征博引,谈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他说“利用国际间常用的技术语汇让日本风格与西方风格相融合”。
三、结论
波普艺术取消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发现多样的美和追求审美的泛化,使得“美与崇高逊位”,“真与善退场”,宣扬商业美、大众美几乎成为一种游戏。波普艺术从许多方面影响着当代建筑,本文主要阐述的是波普艺术对建筑理论方面的影响,文中分析了目前走向通俗的建筑理论,分析了文丘里倡导商业文化的建筑理论,詹克斯的通俗化的“双重译码”以及盖里戏谑的从大街上获得灵感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波普艺术对当代建筑的理论影响的结果。
作者简介:
冯娜,女,任职于南京德尚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
[1]薛思伦,李道增等著.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43页.
[2]李姝著.波普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3] 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史[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第319页.
[4] Robert Venture,Learning from Las Vagas(Cambridge:The MIT Press,1977).
[5]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作品和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6] 陈志春著.建筑大师访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