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女书》书籍设计——关于女书传承现状的调查与设计探索
【内容摘要】女书是一种传统文化元素,更是一种更深刻的文化烙印。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所蕴含的是江永女性的精神魅力,向人们展示了江永女性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认知需要。女书是古老的,同样也是年轻的。当我们用艺术的思维去看待当今女书传统文化,会发现创新在其中的乐趣,将古与今的元素完美的结合起来,创作出焕然一新的女书风貌。
关键词:江永女书 传承 当代艺术 女性文字
RobertJ.Sternberg认为,创意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这些作品既新颖(也就是具有原创性,是不可预期的),又恰当(也就是符合用途,适合目标所给予的限制)。建筑学者库地奇(JohnKurdich)认为:创意是一种挣扎,寻求并解放我们的内在。毋庸置疑,创意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创新的意识与思想,做设计的基本是创意,创意的基本是特色,特色的基本是独到。
女书,是全世界唯一的,具有性别意识的文字,只在女性之间使用。它是神秘的,至今仍没有专业的学者能够肯定它的起源。即使有最早的史料记载,也只是一枚由太平天国发行的雕母钱;其次是民国20年(也就是1931年)7月出版的《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书中也只记载了花山庙“每岁五月,各乡妇女焚香膜拜,持歌扇同声高唱,以追悼之。其歌扇所书蝇头细字,似蒙古文,全县男子能识此种字者,余未之见”,仅此而已。它具有中国传统书法的风格,也有自己独具一格的特点,瘦长的字体满满承载着女人深闺里的秘密。但是,因其只在女性之间传承的限制性,并且因为学堂同意女子入学的缘故,越来越少的女性愿意去学习女书,尤其是现在讲究男女平等的条件下,她们认为女书已经没有其存在的意义,所以女书已经面临了传承无人的地步。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女书如同历史长流中一朵默默无闻绽放的花朵,如今却面临着凋谢的处境;从这点出发,发散性思维:我的想法是收集关于女书所有方面的素材,运用平面设计的语言进行实验性书籍设计。实验性书籍设计相对于标准印刷和装订方式的书籍样式而言,它具有概念、观念、游戏和趣味的特征,它游离于商业主流的环境之外,不以出版为最终目的,没有所谓的结果,也没有结束,它可能就是一种较纯粹的观念与形式的实验。既然是远离商业气息的实验性设计,那么不必迎合现下大众的口味,曾经听一位设计师说过:设计就是“玩”,“玩”成功了,设计也就成功了。
对于女书这个主题,刚开始设想的就是能够大胆的运用新型的想法与手段,设计出一本比较跳脱于传统的中文书籍。近年来,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的书籍比较受国际上的欢迎,这对于中国设计师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消息,我们小组的毕设主题为:自然与科技。于是,就设想有没有可能将比较未来式的科技技术与传统的女书文化巧妙地结合;并且,在女书研究的方面有个前期铺垫:谭盾,中国音乐大师,殿堂级交响乐指挥家,他在数年前就了解到江永有女书,于是他不远万里来到江永,考察学习,并录制了他的微电影音乐交响诗《女书》,并在美国费城举办了交响乐音乐会。这是一个很好的素材,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但是最清楚的素材并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拿到手,经过多番手段,最终拿到了谭盾在上海举办的音乐会视频,将视频和音频进行处理后却面临一种困况,不知道该如何将图像、视频与平面设计完美的结合。互动装置是一个很好的创意点,一旦成功,在展览的时候既可以互动,具有趣味性,又能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一举两得。但是,通常情况都是想的简单说的轻巧,实施起来却很困难,我们在想方案的时候可以脑洞大开,也要视实际情况而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互动装置所寄托的载体和材料均要通过对场地的了解来进行选择与控制,最终的形式也是不可控的。那么通过两者对比可行性,实验性书籍设计是最终的选择。
实验性书籍设计往往并非为了完成一件现实的书籍,而是为了表达一种概念,探究一种预想的可能性以朝象之境、非分之念启迪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当实验性书籍设计作为一种现实的造物行为,它进行实验的对象就不仅仅是书籍本身,更深层次的涉及到社会及物体灵魂中去,江永女书的文化内涵是毋庸置疑的,江永女书本身包含的内容、情感十分的丰富,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一种文化,它还蕴涵了多年来女性深切内敛的情感与寄托,意义沉重,所以我很想能够把它最美的部分表现出来,传递给对女书不了解的人们,根据女书的内容进行实验性书籍设计,脱离于传统书籍设计版式、编排、图形以及文字设计所遵循的实用性设计的原则,打破一切定势思维。
《女书》书籍
书籍设计是书籍构成的整体设计,是视觉形态与文字寓意,内在与外形的有机接合;是将文字与图形、色彩、纸张和印刷工艺融为一体,形成新的书籍形态的过程。文字、图像、色彩和材料是构成书籍形态的四大要素,书籍设计的任务就是调动四大要素,运筹帷幄,使之有机融合,从而达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形态与神态相兼容的境地。
因为我对于《女书》想要表达的更多的是书籍本身的内容,首先,书籍所需要的文字与图片都比较全面、完整,因此,在形式的表现上恰当的减弱它的效果才能更好的突出书籍内容的精彩,但是,另一方面,形式感强的书籍在内容表现上同样也是相得益彰;书籍中所需要的图片语言较多,图像在书籍中具有很强的感化力和表现力,并且对书籍设计起到调节、美化的作用,在书籍设计中恰当的运用图形图像,能丰富版面的层次,增强节奏韵律。但是书籍设计若仅仅是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是在太过于单调乏味,不符合实验性书籍设计的特色,所以在素材照片上我重新加了点阵的效果,像素化中的彩色半调,即平面构成中形态知觉与心理的“视觉归纳”。图像在进行处理后许多杂色都去掉,像素不高的图像经过处理后隐藏了自身的缺点,并且,我们将每本书都选择自己的套色,书中所有图片都经过了单色处理,在色调上进行统一后,整本书的基调定下了。书籍中所采用的图片均是我们前往江永所采集到的图像资料,十分的纪实朴素,进行编排设计的时候,一些图像跳跃性强,可以利用这点来调节版面构图的大小冷暖、深浅,设计出跨页、出血、满版、聚散、收放的版式效果,制造出一些特殊的视觉效果,创造出疏密有序的节奏感。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图形图像的位置、面积、数量、外形、间隔、色彩等方面进行调整变化,使图形图像在编排设计中富有主次秩序、节奏韵律、关联平衡、变化统一的视觉效果。
在书籍中,色彩是重要的视觉元素,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女书》系列分为五本书,传承、作品、艺术、习俗和文献各个主题都选择一个主色,颜色是从当地服饰与配饰衣物中提取的,非常具有地方特色。比如《传承》这本书内容主要围绕女书传人和传承发展的问题,中国通常将黄色作为自己的代表色,结合两者的关系,我们将黄色作为《传承》一书的主色。黑色能使读者具有阅读的稳定感,非常符合人们的阅读需要,但是,若整本书的都是黑色,就会给人冷冰冰的感觉,缺少温情和生机,所以我们将黑色做一些改变,并且考虑到书籍中图像的单色处理,最终选择黑灰色来代替。必须根据设计对象的内容进行准确的配色,色彩语言又是文字要素之间情感沟通的纽带。书籍内页的设计中,我们通过把文字颜色设置成低纯度色彩甚至是灰色来体现丰富的层次感,用色彩程度来控制轻、重、缓、急的主题情态。色彩的运用要与书籍内容相辅相成,现代书籍设计色彩的运用手法不断在丰富,设计师要善于用新的设计理念在书籍设计中注入时代观念,创造出新的视觉亮点,给现代书籍设计增添勃勃生机。
书籍的形态构造离不开材料作支撑,材料在书籍设计中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功能,不仅要在功能上满足读者的需求,而且要在外观形态上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材料作为书籍设计的构成基础,不只是为表达书籍内容和书籍整体美而服务,同时还体现出材料语言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在书籍材料的部分,我们考虑了很多,设想的方案也是层出不穷却始终很难抉择,女书是传统的的女性化的,选择材质细腻轻盈的纸张最能体现女书的的形象特点,但是女书却有具有着与男性社会抗争的意义,柔软却又不失坚韧,我们要了解书籍设计中的材料语言,把材料、形态化为我们所能感知的阅读享受,从而使能够体现材料语言的文化魅力达到精神审美的归宿。
设计总结
2015年9月,开始了我的毕业设计之路,时至今日,毕业设计已经完成。从最初的茫然无知到进入状态到思路逐渐清晰,这是一段由时间和精力共同沉淀的美好时光。在为其一年的毕业设计创作中,刚开始的壮志酬筹到后来的偃旗息鼓,然后重振旗鼓,不管是前期调研还是后期制作,我想,我都是怀着对女书强烈的、浓厚的感情投入其中,因为我热爱它。
前期准备去往江永进行设计调研,了解一些女书的概况与现代女书发展的情况。回来进行对资料的整理与分类后,然后开始学习女书,进行女书字体的研究与探索;确定书籍设计的五大内容后,整理出书籍设计所需的文字与图片,收集设计过程中的照片作为后期设计报告中的辅助材料;继而尝试着进行版式设计和对女书字体的创新设计......这些都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我所经历的事情,特别是在设计制作的时候,记得我们几个在109工作室加班苦做的日子,为了第二天能按时给老师看稿子,熬夜做东西是常有的事;为了选择最好的材料也是外出东奔西跑的。可能以后会很难得做一个设计投入这么久的精力与热情了。
对作品而言,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特有的风格。我这次的作品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延续女书的风格,在传承的基础下进行创新设计。《女书》的设计理念来源于江永女书,一种即将要失传的文字,世界上唯一具有性别意识的文字,它只为女人所用。女书字体纤细,妙曼如同女孩的身材,女书承载了江永女人的一生。这次的设计从女书的习俗、作品、传承、当代艺术、与女书有关的参考文献这五个方面入手,将我们从江永考察收集的资料汇总,利用平面设计的手法进行设计与创作。每本书都有其固定的主题与内容,书籍封面的设计上选用的是当地服饰上特有的颜色,从服饰的花样中提取一些图案进行延展。因为女书适用范围及其小,加上女书“人死书焚”的习俗,目前,知道女书的人不多,所以我们设计这五本书的用意在于利用新颖的手法重新将女书文化传递给大家,将这一种文化传承下去。或许是因为内心深处有这么一种情感在,我特别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不能接受某一种文化失传或者被人掠夺,所以,当我知道有女书这么美丽的文化存在的时候就一直想要尽自己的努力让它能够永远的传承下去,用平面设计的语言重塑女书的知识,向大众普及关于女书的文化!从产生这种文化的人文地理、女书流传区域的各种风俗习惯、流传至今的女书作品和当代艺术家根据女书所延伸的艺术作品等内容着手,根据与女书有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从女书文化深层次的内涵意义出发,进行对女书传承现状的调查和对女书字体的设计与开发,使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欣赏,推动女书文化的发展。
通过对平面设计专业知识语言的理解,努力的将所学知识实用在设计创作中,比如编排设计中的形式美感:对称与统一、节奏与韵律;书籍设计的表现形式上我着重于纸张的选择和色彩的搭配,上文说到材料是书籍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对于书籍而言,材料是一种聚触、嗅、味、听等感官为一体的设计语言,它是传达书籍信息内容最直接,最有效的物质元素。可想而知,书籍载体的选择对于一本书籍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女书》这个作品主体是五本不同色系的书籍,不同的色系代表了每本书不同的内容,之所以选择这样同样是因为考虑到书籍的表现形式,并且与书籍的内容又相符合,一举两得。《江永习俗》讲述的江永地区女性节日的习俗,婚嫁的习俗较多,所以选择红色为主色,给人一种喜庆又温暖的感觉;《女书的传承》一书是关于女书传人的故事,既然是传人不免联想到中国的传人,自然而然颜色选择的是黄色,考虑到图像还要进行单色处理,所以,色系颜色在选择的时候会进行调整。
一个设计,关键部位的细节就要把误差降到最低,否则差之百,失之千里。比如苹果、西红柿、桔子等体量差不多,但实际上却有很大不同,这就要在处理中抓住它们各自不同特征准确的描写。我想,从这次毕业设计之后,我会努力加强自己的设计意识和设计创造力。设计可以是很复杂也可以是很简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设计是一种奇妙的搭配,我们经常无法预测设计的最终效果,正因为这样,我们也会时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作品,这就是设计中的偶然性使之。
参考文献:
[1]撩开《女书》神秘的面纱》/沈小丁/北京:中国图书评论,1992.4
[2]《“女书”语法结构中的百越语底层》/谢志民/北京:民族语文,1992.4
[3]《观念与形式——当代批评语境中的视觉艺术》/段炼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4]《视觉先锋Visual Engine》/徐桂英编/辽宁科技技术出版
[5]《现代设计美学》/章利国著/河南美术出版社
[6]《平面港——书籍设计》/成朝晖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7]《视觉设计创意表现》/张火炎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8]《品牌形象设计》/(英)LizFarrelly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9]《交叉视角》/王飞、丁俊峰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TYPOGRAPHY——字体设计》/加文•安布罗斯、保罗•哈里斯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网络资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3a94370100a0ia.html
http://art.ifeng.com/2015/0510/79682.shtml凤凰艺术
http://hn.rednet.cn/c/zt/524/探秘女书
http://weibo.com/p/1001603898523618782683
http://cache.baiducontent.com/
作者简介:
刘雨,女,2012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专攻平面设计;2016年6月毕业后就职于南京,从事平面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