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玉雕手把件是中国传统的珠宝类型,从内容上可以反映持有者的兴趣爱好和心境审美,从形式上可以反映出当代技艺水平和艺术水准,从养生上来看,“人养玉、玉养人”,对人体新陈代谢有调节作用,所以日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本文从手把件的内涵入手,挖掘手把件的文化含义,对于手把件的设计、加工和销售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玉雕 手把件 文化
中国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经历了从宗教祭祀用器到权力等级象征,再到艺术欣赏品的发展过程。中国人不但重视玉器本身的材质,也极其注重其所展示出的文化内涵,追求自然品质与人文底蕴的统一。本文从手把件的内涵入手,挖掘手把件的文化含义,对于手把件的设计、加工和销售都有重要意义。
一、 玉雕手把件的含义
玉雕手把件是一种常见的文玩器形,是指手上把玩的物件,材质包括和田玉、翡翠、玛瑙等玉石,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时,玉石的材质本身也非常适合作为手把件,盘起来舒服、看起来漂亮,在盘玩的过程中,可以形成美丽的包浆,达到既养人又养玉的效果。
手把件的造型没有固定的规制,为了便于一手把握,尺寸一般长8厘米,宽5厘米左右为宜;在雕工方面,要求题材设计巧妙、圆润流畅、比例古朴,太过精细的工艺,比较扎手,也难免磕磕碰碰的受损。另外,手把件的雕刻一定要错落突兀,也就是说要能摸出手感来。在题材方面,包括“梅兰竹菊”、“马上封侯”、“麻姑献寿”等经典题材。这些或源自比拟,或源于谐音,或来自神话故事的题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蕴含吉祥意味,表达美好寄托,比如马上面有一只猴子就叫“马上封侯”。手把件一般配置挂绳,挂绳可以保护器物的安全,以免摔地;还可以将手把件作为玉佩挂在腰上,便于携带。
二、玉雕手把件的文化内涵
自唐宋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士大夫阶层的逐步形成,求雅之风大盛,工笔绘画和金石之学是其典型代表,而玉雕手把件也正是呼应了这股风潮而兴盛。把玩玉器之所以经久不衰而愈发兴盛,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是手把件代表当时最先进的治玉工艺。手把件作为玉器中的文玩类,为了佩戴赏玩的需要大都属于“小器”。其形制虽小,却往往在制作上精雕细琢,堪称穷工极巧,往往体现当时最先进的治玉工艺,可谓小中见大,积累精华。由于手把件是玩于掌中的器物,故而相较于其他种类的玉器在器型、大小、舒适度等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就大小而言,因文玩件多置于案几之上赏玩,一般大不盈尺,小不足寸,既可供设于案上,又方便把玩于掌中,可远观,亦可近取;就器型而言,把玩件的器型通常较其他文玩件要小巧规整,且对把玩件的外型有特殊的要求,这也是不同于其他玉雕的特点之一。
二是手把件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洁的道德追求。因而与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思想文化的追求十分契合,自然深得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除了要求其外型在手中盘玩时不搁手、不扎手之外,还须能重点表现出玉石特有的油润细腻的手感。由于人的触觉功能的特点,手与物件“触摸”的面积越大,就越能感知物件的质感。也就是说,玉把玩件在设计时不能处处施刀,必须留出若干“块面”以便让把玩者在把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田玉与手指间的润滑感,在触觉上形成感官冲击。当视觉刺激(色彩造型)和触觉刺激(油润细腻)同步时,观赏者将感受到远远大于单纯的视觉刺激所能带来的舒适和满足。“把玩”的过程又不仅仅是物理性质上的感知,更包含精神层面的交流。“把玩”的实质是一个器物与人之间互动的过程,因而包含了“外在的”形以及“内在的”思想情感交流的二重性。也就是说的一件好的文玩,必须是一种精神的“物化”承载,经时间的洗礼,最后与主人息息相通。这样一方面涵养身性,另一方面也彰显主人的文化品位。
三是手把件是人们养生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把玩手把件的过程中,通过持续不断的触摸,人体和玉石充分摩擦,在这个过程中玉与人体都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对玉石来说,可以使玉石的颜色发生变化,使色泽晦暗的玉石整旧如新,这个过程被人们称之为“盘玉”(谓之:人养玉)。古人说是“人气养之”。另一方面玉石中含有硒、锌、铜、钴、锰等许多微量元素,通过与人体的长期接触,这些有益元素会逐步被人体吸收,使体内各种微量元素得到补充,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谓之:玉养人),使人的心态变得平和,体质也自感不错。 “盘玉”,是一种赏玩保养玉石的方法。在我国,盘玉拥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奇特的审美和创造美的个体活动,其文化内涵也颇为丰富。这或许得益于玩玉时的平和心境与无穷乐趣,以及玉中的矿物质对人的渗透。把玩手把件,既赏心悦目,同时把玩的过程中,手部的运动和物件的按摩,能促进身体的健康。
三、玉雕手把件的传承和创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代的玉雕技艺和创作内容相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升。从工艺上看,电动机械、金刚砂电镀磨头等工具的使用使得加工玉器的效率比以往提升了数十倍甚至几百倍;各式现代化工具的应用使得现代玉雕对精度和细节的掌控达到了古代不可想象的程度;而抛光工艺的发展使玉质本身的光泽和细腻度都能在成品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从内容上看,内容主要指的是把玩件的寓意,传统的福禄寿、佛、貔貅等题材到今天仍受到人们的追捧,此外人生如意、八方来财、合家欢喜等一些表达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题材现今也深受人们喜爱。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甚至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技艺的发展似乎已经到了某种瓶颈期,那么玉雕手把件如何坚持传统?如何进一步创新?如何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 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技艺上的创新总是有限的,而观念上的创新才是无限的。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外在的创新,那么工艺的进步最多能给观者带来一时的触动,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追求内在的创新,即体现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精神,不断寻找能引发观者内心“共鸣”的题材,才能给观者带来长久的震撼与感动。同时,内在的创新必须从其他艺术形式里汲取养分,并结合玉雕本身的特点加以发挥。
一是传统文化是内涵创新的不竭源泉
中国玉器雕刻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创造了无数惊世骇俗的艺术精品。古语曾有云:“玉不琢,不成器”。 玉雕中的中国传统图案形式多样,寓意深刻,数不胜数。它浓集了中华玉石文化的丰富内涵,是华夏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由此可见,一块璞玉只有经过琢玉人的巧妙构思和鬼斧神工般的雕琢,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玉器雕刻大师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玉料的玉质、玉色与工艺技术、民族特色融于一体,雕刻于一体,玉雕手把件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之物,同时也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宝贵财富。
因此,传统文化是内涵创新的不竭源泉,现存的玉器文物都是我们创作的基础和源泉,而中国画特有的写意性是玉雕手把件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所谓“写意”,是指以客观物象的外在形态为基础,融入创作者本人的主观思想,创作而出的既非完全主观也非完全客观的艺术形象。这是中国艺术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手段,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形态。既不同于具象所追求的尽可能逼真展示客观形象,也不同于抽象艺术以不常见的线条和色块展示艺术家精神世界,完全脱离客观的状态。写意融合了“意”与“象”,要求在肖形的基础上更得物象的神、气、韵,同时更见创作者本人的意、志、趣。古人对此有“不似之似”的概括,白石老人进一步阐述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如果想要将“写意”的方式融入到人物题材的手把件设计中,就必须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塑造的形象必须以传神为目的。通过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的形象塑造,使源于真实生活的艺术创作妙夺造化而又高于现实生活。
二是适应时代,为手把件注入新的创意内容
玉器雕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珍爱,这些巧夺天工的艺术品都是先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对玉石的自然特性及形式规律逐步掌握、熟悉、运用的结果。对于玉文化的崇尚与不懈追求,使得汉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审美习俗。玉雕手把件与其它珠宝饰品不同的是,它在对人进行装饰的同时,更在乎于人们的精神感受,已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直观物质表达形式。因此在强调个性化和注重精神感受的现代,佩戴蕴藏有丰富东方文化内涵的玉雕手把件,更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品味和民族气质。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获得普遍的认可和欣赏,能够历经千百年依然散发着强大的艺术魅力,能够在获得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的人的青睐,不是因为某种特定的外在形式,而是在于其内含的某种精神能够符合人性,然后便能激发出观赏者内心的共鸣。时代在变,人性不变,那些能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正是使人得“意”而忘“形”。这也就是玉雕手把件的创新所应该秉承的方向。
无论玉雕手把件市场行情处于调整期或是上升期,创新始终是当代玉雕手把件发展永恒的主旋律。尤其当代玉雕手把件已经脱离了工艺品范畴,迈进了艺术品领域,就更要求必须一直坚持艺术创新,用当代的语言记录时代,成为最有效的历史见证者。现在不少优秀的年轻雕刻者在传统玉雕表现手法上,或融入了西方油画、中国国画、中国寿山石雕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表现手法,或利用玉石天然外形和皮色,予以巧雕,使玉雕手把件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视觉冲击力,不断创新玉雕手把件表现形式,赋予其当代性,表现出作品的主题精神,传递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让每一件玉雕手把件都成为艺术品,而且是具有原创性的艺术品。这就要求琢玉者是创作者,不是生产者,不能被经济利益所绑架,为金钱而雕刻,而要肩负起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以雕琢具有时代特色的玉雕手把件为己任,创造出诸多经典之作,延续和发展了优秀的中国玉石文化。
创新玉雕表现形式,最关键的是琢玉者舍得花时间去思考,思考选用何种题材,思考采用哪种工艺表现出题材的主题精神,充分利用每一块有玉石的特色,进行艺术创造,让艺术价值成为评价玉雕优劣的标准,而不是以保留材料的重量为创作前提。特别要注意利用玉石上边天然色彩或是斑纹巧妙地雕琢,将艺术创造与天然形成融为一体,焕发新的魅力,表现出这个时代积极向上的精神,成为记录时代的最佳载体。
玉石材质好或劣往往是自然形成的,无法改变。工艺精湛,可以通过后天的勤于练习达到娴熟,唯独独特的艺术审美和创意是难以复制的。它来源于每个创作者的内心,是他们文化修养的表现,也是他们对玉石文化认识程度的体现。优秀者会将中华文化精髓,甚至他国的文化精华蕴藏在玉雕中,让作品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也使“玉文化”升华为“文化玉”,更具意义。玉雕人员要“两耳不闻窗外事”,寄情于创作,真正将内心对玉雕的理解和认识完全在画面中表达出来,充满感情的进行创作,创作出真正能够永久流传的当代玉雕手把件作品。创新不仅可以增添玉石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可以使创作者有效地传承玉石文化。但艺术创新必须体现出中国的文化,要能够代表一个时代,具有时代的气息,是创作者自己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
创新起源于传统,而高于传统,艺术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玉器雕刻作为中国一门工艺艺术,有传承传统的责任,更有创新的理念。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玉雕人员,要把现代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融入玉雕手把件的创作设计中,让玉雕手把件具有现代气息,注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沈玉娜.中国人的玉雕文化[J].艺术市场,2014,(第6期)
[2]《中国历代玉器特征简介》[J]. 2003年10期
[3]刘宝玮.源远流长的中国玉雕文化[J].中国黄金珠宝,2011,(第4期)
[4]古方.玉雕制作工艺的时代演进[J].艺术市场,2014,(第7期)
[5]靳埭强.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6]体味玉雕灵动之美[J].中国三峡(水文化),2014,(第2期)
[7]杨洁.谈玉雕艺术之美[J].艺术科技,2013,(第7期)
[8]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三联书店,1996.
[9]李绍基.浅谈玉雕[J].陶瓷研究,2012,(第1期)
[10]《收藏家》 Collectors 1996年03期
[11]傅才武.石头崇拜与中华玉文化的形成[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4期
[12]边远.华夏万年玉文化[J].中国报道,2005年10期
[13]孔凡夫.玉文化的传承[J].人才开发,2006年04期
[14]林日波.浅析中国古代玉文化[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5]谢冬秋林景星.开拓另类玉文化的先行者[N].今日信息报,2004年
[16]胡有恒.儒家为什么选择了崇拜玉文化[N].忻州日报,2007年
作者简介:
刘茂琳,男,工艺美术师,从业20余年,擅长人物,动物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