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器的社会观念

[日期:2016-05-3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玉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个美丽的字眼,仅《说文解字》所收的玉部字就达10余个,而由它组成的词汇则更是不计其数,并多含有高贵、美好、坚贞等文化意义。时至今日,我们也常用冰清玉洁、金玉满堂、玉颜、玉体等来称谓那些美好的事物,就连取名字也常用玉字或玉部首的字,可见炎黄子孙对玉的喜爱和崇拜。

 

  关键词:玉器 社会理念 中国玉器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物体被人喜爱、尊崇,大概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这种物体的材料和外在的形式使人产生审美上的愉悦,一是这种物体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使人产生认同和喜爱。中国玉器则是二者最完美的结合,它不但有着优美的质地和造型,而且也深具人文的观念、情感和民族的精神。可以说,中国玉器不但包含着民族的好尚,积累着民族的智慧,寄托着民族的感情,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和哲理思想,而且在中国政治、宗教、文化、思想等方面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其它工艺美术品所不能替代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一、 玉之神

  由考古学可知,自新石器时代始,玉器便逐渐从石器中分离出来,成了一种具有特殊意义和社会功用的工艺美术品。原始先民便按照自己的想象创造了神,又以祭祀的形式取悦于神。因此质材优美、稀少而又具有坚硬不朽特性的玉石,便成了贿赂神明祖先、沟通人间万物的神物。他们把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全部倾注到了他们所琢制的玉器上了,并深信这些器物造型和图纹具有特殊的法力,可以沟通天上神祖和地上生民的世界,希望在祭祖时,神灵和祖先能听到他们的祈求,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无论是红山文化的玉龙、玉鸭,还是良诸文化的神人兽面纹踪、鸟纹钱、璧等,它们均不是对自然物的简单描写,而应代表着当时人们的一种情感和观念,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和神圣的社会功用。其后历代相沿并不断发展,特别是到了汉代,玉器的神化几乎达到了顶峰,同时在理论上亦日趋俄纬迷信,认为玉是山石之精,吞食可以长寿,硷尸可以不朽,佩戴可以避邪。因而汉人不但发明了多种食玉方法,而且还把用玉硷尸的传统观念进一步发展,并制作出了完整、配套、专用的葬玉,如玉衣、玉珍、玉握等。同时玉可以避邪的思想也更加强化,那些随身佩戴的刚卯、翁仲等,完全成了人们生活中避除灾难、驱赶恶魔的神物,而硕大威严的玉铺首、凶猛异常的玉辟邪更成了能够给人以安全感的象征符号。就是在今天,不少中国人仍然相信佩玉可以除灾免祸,逢凶化吉,可见这一观念影响之深远。

  二、 玉之瑞

  中国玉器出现了不同的形态,赋予了新的含义并表现出了不同的特性,且成为明辨贵贱、标志身份。玉珠上的神人兽面纹等级的象征,深具权力和政治意义。多年来田野考古资料亦充分显示出,凡是有身份的大墓,皆有丰富而精美的玉器出土。商周时期,礼仪用玉制度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和规范,不够级别的人是绝对不许佩戴和拥有玉器的,从而使古代玉器大部分都集中在了王侯贵族们的手中。其中众多的玉质仪兵器的出现,不但体现了军事统帅的权威和等级,反映了王权与军事权威得到加强,表明了这些玉质仪兵器所具有的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功用。

  三、 玉之德

  中国玉器之所以深人人心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使炎黄子孙爱玉、贵玉传统经久不衰,究其原因,除了玉器质料本身的魅力外,更重要的还是人们所赋予它的种种文化意义。特别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奴隶制社会逐渐崩溃,旧礼仪也日益衰亡,但政治思想领域却空前活跃,玉器也从宗教、礼仪的功用中开拓了出来,进而发展到为思想教化服务。“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学说即产生于这个时代。通过对玉自然属性的深入分析,抽绎其外表和本质特征,并与儒家道德观紧密结合,奠定了儒家用玉的理论基础,成为君子为人处世、洁身自爱的标准,同时也给玉器赋予了高尚的道德内涵。它主张人们应以玉器品性要求自己,把佩玉作为品德高的象征。这里儒家把抽象的道德标准和修身规范,通过玉石尽情地表现了出来,并将观念、社会功用及美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使人们在佩玉的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激发信念,唤起人们的意识观念和行为,使人们在衣食起居的平凡活动中,在有意和无意的扫视中,依然接受着它的教育,接受着它的熏陶。从此,中国玉器在创作过程中,便始终体现出一种人格美与艺术美自然交融的特性,并常以佩玉来表现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

  四、 玉之宝

  由于玉的质地优良,产量稀少,所以自古以来就被视作珍宝。从目前全国各地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的那些无使用痕迹的精美玉器和随葬形式看,当时玉器就已经是氏族首领的重要财产和宝物了。商代甲骨文中,“宝”字即为屋内藏有贝(货币)和玉,战国时期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说明了上好的玉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历代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藏宝的私欲,便极力寻找贵重的玉石材料,追求精致的工艺技巧,制作成玲珑华丽的作品,借以炫耀身份,炫耀财富。尽管有些珠管类作品仅为一种日常的佩饰,但它却以质料的优良、价格的昂贵以及宠大的占有量,充分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地位和富有。

  五、 玉之祥

  中国玉器不但质地优良,而且寓意深远,特别是明清时期,大多作品“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有的反映了古人升仙得道的思想,有的体现了企求再生的观念,但更多的则是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即吉祥的祝福。如大猴背上爬一小猴,寓意为“辈辈封侯”;莲花与鱼合雕在一起,则为“连年有余”。此外那些丰富多彩、饱含吉祥寓意的图案画面,如喜上眉梢、松鹤延年、五福捧寿、五子登科等,更是道出了人们企盼吉祥、憧憬未来的思想感情。在这里它们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心灵的写照,同时还流露着美好的愿望和乐观的情绪,具有无言的魅力和一切词句均替代不了的功能。可以说,它带着社会的和声,凝结成谐音、符号、象征等中国特有的吉祥寓意性的艺术语言,使创作者和欣赏者从中得到享受和满足,并跃出造型和画面,进人到一个立体的、更饱满、更充实的世界。

  六、 玉之美

  《考工记》曾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其中材美工巧一直成为古人乃至今人治玉的原则,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试观历代玉器作品,尽管它们各自的功用不同,形制也有差异,但皆以灿烂的光芒照耀着玉器发展史的每一篇章。那坚密细润的材料,别具一格的造型,精湛卓越的技巧,怎能不令人迷恋赞叹,拍手叫绝?同时它们还以其瑰丽的身姿,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民族的个性,有的浑厚庄严,有的玲珑剔透,有的虽说质材无华,制作欠精颇带刀斧痕,却也显示出了大巧若拙的气质。

  然而如上所述,中国玉器所引起的美感,并不仅仅来自于形式,其主要的应来自于构成它的特定因素,即人的因素。是人赋予了它种种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这样才使得天才的艺术大师们把自然美、精神美巧妙地汇集于一体,把人文观念与社会功用渗透于玉器之中,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含蓄地综合体现在平凡的艺术作品里。同时也正是这种比自然物象更生动、更有魅力的人文观念,使人们在领略和玩赏中,从心底激起一股精神,激起比生活更加色彩斑斓的憧憬,诱发出希望和情爱。也就是说,玉器之美,早已超出了单纯的造型、工艺和材料之美,它是一种再生的美,升华了的美。这种美象春雨渗人大地似的,在人的精神里埋下了价值和能量。因此,它不但博得了人们对玉器不可割舍的爱,而且也显示出牵心动魂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关于科学社会功能的认识研究 彭国兴-《西北大学》-2004-

  【2】文学溯源·现实映射·信仰启蒙——中国现代作家的神话功用观 张岩-《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3】穿越现实:被遮蔽的中国人文理念 吴炫-《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4】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创新与教育观念转变 靳玉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5】中国古代死亡婉语映射的社会人文观念 李军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作者简介:

  赵文建,1967年出生,1993年开始在邳州开始学习玉器雕刻技术。2004年开始先后在蚌埠、南阳、上海、苏州、北京等地从事玉器雕刻艺术交流,尤其擅长人物、山水、兽件玉器的设计加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