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视觉审美在平面设计中非常关键,对最终设计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图形、文字、色彩是平面设计的三大基本元素,也是构成视觉审美的基本元素。
关键词:视觉审美 野生 字体 图形
现代平面设计艺术作为视觉传达艺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转变。而中国的平面设计艺术在观念、功能、形式表现上,都备受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
一、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审美元素组成分析
设计就是美化功能。从视觉审美元素的组成来看,平面设计中基本的审美元素是文字、图形和色彩。在当前商业时代,不论是电影海报、街边广告,还是产品宣传、品牌营销,都会用到平面设计,即对这三种基本元素进行合理搭配,加以优化,形成最佳效果,传递出所想表达的信息。文字作为视觉审美元素,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字形转变、字体重建和文字图形化设计,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意的平面设计作品。图形由点、线、面构成,具有较高的识别性;在平面设计中运用图形,可以有效传达平面设计的内容,达到平面设计的商业目的。色彩本身带有美感,人类具有一定的色彩敏感度。所以,合理地运用色彩,可以使平面设计更有秩序,更好地传递作品的思想。
二、现代生活中的平面设计的两极分化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艺术。设计不等同于艺术,但两者之间有共通点,设计是观察感觉的环境,或生态。我们蓄意将我们的感觉获得的结果拿来,把它交给做东西和传播的过程。所以设计也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承载着设计。
1、中国式“专业设计”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再满足于物质所带来的幸福感受,逐渐地对精神感受有了更高的追求。近些年,不止是设计圈,时尚圈,娱乐圈均大肆刮起中国风,那些走在时代前沿的影响人物,恨不得把整个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都翻了个遍。
可能是意识到一味的学习或照搬国外的设计难免会“水土不服”,中国设计不可能摒弃中国本土文化,两者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中国画中的线、墨形式的研究,在今后的设计中影响愈来愈大;中国画中画家尤其注重对画面空白处的处理,这便是我们设计者平时挂在嘴边的“留白。”水墨画讲究墨色的变化,以墨代色,产生了墨分五色的说法;即: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在国画理论中,黑墨、彩墨属于“色”,白色是画纸本身的白,也属于色。浓墨与淡墨的和谐结合,画面纯粹简洁而又丰富,磅礴大气而又飘逸非凡,大面积的白与或干或湿、或浓或淡不同层次的墨制造出脱俗灵动的意境,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
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平面设计的理念中去。他强调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靳埭强先生创作的《自在》系列,台湾海报展览邀请展参展作品《汉字》,其中包含浓情的“山”、“水”、“风”、“云”(图1)磅礴大气让人心仪,以及其中天地万物潜藏的天地合一的阴阳脉动,可谓将水墨的灵性发挥的淋漓尽致。诚然,形与色在乎于创作着之心与神。
图1
2、中国式“野生设计”
曾经看过一篇推送,上面写着:“蔡元培先生说:一个没有审美的民族是不知善恶的。这句话犹如一记重锤在心,不由得令人长舒一口气:还好,我们的民族还是有审美的。我们的审美除了丑,没有别的毛病。”看到此处,作为一个设计爱好者来说,这其实很容易得到同一种感伤,工作越久越懂得一些圈子的“规矩”,进入社会就是在求生存,一旦人是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生活在打拼,就很容易失去当初的纯真和梦想,难保初心,在每个圈子都是同样的情况。
其实不确定将以下的情况称呼为“野生设计”是否正确,因为很多作品都可能出自于某某某知名大学的毕业生之手,也有可能是某位领导的“高尚品味”。有位主持人窦文涛曾在自己的节目中,谈到自己的一位来自美国的艺术史研究家朋友。这位朋友自海南游历到北京后,所发出的感慨是:中国进入了一个恶俗的时代。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变更,中国人目前接受信息最快的应该是微信,随之衍生的就是微信版H5。正常来说,一旦新型的宣传手段出现时伴随的是酷炫的科技技术和强烈的视觉效果;然而,我们的世界被中老年表情包占据了,一大堆非文艺却恰似文艺的心灵鸡汤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头,还有些夸大其辞的标题党,以针对中国经济最现实的问题为噱头。比如:“别再买房了!3年后、4代住房竟然是这样的,快看!”还有关心中国下一代的育儿推送(图2),如此辣眼睛的配色确定能给孩子一个好的美学教育?现在的80、90后想必小时候都迷恋过街边的儿童摇摇车(图3),那种投一块钱硬币就可以前后摇动的中型玩具,如今看来造型也颇为糟心,带有浓郁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图2
图3
今年在设计圈又掀起一大波澜的是娱乐圈盛事,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国家级别的盛事场面自然不容小觑,事后金鸡奖获奖者见面会的背景板又亮瞎了群众的双眼。此次金鸡百花奖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蓝天白云大草原的设计很符合当地的风格,再配上大板大红的主题文字,一股乡村老干部的气息扑面而来,(图5,图6)即便是颜值颇高的电视明星也拯救不了这仿佛城乡结合部表彰大会的设计。
相比之下,台湾金马奖的设计甚至可以说是“设计圈的娱乐盛事”。2017年金马第54届主视觉海报由曾为金钟奖、金曲奖规划视觉的设计师方序中操刀打造,他以香港大导演王家卫20年前荣获坎城影展最佳导演的《春光乍泄》为灵感,将《春光乍泄》中的瀑布画面,投映于形态万千的布幕上,勾起观者的回忆,被昵称为「影痴版」(图7)。「影痴版」上的布幕有着各种形貌的转化,从平整的、曲线的、放射开展等组合;「对我来说,电影就像一场梦,而主视觉中出现的那个瀑布,就象征着梦境。在创作时我将自我投射成主视觉中的人物,而瀑布代表着梦想的世界,两者从小到大,建构出完整的电影感。」这是方序中对于此款海报的设计诠释。而本届金马的54 届Logo则以众多线条组成,完成抽象又优雅的视觉效果。
另一款海报被昵称为「粉丝版」(图8),是电影中张国荣、梁朝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天台上,留下的迷人身影。电影布幕就像是飞毯,能带人至世界尽头,也能在爱与离别中,咫尺天涯。《春光乍泄》中,张国荣、梁朝伟的杰出演技,让人心醉也心碎。曾被这部电影深刻触动的粉丝看到这款海报时,无不大呼想要收藏,也期待在影展重温这部经典。
图5
图6
图7
图8
同为娱乐圈的盛事影响力都不相上下,结果却在平面视觉上面分出了高低,莫非正如那人所说,中国进入了一个恶俗的时代?中国式审美真的不行?其实不然,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美学占据极其重要的部分,不尽其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传世作品,在那些时代,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才是真正的能人居士。中国美过,而且美得超前,不论是现在流行的日本极简风还是手艺匠心,都能在曾经的中国里找到源头。唐朝的建筑美到令人惊叹,看梁思成的手稿一目了然;宋朝时出现了最早的极简风(图9);雍正时代是目前最推崇的纯色小清新;即使是林徽因用来打趣学生的“乾隆taste”,对着现在的“农家乐”,也有资格报以勾唇一笑。民国时期的审美就算摆在现代照样胜出一大截,随便一个平面设计,都美得赏心悦目;即使是以文字为主的广告排版也是主次得宜、疏密有间(图10)。再见今日街口的招牌,各种饱和度过高的色彩拼凑,鲜艳的效果达到了却让人视觉受到别扭的冲击(图11)。
图9
图10
图11
三、中国式审美,到底哪里不对?
为什么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变更,审美眼光却在逐渐下降呢?诚然,这和我们的审美断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经过众所周知的那段集体主义生活,上一辈人刚从贫穷中走出来,能够维持温饱就已经满足,哪里还会考虑什么审美?即便是如今吃喝不愁,要谈审美,也依然是一个道阻且长的问题。
季羡林在他的随笔中写到过,“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因为注重实际,关注点只会在效果上,至于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这个形式美不美,这并不重要。很多设计师都会有这种经历,那就是某某朋友请你设计个logo、设计个海报,你报了个价格,人家还嫌价格不合适。因为在他们眼中,“设计”不过就是动动脑子的事情,太简单了,不需要成本。如果一件商品,因为其设计感而提升了价格,他们会觉得这个价格“不实在”,花这个钱“不划算”。因其深深埋在骨子里的功利性,他们对美没有尊重;“美”在他们眼中,根本不值钱,他们也不舍得为“美”花钱。经济快速增长的这三十年,真正多的不是精英,而是暴发户。大部分的中国式审美,都以为单纯的加法就是美,殊不知加法以上,还有减法。更多时候,中国式审美的普遍低俗在于,不是人们不追求审美,而是对美没有概念。钱钟书在《谈俗气》中就已经提出,“俗”这个字眼太主观,不同层次人的审美,不管所处层次是高是低,永远对其他层次充满鄙视。而在审美上,我们最欠缺的,莫过于对审美意识的培养。我们的美术市场很繁荣,然而那依然是停留在学院、画家和高端市场之间的小众勃兴,真正的大众对“美”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一个无意识的阶段。大众的教育,依旧欠缺对美术的培养。因此真正可怕的不是审美奇葩,而是奇葩的审美代代相传,没有改变。
我们没有办法拒绝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能做的只有一点一点剔除。庆幸的是当人民意识到问题,当文化开始发声,审美也跟着崛起,人们自然而然地开始思考:中国式审美到底该是个什么模样?相信终有一天,我们的审美会被扭转过来,国外设计师们眼中的中国,也再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参考文献:
[01]《人生边上的边上》/钱钟书/大公报 1933年11月4日
[02]《平面设计法则》/德比·米尔曼(美) 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2009年
[03]《设计中的设计 》/原研哉(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6年
[04]《设计心理学 》/唐纳德﹒A﹒诺曼(美) 著/中信出版社 出版 2003年
作者简介
唐广兆,扬州高邮人,工艺美术师, 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从事视觉传达设计9年,现担任江苏美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