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明朝晚期,漆器工艺经过近百年的艺术演变之后,至嘉靖、万历时期,已形成崇尚细腻、华丽的风格。民间漆器工艺有了飞跃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繁荣景象。此时,嵌螺钿漆器开始在全国流行,此工艺以制作巨匠江千里的作品最有名。其善以薄片螺铀嵌以山水人物、花鸟等图案,尤擅用历史故事为题材,当时有“家家杯盘江千里”之称。
关键词:江千里 软螺钿镶嵌工艺
1.江千里何许人也
江千里明代镶嵌螺钿巨匠。字秋水。长期在扬州生活和艺术创作,善制嵌螺钿漆器,作品主要有酒器、盒、盘、笔筒等。技艺精湛,所嵌螺钿精工细雕,浑朴华丽。他开创了明代镶嵌螺钿细工的先河,名声广播海内外。一生喜用《西厢记》故事作小件软螺钿亦称“点螺”器物,所遗作品多用彩色软锢镶嵌。所嵌锦文,极精细,正如阮葵生《茶余客话》所说:“名称朝野,信今后传世无疑.”
清初名士王士祯《池北偶谈》有语“近日一技之长,如雕竹则濮仲谦,螺甸则江千里,嘉兴铜器则张鸣岐,宜兴壶则时大彬,浮梁流霞盏则昊十九,皆知名海内。”可见江千里及其软螺钿工艺在众工艺品中地位之高
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载,康熙初年,扬州有名画家查士标,善长山水画,另有漆器名师江秋水,善长螺钿镶嵌,制作精巧工细,他制作的食器,成为席间必备之物。当时流传有一副对联:“杯盘处处江秋水,卷轴家家查二瞻(查士标)”。 这幅对联形象地描绘了当时风行的雅致生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江千里的艺术地位,可见江千里作品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平山堂诗集》中记有明末清初刘应宾寓扬州夜见江千里所制的螺钿杯, 作赞诗:“螺钿妆成翡翠光, 紫霞秋澈婺州香,形态俱美真通太, 假寐仍期到醉乡”。
螺钿巨匠江千里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在西汉中晚期,扬州就是重要的漆器生产中心。隋唐时期, 位于水陆商道结合点的它已经成为两京以外最著名的手工业商业城市。明代江南城市经济繁荣,尤其是江南地区,当时许多重要的漆器生产中心皆位于此,其中以扬州最为著名,形成了螺钿镶嵌、百宝嵌、剔红等著名的雕嵌品种, 出现了江千里、周翥等见于著述的漆器艺人。
2.软螺钿镶嵌工艺
2.1螺钿镶嵌
人们常说的“螺钿漆器”,一般指阴纹螺钿,即《髹饰录》所说的“陷蚌”、“坎螺”、“螺填”,指用螺蚌壳片、沙嵌于漆胎,再刻纹、填漆、然后将螺钿花纹磨显而出、文质齐平的漆器。《髹饰录》“填嵌”门中,黄成与扬明写到了几种螺钿漆器:一种螺钿片是按界郭拼合,“界郭、理、皴皆以划文”,显然指硬螺钿漆器;一种将螺蚌薄片切割成“点、抹、钩、条”等各式基本形,拼撞成各种图案,方法是“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要求“精细密致”,螺壳的颜色有青,有黄,有红,有白,显然指薄螺钿漆器;一种嵌螺钿沙屑,“沙者,壳屑,分粗、中、细,或为树下苔藓,或为石面皴文,或为山头霞气,或为汀上细沙。头屑极粗者,以为冰裂文,或石皴亦用”。
“螺”与“钿”本是两类不同的材料。“螺”泛指江河湖海中的螺蚌壳,“钿”指镶嵌用的金银宝石。《髹饰录》以“钿螺”合用, 长江下游河、湖中的老蚌食用以后,其壳磨切成片,是硬螺钿漆器的主要嵌饰材料。海螺蚌壳光泽绚丽,车螯,指鲍鱼贝壳,俗称“石决明”,玉珧,即小蚌壳:磨薄以后,是软螺钿漆器的主要嵌饰材料。《髹饰录》记,“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元明清三代,软螺钿漆器的兴盛压倒了硬螺钿漆器。
2.2软螺钿镶嵌
软螺钿镶嵌也叫薄螺钿镶嵌和点螺,薄螺钿漆器将“点、抹、钩、条”等各种薄螺片基本形点植于漆胎,扬州漆器业称“点螺”,“螺”指材料,“点”指点植技法,或出于“钿螺”之讹。将薄螺片浸入白醋或萝卜汁内数小时,薄螺片便变得柔软可以弯曲,嵌贴于圆形漆胎不易破裂,所以,薄螺钿漆器又被称为“软螺钿漆器”。
扬州“点螺”漆器以平面造型见长,小台屏配以玲珑剔透的红木框架,造型轻灵,或漆砚盒嵌镶软螺钿画面,点植细腻,磨显精到,美感隽秀文绮。因系手工磨制螺片,片料较大,可以嵌出写实细腻的画面。扬州“点螺”漆器艺术,是在“平磨螺锢”漆器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一个壳片渐薄,技艺渐进的发展过程。自元末明初开端,明代中期以后日益兴盛,工艺水平达到相当精湛的程度。
2.3软螺钿镶嵌制作工艺
(1)做胎:坯胎灰漆宜薄,如果地胎平整,可以不做灰漆而严格糙漆,精细打磨,使地胎平整细腻,黑色深厚。
(2)选料:精选珍珠贝、鲍鱼贝(石决明)、夜光螺、亮耳子等优质海螺贝壳,除去角质层和石灰质层,用砂轮打磨、选取色泽美丽、结构坚韧的内表珍珠层。
(3)磨片:加工薄螺片,手工打磨成厚度仅0. 1-0. 4毫米的薄螺钿片;
(4)切片:用若干把类似刻模的刀具,将薄螺片切割作“点、抹、钩、条”等基本形,再根据不同的色彩分类备用。
(5)嵌片:按图稿一点一点地用黑推光漆粘贴在完成中涂并打磨平滑的漆胎上。
(6)毛雕:在较大块的薄螺片上阴刻纹理,漆工行话叫“开纹”。
(7)涂漆:全面髹涂黑推光漆一道。
(8)研磨:涂漆干透后,用水砂纸、桴炭将漆面磨平磨顺,将薄螺片图案细心磨显而出,不能过或不及,过,就会将螺片磨通,不及,螺片图像部分仍隐在漆下。
(9)推光、揩清:待上涂漆干固,用菜油调细瓦灰或牙粉成油泥,老棉花蘸油泥,反复揩擦出漆膜精光。
韩国薄螺钿漆器非常发达,用机器切割分解贝壳,也是薄如蝉翼。往往全器嵌贴匀、满、细、密的薄螺钿图案,制作工艺是:把图稿拷贝在硫酸纸上,将薄螺钿切割而成的图案用浆糊或胶水粘贴拼撞在硫酸纸背面,在完成中涂工艺的漆胎上满刷胶漆,把粘贴了薄螺钿图案的硫酸纸反扣于漆胎,干牢以后,用湿布洗去硫酸纸与薄螺钿上残存的浆糊或胶水,晾干,用黑漆薄薄地涂擦螺钿片缝隙,干后,全面髹漆,磨显,推光。
2.4软螺钿镶嵌制作工具
模凿、曲线板、承凿的硬木板、笔、墨、针、尺等等。《髹饰录·利用第一》“河出”条下记,“模凿并斜头刀、剉刀。五十有五,生成千图”。扬明注,“五十有五,天一至地十之总数,言蜔片之点、抹、钩、条,总五十有五式,皆刀凿刻成之,以比之河出图也”,意思是螺钿工具有模凿、斜头刀、剉刀。用点、抹、钩、条等各种形状的刀凿,将螺钿片切割为点、抹、钩、条等各种形状的基本形,就像河图上的天数与地数那么多。用模凿切割软螺钿部件并拼合成图,用斜头刀在螺片上开纹,用木锉切割并将手弓裁切的硬螺钿基本形并拚合成图。《髹饰录·利用第一》“电掣”条下,黄成说“施鞭吐光”,可知此条专指形似鞭子、锉金属屑粉时闪闪发光的铁锉;黄成又说“有剑面、茅叶、方条之等”,可知此条专指铁锉中的什锦锉。什锦锉是锉制螺钿工具模凿的工具。
3.江千里的软螺钿镶嵌工艺代表作品
江千里之所以名动两代,是因为他是软螺钿镶嵌工艺领域中的顶级人物,其作品精致、美雅绝伦。他的传世作品大多表现自然与灵兽,多见于壶、碗、盒、酒器、笔筒和插屏等。
3.1千里款墨漆嵌螺钿人物纹盘
图1
黑漆地,木胎。盘口直径为12.7厘米,盘底直径为9.4厘米,高1.2厘米,盘底有螺钿嵌成金色方框和“千里”二字的篆书底款。(图1)盘边沿有小波纹和春草纹,盘心嵌螺钿图为四周梅树、花团、假山、栅栏,庭院草地的条案上置书一叠,一位佳人捧信阅读,神情专注,面带羞涩,一丫鬟手托茶盘伺立于侧。鲜艳五色彩贝螺嵌镶出的绿树、青草、红花、佳人和丫鬟的头部、五官、红晕、髻发、衣褶,无不展现了螺钿工艺的精湛。不同角度视之,色泽随光变幻。
3.2江千里《西厢记》漆盘
图2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漆器(图2),高1厘米,直径12. 4 厘米。口外撇, 口沿有脱落现象, 有三层边饰, 曲直结合使用。盘髹黑漆上嵌薄螺钿, 盘面运用写实风格,生动描写出《西厢记》“琴心”一折故事。张生隔墙弹唱《凤求凰》,并借机向莺莺告白:“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盘上图案为一书生在室内操琴,屋外一主一婢在倾听, 周围有假山石、芭蕉、银杏围绕, 上空有几星星及皓月。作者在螺钿上又加刻细细的纹线, 线条柔软宛转,衣褶、毛发纤毫毕现。
3.3螺钿加金银片嵌云龙纹长方形黑漆盒
图3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3)长13厘米,宽9.7厘米,高6.7厘米。盒木胎,长方形, 盖面用闪红光螺钿嵌隶书铭文 5 行:“式如金,式如玉。君子乾乾, 慎守吾椟,不告而孚,不严而肃。及其相视,若合符竹。西白铭。”盒盖、底立墙,上下通景,四面各嵌一龙。两横面龙势拏空,两纵面龙欲出水,姿态各异。盒底嵌一海螺,口吐火焰珠。盖内嵌篆文方印“江千里式” 4字。整体均用薄螺钿并加金银片点,故十分绚丽。此器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级文物,虽未必是清宫旧藏,但海内著述图录迭相传引,因之属闻名于世之重器,至今仍被中国文物界视为千里真品之标准器物。今人所以信千里之姓为江,《茶余客话》等记叙之外,多据此器之款。
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总结了江千里及其软螺钿镶嵌工艺的制作方法及代表作品并举例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欣赏水平的提高,对复古的艺术品越来越推崇,江千里的作品受到广大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喜爱。
扬州“点螺”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在理论上可称为具有“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回归运用。多年来,一直取法于传统的中国画笔墨艺术为标尺。如果我们注重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吸收一些传统的西方的好东西,更新漆器的时代观念,从漆器发展前景来考虑,如何提高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漆器艺术尽善尽美适应形势需要,进而开拓新的漆器艺术天地。
参考文献:
【1】 章海英.扬州漆器工艺史探述
【2】 李志倩.扬州镶嵌漆器.中国生漆.1992(8)
【3】 长北.螺钿漆器制作工艺.中国生漆.2007(11)
【4】 吴山.霖饰工艺的创造者
【5】 李久芳.明代漆器的时代特征及重要成就
【6】 何立芳.螺钿显绝艺——江千里四件作品赏析.文物鉴定与欣赏
【7】 杨海涛. 杯盘处处江秋水——赏江千里的螺钿《西厢记》漆盘.文物鉴定与欣赏
【8】 黄成.髹饰录.明
作者简介:
张太珍,女,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任职于扬州漆器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