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日期:2016-06-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赵兴华

 

[内容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20086月由国务院文化部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编码为Ⅷ-117,序号为900,类别为“传统技艺”。该非遗项目的申报单位和保护单位是扬州市江都区工艺美术家协会,协会主席赵兴华。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起源于汉代,兴盛于隋唐,辉煌于明清,发展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全面传承了古代金银饰品的各种传统技艺,同时又受地方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影响,发展成为富有江南水乡和江淮地域特色的精美绝伦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形成了“清秀典雅、精湛细腻、雅俗兼备、刚柔并济”的而独特风格,具有“做工精美、雕錾精细、造型生动、典雅高贵”的艺术特征。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金银饰品和金银器具的需求在不断上升扩大,保护、传承、弘扬“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银细工、江淮风格、项目内容、代表作品、传承谱系、艺术特征、重要价值、保护传承。

 

浩浩长江水,悠悠古运河。

2100年前,在长江运河交汇之处诞生了“江上之都”—江都。数千年来,钟灵毓秀的江都人文荟萃,俊杰辈出,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正是聚长江运河之灵气,孕育产生了许多璀璨的文化艺术瑰宝,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就是其中一颗闪烁着金色光芒的明珠。

江都金银细工技艺源远流长。据《国宝大观》云:“江苏邗江(时为江都)东汉广陵王刘荆墓出土广陵王玺金印和十余件制作非常精细的小金饰件。从这些出土品中可以看出,当时诸如锤揲、掐丝、累丝、炸珠、焊接、镶嵌等金银细工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刘荆墓出土的大量金银饰品,如镶嵌松石的金皇冠,镶嵌水晶泡的金圈和镶嵌琥珀的九子奁盒等,说明汉代江都金银镶嵌和珠宝漆器之结合已相当华丽精巧。

唐代是我国金银制作的繁荣时期,“而当 时的扬州则已经成为金银的贸易中心”,扬州的金银饰品制作工艺有了新的发展。由于上层社会大量使用金银器,金银细工非常出色,除首饰外,发展了錾花金银器。器物造型规整而有变化,杯、盘、碗口多作菱花形。在造型优美的器物上,錾出点、线、面构成的装饰纹样,与金银表面的光泽相应增辉。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淮南节度使王播自扬州入朝,进奉“大、小银碗三千四百枚”,可见扬州当时金银业之盛。唐代扬州是国内著名的经济都会,许多大型的手工业作坊星罗棋布,《新唐书》并对扬州的金银器制造等手工业有专门记载。19838月,在扬州市三元路建设工地出土了唐代金首饰,其中以镂空的金栉尤为罕见。唐代民间以金银玉器制作为佩饰物,亦开风气,杜牧在《扬州三首》诗中所作“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等描绘,可见一斑。他的“九里十三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之说,更是盛赞扬州之富、妇女装饰之美,也凸现了扬州金银器制作工艺在他心目中的突出地位。

宋、元之际的扬州,在经历多次战乱的劫难后,金银饰品等手工业仍有缓慢发展,技艺继续提高,新的品种增多。至明代,因为改变了元朝手工业者奴隶的身份,艺人积极性提高,金银饰品等传统工艺品扩大生产后,行销全国各大商埠。明正德以后,欧洲商人常常用白银收购扬州精美的手工艺品运往欧洲市场,刺激了民间手工艺的发展。

清初,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两淮盐院驻地,两淮盐产占全国之冠,康、雍、乾三代盐业赋税几占全国商业税收之半,经济发达使扬州一度繁荣。当时俗尚华美,富商大贾“饮食器具,备求工巧”,市民佩戴金银首饰成风,故首饰店铺甚多。《扬州画舫录》卷九有“翠花街,一名新盛街,在南柳巷口大儒坊东巷内,肆市韶秀,货分队别,皆珠宝首饰铺也。”

民国年间,作为消费城市的扬州,金银首饰盛行,近30家银楼、银店大多集中在商业闹区与新盛街毗邻的辕门桥一带,当时仙女镇(今属江都区)也有中小银楼13家。

解放后,国家对金银实行统购统配,扬州、江都银楼业大都改行。1971年,国家轻工部部署恢复发展出口首饰生产,翌年仙女镇筹建江都金属工艺厂,从此江都金银摆件工艺厚积薄发,开始了新的飞跃。一批技艺精湛的工艺师汇聚一起,他们全面继承了我国古代金银器传统工艺,设计制作了一批以金银铜为原料的工艺器皿。这些作品全部采用传统的金银细工工艺,于庄重古朴中抒发时代气息、于玲珑华丽中显示自然风貌,被北京首饰进出口公司誉为“全国一流”,“代表了南方镶工艺的最高水平”。

1974年,金银摆件《九龙酒具》问世。此后仿汉金银摆件姊妹作品《地动仪》和《浑天仪》问世,相继赴香港、北京展出,轰动京师中外瞩目。香港《文汇报》说“这次展出的《地动仪》是一件手工精巧的金丝宝石镶嵌的工艺品”,“每条龙的银球跌倒蟾蜍嘴里,便会奏出悦耳的音乐,既是工艺品又是精巧的音乐箱”。香港《新晚报》、科威特《新闻报》和北京《天文爱好者》也都以专文介绍,赞美“用730宝石镶成的《浑天仪》价值连城,“是难得一见得珍品”,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的精彩的文物复制品”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等相继观看后连连赞好。作品照片被收入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资料选编》,并被《人民画报》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政协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邓颖超等中央首长于1979816日接见了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江都设计师杜方参加了会议,并获接见、合影留念。

197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傲蕾·一兰》摄制组来江都定制主人公傲蕾·一兰佩戴的珠宝镶嵌镀金刀鞘,传为艺坛佳话。

蜚声海内外的江都金银摆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和殊荣。“江都金银摆件”也被作为专用名词相继载入《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扬州工艺美术》、《扬州工艺美术志》等专业典籍。199412月,经省政府批准、“江都金银细工”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受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名录。近年来,“江都金银细工技艺”入编电子图书《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教材。

 

一、基 本 内 容

一、錾花和砑光工艺极具特色

1、錾花工艺。艺师们一般使用左手四个指头捏錾子(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右手握小锤,左右手巧妙配合,同时要求錾子、锤子在力度、速度和角度诸方面都必须配合的恰到好处。左手操作錾子的指法颇为讲究:摆、悬、捻、推、挖、披、戗、铺等技法综合运用。右手操作小锤则讲究:敲、点、打、斩等并讲究节奏均匀,轻重有序。錾出的纹饰有“清花”、“阳花”、“沙地”、“阴花”以及“平面花”和“半立体花”等类型。雕錾技艺一是师傅传授,二是自己揣摩、实践。一个青年至少从师学艺十年以上,还必须勤奋、刻苦、钻研才能学有所成。

2、砑光工艺。江都金银摆件在表面光亮处理上有一套独特、严密、精细的操作方法。首先是对金银摆件的表面进行整平、锉光、砂亮。在经过烧蓝、镀金等工序以后进入砑光工序。用玛瑙砑子或金钢砑子,进行砑光处理。砑子形状有:尖头、圆头、扁圆头、粗圆头等等许多种。对砑子的光洁度要求很高:一是质地坚硬,二是表面光滑光亮无细痕。先将砑子在金香砂纸上磨亮,再在特细的旧砂纸上进行精磨,然后才能投入使用。对一件产品的砑光,需要使用许多把砑子,一般分为三步:

1)先用粗砑子对产品进行粗砑,先横砑再竖砑(须带皂角水溶液操作);

2)细砑(带皂角水操作);

3)精砑(带清水操作)。

二、工艺流程精细严密

设计绘图—雕塑制模—配料压型—组焊雕錾—表面处理(含:喷砂、美白、烧蓝、刷洗、镀黑、镀银、镀金、砑光、清洗、烘干)—镶宝—组装—上底座—包装

1、设计和绘图

1)确立主题,精心构思。

2)按设计要求进行绘图。按2:14:1等绘出总图,还要绘出三维图和立体彩色图。

2、塑形  用泥料或橡皮泥拌石膏,雕塑出摆件的立体造型,以便进行翻制模具。

3、制模  用泥模翻制出凸形锡模再翻制出凹形模,然后再制作铜皮模;铜皮模是用0.6毫米厚度的紫铜皮、通过凸凹锡模进行压制。

4、材料配制  制作银镀金摆件时银料按92.5%95%配方熔炼而成,再根据需要轧成各种厚度的银片,或拉成细丝。

5、压制成形  将银料回火后,按摆件外形尺寸剪下片料,用凸凹锡模压制成型,修剪外边,再精雕细錾,使胎料基本成型。

6、组焊成型  把办成型胎料进行组合焊接。

7、表面处理

1)胎件刷洗,将脱胶后的胎件刷洗干净。

2)喷砂工艺,用粗细不同的金刚砂通过高压喷枪喷打工件表面,形成各种明暗磨砂花纹。

3)镀黑工艺,将工件表面涂上保护层,让需要镀成黑花纹的部位暴露出来。

4)光亮工艺,一般采用刷光、抛光、砑光和滚光。

A、刷光:将产品经过酸洗后,在皂角水中用铜丝刷光或用细铜丝盘进行水抛光。

B、抛光:将产品在细绒或丝绒绸缎制成的抛光盘下进行干抛光,抛光时可用绿色、白色和红色的抛光膏。

C、砑光:也称“压光”,用合金钢或玛瑙制成的各种形状的砑子,对作品表面进行精细的压磨。

D、滚光:用各种异型和同形滚珠作磨料介质,在加有乳化剂的酸或碱性溶液中(有时还加一些缓蚀剂)通过旋转滚筒的作用进行互相摩擦,整平产品表面,得到光亮效果。

8、镶宝、组装、上底座

1)镶宝:将镀金处理后的成品,安装上各种宝石。

2)组装:将镀金处理后的成品,安装上各种宝石。

3)上底座:将组装成功的作品,装上红米雕就的底座。

9、包装

 

二、相 关 器 具 及 制 品

(一)制作器具繁多特殊

1、雕錾工具品种繁多。江都雕大师费灿生的雕錾工具粗略统计分多类,数十种,共上千把。按錾的头型分有:平口錾子,圆口錾子、尖口錾子、直口錾子、扁口錾子、钝口錾子、快口錾子、花纹錾子、整形錾子等等。在一头型中又有各种不同形状的錾,如在平口錾子中有:沙地錾,纹錾,线条錾(有二线、三线、四线等),圆点錾,鱼鳞錾,龙鳞錾,毛錾等等若干种。此外,根据不同制作要求还分为:钢模錾、雕花錾、整形錾。钢模錾为开钢模时使用的錾子,根据需要又分为若干种;雕花錾为雕刻花纹时使用的錾子,又有若干种;整形錾为敲打造型时使用的錾子,根据造型的需要又分为数十种。沈培坤艺师在制作动物造型时,所使用的整形錾子有四百多把,同时还用一个专有工具叫“羊角”,专门用“挑、弹、震、打”等造型技法。

2、雕錾工具制作特殊。錾子一般采用锋钢、白钢、合金钢和高碳钢制作。在錾子制作成型后还要进行“淬火”,对“淬火”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有的要求硬度高,有的要求一般,因此“淬火”的方法各有不同,运用的溶液也不相同。雕錾时使用的小锤也很有讲究,根据需要分为:大锤、中锤、小锤、光锤、巴锤、斩锤等等。小锤的材料也用高碳制成,并要进行淬火处理。

3、主要工具。

1)熔炼工具:天平、汽油喷灯、坩埚、长柄钳子、油槽等。

2)配料工具:轧片机、拉丝机、锻压锤、油压机等。

3)雕錾工具:各种形状扥钢錾、各种锤刀、砂纸、砂袋、夹具、铁锤、钢模、钢印。

4)焊接工具:焊枪、皮老虎、汽油灯、镊子、药剂(硼砂)等。

5)塑型工具和辅料:各种雕塑工具、橡皮泥、石膏、锡、铜皮。

6)砑光工具和辅料:玛瑙砑子、合金钢砑子、清洗液(皂角水)。

7)烧兰工具:砂磨工具,点兰工具等。

(二)相关材料及玉石高贵精美

1、金、银、铜原材料

纯金、纯银、K金、金焊、银焊、白金、铜材等。

2、宝石

1)钻石(2)红宝石和蓝宝石(刚玉)(3)绿宝石、海蓝宝石和祖母绿(绿桂石)(4)欧泊(5)金绿猫眼石(6)碧玺(7)紫牙鸟(石榴石)(8)锆石(9)橄榄石(10)人造宝石(人造刚玉、锆钻)

3、玉石

1)翡翠(2)青金(3)松石(4)玛瑙(5)澳洲玉(6)孔雀石(7)木变石

4、石英石类玉石

1)密县玉(2)东陵石(3)贵翠(4)台湾翠(5)砂金石

5、琥珀

1)血泊(2)虫珀(3)金珀(4)香珀(5)灵珀(6)石珀(7)明珀(8)花珀

6、珍珠

7、珊瑚

8、象牙

(三)红木底座和锦缎包装盒高档古雅

红木底座对金银摆件艺术造型起烘托、陪衬作用,锦缎包装盒一是起保护作用,二是体现摆件的高贵,两者都要根据作品的形状量身定制。

 

三、作 品 题 材 种 类

1、饰品类:有东汉金印“广陵玉玺”、唐代金栉“伎乐飞天”、清代金冠“嵌珠宝龙”等。

2、仿古文物类:有仿汉大金银摆件《浑天仪》、《地动仪》、仿古金银镶宝器具《九龙酒具》,还有仿古代创造发明的《司南仪》和《香炉鼎盒》等等。

3、人物类:有南唐的金佛像,有根据鉴真大师的原像用纯金仿制而成的《鉴真和尚》,还有《嫦娥奔月》、《福禄寿三星》等。

4、动物类:有金银镶宝烧蓝大摆件《皇城大皇马》、《汉马》、《八骏马》、《卧鹿》、《金龟》、《螃蟹》等等。

5、舟船类:有《汴河客舟》、《郑和宝船》等。

6、杂件类:有《烟斗》、《鹿拉风车》、《龙凤呈祥》、《宝剑》等。

 

四、代 表 作 品

1、唐代金栉《伎乐飞天》

19838月,在扬州市三元路建设工地出土一批唐代金首饰,其中以镂空的金栉尤为罕见。金栉系用薄金片錾刻而成,栉背满缀花纹,下部成梳齿状,主体纹饰为奏乐飞天和蔓草纹,边饰为莲瓣纹、联珠纹、鱼鳞纹、蝴蝶缠枝纹,雍容华贵,细密繁复。线条细如蚁足,需借助放大镜方能明辨,具有盛唐金银纹样的典型特征,是古代金银饰品的经典之作。

2、《九龙杯具》

银胎镀金镶宝酒具,1971年由首饰车间主任赵兴华构思设计,由老艺人华幼山和杜方等人绘图制作。这套珍品是由十个九龙杯一把九龙壶和一个龙盘组成。九龙杯,高55厘米,杯口直径5.7厘米,以两条立体金龙为双耳,六条镂空半立体金龙镶于杯身两面,一条“活龙”在杯底娓娓游动;九龙壶,壶身两面为二龙戏珠,珠为红玛瑙圆球,壶嘴盘绕一条龙,壶把上爬立一条龙,壶盖上二龙戏珠,顶位绿玉球,盖内还潜藏一条龙;九龙盘,外围环绕八条金龙,每条龙之间嵌有宝石,盘中一条大蟠龙。整套酒具金碧辉煌,传承了古代扬州铜镜的制作方法,是传统工艺的典范。这套酒具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阪和香港展出,被人们誉为“宝杯”。

3、《地动仪》

由首饰车间主任赵兴华构思设计,由杜方精心绘图,首饰车间组织老艺人沈培坤、费灿生、华幼山和青年艺师晏同林、徐金荣等数十位艺师们通力合作,共同精心制作而成。《地动仪》是仿制汉代大科学家张衡的地动仪造型用金银制作,镶嵌了各种红绿宝石,上列八条立体金龙,每条金龙头下坐着一个张口向上的蟾蜍,只要轻轻按动一下蟾蜍座下的红宝石,龙嘴里银珠就会自动落入蟾蜍口中,同时响起悦耳的古典音乐。如此重复循环既不用电,也不用钟表发条,只是运用基本的机械原理。这是一件精密的仿古器物,也是一件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4、《浑天仪》

金银大摆件《浑天仪》是继《地动仪》之后又一代表性巨作。是由首饰车间主任赵兴华查阅大量古书资料,精心构思设计,提出制作方案和草图,又带领杜方等师傅北上京城参观天文馆,南上紫金山观看“简仪”等古代文物,又聘请天文台专家到厂内讲授张衡“浑天仪”构造和知识,由杜方绘制出生产图纸。首饰车间主任组织调集了上海艺师、江都艺师和20多位青工组成创作班子,全力攻关,前后历时六个多月,终于精心制作成功这件精美的大摆件。

仿汉金银大摆件《浑天仪》是《地动仪》的姊妹作品。整件作品通高90厘米,底座以四条金龙和鳌鱼烘托,上部为一球体,形似太空中运转的天球,由两层云球组成。外围自东向西转动,代表“天体”,上面镶嵌各种红蓝宝石,按“三恒、二十八宿、中外宿、中央宫”分布,表示汉代张衡观测到各种星宿;内层云球不转动,上面镶嵌各种宝石表示天空中的各无名星宿。天球四周有4条金龙围绕,天球下面有一云筒,置于底部鼋背上,4条烧蓝青龙作柱相撑,分别表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位,与天球上的金龙上下呼应;当机体开动时,上部天球由东向西运转一圈,表示一昼夜,下面发出古雅的八弦音。在制作过程中,邀请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专家进行指导,并经过精确推算,标绘出了当时张衡所观测到的各种星宿的位置,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性。

5、其他优秀作品

青年艺师方学斌和常广华设计制作的金银摆件《鹿拉风车》、《汴河客舟》、《郑和宝船》和《仿秦陵铜马车》等均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二等奖。2003年金银摆件《皇城大唐马》送往巴黎,参加了中法文化年“锦绣中华美术品展”。

 

五、传 承 谱 系

江都金银摆件工艺主要是师徒传承。古代艺师传记正史不予记载,野史难寻,加之80岁以上的老艺人大都已过世,前辈传承谱系无法撰写,现有谱系不够丰厚,不过也有百年的历史。下面就将各个谱系的代表人物作个介绍:

(一)华幼山谱系

华幼山,男,(1912年——19875月)。生前居住江都仙女镇禹王宫社区繁华巷1号。华幼山原名华业俊,字幼山,祖籍昭关乡人,年轻时在邵伯镇“宝成银楼”学徒,师从谭锦章。由于华幼山刻苦好学,深得师傅喜爱,谭锦章将三女儿许配给华幼山为妻。1938年华幼山携妻来到江都仙女庙,在龙川街开了“天宝银楼”。1956年华幼山收了大徒弟顾仁贵。1972年江都镇政府组建江都金属工艺厂,华幼山被招聘进厂。华幼山的技艺特色是工艺精细、构思巧妙,特别善做技巧精妙的首饰。他制作的《九连环》工艺精巧,九个金环,一环套一环,可以互变互套,变化无穷。他还与顾宽瑞等共同设计制作了首饰样品《牛头戒指》和《香草戒指》。

1974年,华幼山根据首饰车间领导布置设计制作了《九龙杯》,杯底的“活龙”是由华幼山巧妙构思,利用指南针原理做“活”了。华幼山还参加制作《九龙壶》、《九龙盘》和《浑天仪》、《地动仪》等大型摆件,他为江都金银摆件工艺的传承、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顾宽瑞谱系

顾宽瑞,男,(1910年——1984年)。1937年顾宽瑞在仙女庙的三板桥开了“瑞昌银楼”,主要制作各种金银首饰,有戒指、项链、手镯、锁片和各种金银器。解放后国家统管金银,顾宽瑞转行,又到唐坊巷附近开了一家白铁家,专门制作白铁用品。1972年组建江都金属工艺厂,顾宽瑞和其他白铁匠一起并入该厂。1973年顾宽瑞与华幼山设计制作了《牛头戒指》和《香草戒指》。顾宽瑞的特色是工艺严谨、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为江都金银摆件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杜方谱系

杜方,男,(1901年——1981年),广东南海人。杜方青年时期投身国民革命,在广州考入黄埔军校艺术系,他懂音乐,会美术,多才多艺,曾在国民党军队中任文职官员。解放后,杜方被安排到南京扬剧团担任舞台美术工作,后调到扬州市扬剧团。文化大革命前夕,又调到江都县扬剧团。杜方退休后正遇组建江都金属工艺厂,于1974年被聘请担任金银摆件和首饰产品的设计工作。

杜方知识面广、悟性高,根据首饰车间领导布置先后设计制作了金银大摆件《浑天仪》、《地动仪》、《司南仪》以及《九龙壶》、《金龙烟斗》等优秀作品。杜方对“龙”文化理解很深,他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古代的“龙”代表天子,各个朝代“龙”的造型各不相同;杜方的许多作品都离不开龙,他是“龙”的崇拜者,歌颂者和美化者。杜方文史功底深厚,构思巧妙、绘图严谨,是江都金银摆件工艺的设计大师。

(四)文长兴谱系

文长兴,男,(1907年——1983年),生前住江都大桥镇繁荣街80号。文长兴15岁时经人介绍到东台县城首饰店学徒,1935年回到大桥镇,自开“宝昌银楼”,主营首饰加工,带有2个艺徒,大艺徒朱永昌,现仍在大桥镇从事首饰加工。

(五)沈培坤谱系

沈培坤,男,(1911年——1982年)去世。沈培坤祖籍绍兴,原名沈安庆,14岁就到上海“裘天宝”银楼学徒。先后制作了许多大小各异的菩萨摆件,是上海滩有名的“菩萨”师傅,在圈内人称“安庆矮子”(因沈师傅个子矮)。解放后,国家统管金银,沈培坤就被安排到上海市医疗器械厂担任保管员。1975年被聘到江都金属工艺厂,负责金银摆件的设计出样,先后设计了金银镶宝摆件《嫦娥奔月》,各种金银烧蓝镶宝摆件《战马》,其中《小战马》成为北京首饰公司畅销不衰的工艺品。沈师傅还设计了《唐马》、《汉马》、《金钱豹》、《卧鹿》等各种动物摆件和《鉴真和尚》、《福禄寿三星》等人物摆件。他设计的人物造型比例正确,美貌漂亮;动物造型,特别是马的体态特征明显,唐代的马体肥雄壮,汉代的马肚圆腿细。沈培坤对艺术精益求精,为了设计金摆件《螃蟹》,特意买回一只大螃蟹,蒸熟去肉,制成标本,每天观看、揣摩,一个星期后终于做成了生动逼真的金螃蟹。他的弹錾技艺精湛,堪称金摆件的一代名师。

(六)费灿生谱系

费灿生,男,(1910年——1991年)。费灿生祖籍宁波人,自幼到上海银落学艺,专修雕錾技艺。解放后,费灿生被安排进入上海金属工艺厂专门负责首饰制品的雕錾和开花模、刻钢印,一流的技术无人能超越。1975年费灿生被聘到江都金属工艺厂,他先后为大摆件《浑天仪》、《地动仪》、《九龙酒具》、《嫦娥奔月》、《福禄寿三星》、《雄狮》、《金龙烟斗》、《鹿拉风车》、《故宫御壶》等作品进行雕花錾模。费灿生的雕刻技法阴阳分明,形象生动,复杂多变,高深莫测与古代出土文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六、主 要 特 征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自汉代起源,世代相传,延续不断,繁荣昌盛,经久不衰,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丰富的遗存,精美的技艺,充分彰显了江都、扬州地区自古以来 经贸繁荣。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传统金银饰品工艺有着显著不同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五大重要特征:

1、江都金银细工具有独特的本地域的人文特征。

江都金银细工全面传承了古代金银饰品的各种传统技艺,又受地方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影响,经历代工匠艺师的传承发展,已成为富有江南水乡和江淮地域特色的精美绝伦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已形成了“清秀典雅、精湛细腻、雅俗兼备、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江都金银细工适应各阶层人士的需要,适应各种文化品位人群的喜好,由历代工匠艺师们,生产制作了多种多样的金银饰品,有官僚贵族进贡皇室的金银器皿,有盐商巨贾生活使用的金银用具,有儿童满周岁时的生日礼品,有妇女衣服的装饰配件,还有男士帽子上的帽花等等,这些金银制品充分显现了江都、扬州的地域风格和人文特征。

2、江都金银细工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各个历史朝代的金银饰品工艺都与当时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紧密相连,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进步的真实情况。江都各个时期的传统金银饰品都带着各个时代的烙印,具有各个时代的特征。汉代的粗犷,唐代的丰满,明清的精细秀美,发展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达到了工精艺绝、炉火纯青的最高峰,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已经具备了“做工精美,雕 精细,造型生动,典雅高贵”的高层次的艺术特征。其代表性作品《浑天仪》、《地动仪》、《九龙杯》、《汴河客舟》、《嫦娥奔月》等大中型金银摆件,至今仍然闪烁着金色的光辉。

3、江都金银细工是江都扬州古代文明的载体。

江都的传统金银饰品工艺最早起源于汉代,每个朝代都有所发展,各个年代的金银饰品工艺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各个不同年代的金银饰品向我们展示了各个年代的文明信息,它是古代文明信息的载体,通过各个朝代的金银饰品,可以了解到各个朝代江都、扬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人文信息。

4、江都金银细工具有各个民族的特征。

传统金银饰品工艺与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地域环境、人文观念紧密相联,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种人群生活习俗和信仰追求各不相同,所以对金银饰品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汉族与回族的金银饰品有着显著不同的特征,佛教礼器与富商巨贾的用品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江都金银细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5、江都金银细工还具有高起点、高难度、高智慧的工艺特征。

江都金银饰品工艺在全面继承古代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和提高,特别擅长雕  、刻花、烧兰、 光等独特技艺,出了大量生产制作各种通用首饰用品以外,还特别擅长制作各种精美的精巧的金银摆件。正如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吴山评价说:“江都金属细工技艺精绝,发扬光大,前途远大。”

 

七、重 要 价 值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具有五大类重要价值。

1、社会价值

历年来,扬州江都地区陆续出土了一大批金银饰品。例如:东汉的“广陵王玺”金印,唐代的“伎乐飞天金 ”、“嵌宝石耳坠”、“鎏金银钗”、“水晶银钗”、南唐的“金佛像”,清代的“金冠”、“嵌珠宝龙凤金钗”等。还有收藏在民间的金银饰品和金银器皿,如:笔洗、帽饰、挂锁、抓周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金银饰品和金银器反映了当时江都扬州的社会风俗、经济状况、手工技艺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准。《国宝大观》记述“自西汉武帝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后,两汉王朝与西方已有了比较密切的往来。江苏《邗江(时为江都)东汉广陵王刘荆墓出土的罗马玻璃器皿就是很好的证明。同墓出土的金饰件出现的炸珠、掐丝、累丝等新工艺,似收到了西方金银制作工艺的浓厚影响,特别是王冠形饰和金丝编织的工具,更具有西方金器的特点。但总的来说,这些金饰基本上仍具有中国传统风格,如有龙的形象和“宜子”字样等,故仍应出自中国工匠之手。”(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版,338页)可见金银饰品和其他文物一样,是我们认知历代社会、研究社会百态的重要物证,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

2、学术价值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工序复杂,做工精细。各种题材的作品丰富多彩,运用各种传统工艺各有侧重,值得研究和探索。例如制作仿汉金银大摆件《浑天仪》的过程中,研制人员三上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聘请天文学家讲解天文知识,讲解汉代张衡是如何发明创造《浑天仪》的,并运用电脑推算出张衡在二千年前所发现的各种星宿的位置,绘制出当时的星宿位置图、数十位技师经过上白天方能完成。而每一道工序都是古传统工艺的再现。这件精美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古代科学文明的歌颂和弘扬,同时作品本身焕发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魅力,深深吸引着观赏着。

3、审美价值

江都传统金银饰品,每一件作品都经过精心设计,蕴涵着高超的技艺。唐代的“伎乐飞天金 ”,系用薄金片錾刻而成,各种线条细如蚁足,需借助放大镜方能明辨;《九龙酒具》光彩照人、金碧辉煌;《地动仪》只要触摸宝石,银珠自动落入蟾蜍口中,同时奏响古典音乐。这些精美绝伦的作品,无论是内在的文化艺术内涵,还是外表的精细做工,都使人赏心悦目。唐代大诗人杜牧来扬州后夸赞道:“九里十三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具有较高的审美价格。

4、收藏价值

江都传统金银饰品都是以金银玉石为主要原材料,本身就保值增值,加之这些作品工艺复杂,造型精美,所以既是装饰品,又是收藏品。历朝历代,达官贵族均视拥有金银饰品的多寡为衡量身价地位高低的标准,金银饰品还成了皇亲贵族必备的随葬品。在社会各阶层,人们还将金银饰品作为传家宝物世代相传。因此,江都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5、实用价值

江都传统金银饰品包括各种金银器皿、金银首饰品、金银帽饰、金银纽扣和金银摆件等等,这些金银制品均是高档生活日用品。在古代只有皇亲贵族才能享用金银饰品,而在现代已经进入各个社会阶层。恋人结婚互相赠送金戒指、金项链,表示喜结连理、百年好合,这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世界性礼仪,具有普遍的使用价值。金银帽饰和金银纽扣,则和人们的衣着打扮紧密结合。金银大摆件更是高雅的礼品。纯金摆件《八骏马》曾由北京奥组委作为礼品赠送给国际奥委会,体现了国家级的礼仪。所以,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具有很广泛的使用价值。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生活之中,长盛不衰,兴旺发达。精美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正是扬州江都地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珍贵遗存,也是繁荣璀璨的古代文明的有力见证。

 

 

撰稿: 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扬州市江都区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席      赵兴华

 

0一六年三月      

 

 

附代表性作品图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