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玉石雕刻是我国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著称于世。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艺术门类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哲学、诗学、书法、绘画等文化类别的影响,与中国各类艺术形成了东方特有的美学追求和意境追求。在笔者看来,玉雕的审美意蕴体现在形神兼备 、线条灵动、 含蓄蕴藉 、以小见大、 虚实相生 、气韵生动这六个方面。这是我们琢玉人传承玉雕技艺与文化时,必须心领神会的六大因素,也是玉雕鉴赏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形神兼备 线条灵动 含蓄蕴藉 以小见大 虚实相生 气韵生动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艺术门类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哲学、诗学、书法、绘画等文化类别的影响,与中国各类艺术形成了东方特有的美学追求和意境追求。在笔者看来,玉雕的审美意蕴体现在主形神兼备 、线条灵动、 含蓄蕴藉 、以小见大、 虚实相生 、气韵生动这六个方面。这是我们琢玉人传承玉雕技艺与文化时,必须心领神会的六大因素,也是玉雕鉴赏的主要方面。
笔者就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简单的阐述——中国玉雕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蕴。
一、形神兼备
玉雕艺术属中国艺术门类之一,在表现形式上追求超越形似之外的神韵。玉雕艺术,特别是具象玉雕,是以客观事物为蓝本,对其外观、神态、动态、性格等进行再现,而再现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应抓住特点,做到形神兼备,以有形表现无形,以调动观察者的想象和联想。即要做到生动传神,这在玉雕工艺中称为精细修饰,是使作品增添神采的过程。具体而言,除了需要对人、动物的面部表情、眼睛、毛发、嘴角等各个最能传达神韵的部位进行逼真的刻画之外,还要通过凝固的瞬间形象传递其动感、神态和神韵。以神统形,以意融形, 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 这是当代玉雕人在艺术创作中应该做的。
一件形神兼备的玉雕作品,才有巨大的穿透力,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玉雕艺术要重视形似之外的神韵,表现出一种生命的境界,一种形神兼备的境界。
二、灵动线条
中国玉道多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我们玉雕的先祖认为,以点雕琢易于零散、琐碎,以面雕琢易于模糊、平板,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而立体的反映在玉石上,最适宜发挥刀工、琢工、抛工与玉石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玉道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玉道的灵魂,是作者在抒情达意中的宣泄。玉雕艺术中的灵动之趣即重在于线条的韵律。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在玉雕艺术中雕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或抑扬顿挫、或疏密粗细、或快慢虚实、或浓淡干湿,各种风格无不显现着玉雕大师的才思与功底。在原石上刻画出有意味的线条,玉雕艺术将此化为具体的艺术创造形式,在静穆中求飞动,从常态中超然溢出,纵肆狂舞,追求一脉生命的清流。 总之,静处就是动起,动处就是静思,动静变化,达到最畅然的生命呈现。
玉雕作品是静止的,一味静,则呆滞,呆滞则无生气,无生气则无韵味,静不是艺术追求的目标,艺术形式需要有动的韵味。在玉雕创作中,宁静中追求灵动的韵律,变化不已,运转不息。玉雕人在启动自己蛰伏的心灵,活跃自己的创作工具,进而形超神越。
三、含蓄蕴藉
我们东方民族注重含蓄蕴藉的审美观念,在我们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重视内涵、强调涵养、看重言外的意味。形象之外、味外之外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形如雾里看花,体验一种悠长的回味,美的表现应该是一种表面上并不声张的创作。纵观我国的玉雕艺术之美,总有曲径通幽之感,含蓄蕴藉之美。中国的玉雕艺术,通过婉转的传达,产生优雅的美感,在作品的内部激起一种张力,创造一个回荡的空间,展示丰富的艺术内容,含蓄蕴藉的内涵从作品的内在冲荡开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曲径通幽中寻来,胜过直白的美感,在含蓄隐忍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
四、以小见大
在中国哲学中,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它道明了国人以小见大的智慧,体现了东方美学的一个观点。中国的园林是这一观点的最好例证,而历来被称之为 “尺山寸水”的玉雕更是如此。大到几米高的山子,小到几厘米的玉牌,都是这一观点的体现。在玉雕创作中普遍遵循以小见大的原则,在狭小的设计空间里,海纳百川, 容天下之大。尤其是玉雕山子,通过独特的设计,使鉴赏者能够在其景致的引导下,感受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从而表现出山子的灵魂。玉雕山子可以说是宇宙天地的微缩版,它是一个小世界,在于顺乎自然,表现场景,没有这种场景的表现,也就没有由小至大的转化机制。这种精巧的雕刻场景作用于鉴赏者的心灵,使人们产生超出山子画面自身的远思逸致,而鉴赏者之所以能够在心中完成这种转换,在于玉雕山子特殊场景的创造,更在于创造者与鉴赏者有共同的文化心理,这是中国玉雕的一个特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五、虚实相生
“虚实”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理论。从玉雕的走线来说,线条或轮廓线模糊柔和为虚,线条或轮廓线清晰分明为实;从玉雕的整体造型来说,玉器的正形为实,负形为虚;从玉雕的寓意来说,表象为实,寓意为虚。玉雕中的一切手法归宗为一,就是虚实相生,意象互依,雕必有意,意必吉祥。没有绝对的虚,虚中有意,虚中有像;也没有绝对的实,实中有虚,实中有意。
玉雕可以以实生虚,又能从虚中生实;充实外见灵透,空白处有妙境。“空白”可以以无形涵盖有形,比如玉雕之中山峦之间有时是虚的,是空白的,但在空白之间可以感受到云雾的缭绕,空间的进深,空白以无象包孕有象,空白无象,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无象成就了无限的想象,“大象无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古代美学家看来。万物生于这“空白”、“虚空”之中,艺术也生于此。老庄哲学思想中“有无相生”等辩证思想跟中国山水画讲究“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是有密切关系的。中国的玉雕也遵循着这样的道家思想,利用虚白和空无,构成有无相生的灵动空间,使玉雕中的空白成为玉雕的组成部分,形成“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实相生”的辩证法则。
六、气韵生动
运用玉雕中的气势与意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气势就谈不上意境,中国玉雕讲究以气势反映意境,有气势为活雕,无气为死雕。雕断意偈、形断气亡、迹断势连均有气接,因而作品才能气势逼人。气韵是中国玉雕追求的较高境界,集气势与意境于一体。
在雕琢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势与意境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雕琢技工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亦是大师们心弦的拨动。
雕力、琢气、神韵是有机的统一,以气势统意境、统韵律,以韵律助气势、助意境,三者完美的结合,方称上佳的气韵生动的玉雕作品。
七、结语
一件玉雕作品它的美,在于色彩,在于形态,在于构图,在于线条,在于质地,或者兼而有之,总体而言,玉雕的审美意蕴体现于形神兼备 、线条灵动、 含蓄蕴藉 、以小见大、 虚实相生 、气韵生动这六个方面。所有的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特有的美学追求——意境。意境是对玉雕作品整体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给观者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意外发现,让观者止步于此。玉雕意境是玉雕题材的构图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是玉雕设计构思的中心内容。总之,意境是玉道的一种整体感应,是一种精神透析,是一种生命状态领悟。好的作品总是伴随着意境而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佳作,都具备意境深远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树勋.话说玉雕人物意境美的创作[J].中国宝玉石,2001,(02).
[2]涂怀奎.良渚玉文化与玉饰特色[J].中国宝玉石,2001,(02).
[3]刘葆伟.浅谈玉雕造型设计[J].中国宝玉石,2001,(02).
作者简介:
王广志, 1987年出生。专攻人物,动物,花草巧色等玉器题材,在工艺设计理念上具有独特见解。多次夺得神工银奖、陆子冈杯铜奖,作品广受行业内人士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