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绘画艺术对传统刺绣技艺的影响

[日期:2016-06-1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精神文明不断进步,刺绣已经不再拘谨于传统的构图和制作技巧上,而是加入了很多绘画的构成及色彩元素。绘画的写实,抽象,肌理等多种表现手法也被嫁接到刺绣艺术中,使画面在形式感,造型,创作手法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传统刺绣和当代艺术绘画的有机结合,突破了传统技法和形式的枷锁,进一步推动了刺绣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刺绣技艺 绘画艺术 借鉴吸收 发展

 

  纵观中国美术史,便可知工艺美术之刺绣与绘画,与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不可分离的。早在周代,就设有“绘绣同职”的官员。先秦古籍《考工记》上也有这样的记载,“凡画绣之事,后素功”。在中国的刺绣史上,不乏画绣结合的事例。尤其是到了明代后期,上海露香园顾绣,充分体现了绘画与刺绣相结合的独特艺术效果。此外,刺绣就是在绘画基础上进行制作的,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曾经谈及:“善绣者必善画繢”,反其道而行之的话,就不可以登至刺绣的高峰。依据《正则绣》一书记述,杨老师兼备绘、绣两方面的素养,不但擅长传统的刺绣针法,而且对西洋画的笔触、色彩也非常熟悉。杨老师熔画理和绣理于一炉,思之有变,超越传统绣之规矩,反反复复试绣,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创造了一个新的绣种——乱针绣。它的问世给传统刺绣艺术和艺术思想带来了重大的突破。这即是典型的例子。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刺绣者必须懂得绘画。而要懂画的基础是需要先读画。要读画是前提条件,只有读懂了画,才会让绣品内容和特色得到更好的表现。因而刺绣不再是孤立的。只有懂得画理的刺绣者,方能绣出画之魂,画之神。如若结合着绘画原理进行刺绣,就会使原本单纯的针法不再单纯;如若结合着绘画原理进行刺绣,就能表现出质感和动态;如若结合着绘画原理进行刺绣,处理好色彩冷暖、明暗、粗细、前后等关系又能使物体表现出若明若暗的光影效果,从而使塑造的形象更具艺术性和欣赏性。由于丝线受光后的丝光迴动,就使作品形象更加生动、活泼、自然。

  一.绘画艺术与刺绣的关系

  刺绣是以画稿为基准的,即拿到一幅新的画稿时,首先是观察和审视,分析绣稿的内容和特点,并且考虑运用与之相适应的针法色彩,确定并且着手绣制的地方,让针法适应画面,由此完美地表现绣品的效果,达到绣品效果的要求。刺绣针法好比绘画中的笔法,因为它能和用笔绘画一样,可以用不同的针法来表现和展示画面。

  而绘画艺术却和刺绣艺术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在表现意图、创作方式(过程)和最后的展示形式上:现代的绘画艺术创作者,在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作品中以后,便可能获得内心的满足、喜悦和精神的慰藉,但对于作品是否可以为他人所了解、接受的问题却不在他的主要意图之内。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只是简简单的,非常感性的,其语言意涵是不具体的,不清晰的,是有一定距离的,而这也是纯绘画的特殊之处和迷人之处。与之不同,刺绣工作者的表现意图大都是以一定的绘画图案为基准,着重在于把绘画内容确切,准确地表达,与大多数观众进行沟通并使其理解是他们的创作内涵。另一方面,在制作过程中,绘画艺术创作者不必遵循一些制作上的规范,他们可以主观地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发挥,即使有理性的思考介入,也是作为情感表达的导引,例如构图和肌理。而刺绣艺术的制作从一开始就要遵循制作上的规范,选择并且决定适当表现手法,刺绣制作类似于绘画作品的生产,因此画面的情绪化特征不复存在了,作者的情感也就自然不需要强烈地灌注于作品之中。

  另外,还有一个区别特征不能忽略,绘画创作是由画家(人)来操作画笔完成作品,画家的主观情感不可避免地被禁锢在作品每一个制作阶段当中。与此相反的是,刺绣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是由制作者已有的图像来完成作品,所以一定的规范性是制作的显著特点。在创作过程中,显而易见的是作者的理性活动占主导地位。作者的目的是以自己的理性布局来引导或操控观众的感性。

  二、当代绘画艺术推动了刺绣艺术的发展

  历来的刺绣作品,几乎都用照片绘画这种二手视觉经验作为艺术表达的主手段。其中,刺绣仅仅是一部分作者的创作手段。当今,中国照相写实主义出现了冷军、石冲等重要画家。当代绘画领域的很多作品都是刺绣工作者正在借用的。有的作者就是因为受到图像绘画艺术的影响,才使作品烙印上油画艺术的印记。杨守玉老师的代表作之一《难民》就是很好的例证。

  当代绘画艺术对刺绣艺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是体现在技术和物质方面,刺绣作者普遍地利用绘画搜取素材到利用图像软件进行创作构思,以及把图像制品作为综合材料的一部分打印在底料上,这是在技术、物质上对刺绣的影响。绘画技术是最直接、彻底地被刺绣借用了。

  第二是在观念和形式方面,素描是绘画造型的基础,它利用不同的轮廓组合使构图更为生动活泼,或是利用黑白灰的构成创造出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形式语言。实际上,继杨守玉老师之后,刺绣在表达形式上有了更大的拓展,各式各样的视觉材料形式极其表达都可以为创作刺绣作品所借鉴。再比如,任嘒閒老师的代表作之一《列宁肖像》,在线条的聚散、分合、粗细、点线面的配置和韵律运动方面与素描,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平、细、均、齐等略显单调的表现形式。现在刺绣的形式表现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再现,它更侧重于准确表现绘画的图案。二是形式表达趋向于风格化,是对绘画形式的审美表现的研究。再来说说艺术家的技术处理方式,一般有三方面的选择:一是语言叙述方式的个性化,如罗中立的作品以及韦尔申作品。这类作品中画家把画面的模特形象私人化了。二是将物象(绘画对象)选择非常化,作品选择非常难见的绘画对象,例如庞茂琨的《触摸》系列作品,选择一般画家寻常不选择的对象或场景,从而使作品内容更加新奇。三是画家固定化和线索化的关注点,画家的关注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瞄准并且锁定了某一对象或者某一事件,如中国画家忻东旺作品、宫立龙作品。当然,大部分艺术家在作品中并不是单一的利用其中的一种方式或技术,而是多种方式、技术和观念并存状态。

  经过以上仔细分析,我们发现绘画这门艺术无论是在创作方式还是创作观念上都对刺绣产生了一定的深刻影响。借鉴利用绘画艺术进行刺绣创作在刺绣者中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而通过这些形式、方法所反映出来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就是改变人们正常的或是习惯了的审视方式和表现方法,刺激人们可能麻木了的视觉神经,调配我们的观赏欲望——这便形成刺绣艺术创作的基本特征。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吴门画派”的影响,苏州刺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雅洁、线条明快、针法活泼自如、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不管是何种图画:工笔、写意、泼墨、线描等,刺绣能在画稿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高明的刺绣者都会根据画稿的要求刺绣制作出新的艺术作品,而且其艺术效果比绘画更佳,源于画而胜于画!

  参考文献:

  [1]王伯敏著《中国绘画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年7月22日出版

  [2]李苗利《中西方绘画的审美认知差异研究》,西南大学校刊,2010(04)

  作者简介:

  钱建琴,女,高级工艺美术师。自幼喜欢刺绣,后经王祖识刺绣大师的艺术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从事刺绣工作近30年,精于平绣与乱针绣结合的技法,将现代美学理念与苏绣艺术融为一体,使作品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其创作的人物肖像、动物、油画等作品用色丰富,形态逼真,针法精细。作品曾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博览会上获得大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