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日期:2016-06-1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苏绣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千年的沉淀后,苏绣不仅具有了精湛的技艺,更拥有了丰富的内涵。苏绣具有“精”、“细”、“雅”、“洁”的艺术特征,这也是吴文化的鲜明特征。因此,苏绣是吴地人审美观念的产物,是吴地传统文化的结晶,这就赋予了苏绣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苏绣 内涵 价值 现代生活 收藏

 

  一、苏绣的历史和内涵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二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东汉刘向的《说苑》中已见记载。到了宋朝,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准,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跳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馋唼,佳者较画更胜”。

  明朝,江南成了丝织业手工业的中心,而绘画艺术更现唐寅(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使得刺绣的发展如虎添翼。不少刺绣艺人即结合名家绘画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令绣品栩栩如生,艺术韵味被展现地淋漓尽致,“以针作画”、“巧夺天工”。在这个时期,苏绣艺术的针法、色彩图案和布局等,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似画非画的艺术境界已经展露无疑。明代正德年间,户部尚书、文渊大学士王鏊编纂的《姑苏志》曾记载过:“精、细、雅、洁,称苏州绣。”这鲜明地概括了明代苏绣的艺术特征。

  清朝,则是苏绣发展的全盛时期。特别是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用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这个时期,大量的苏绣名家辈出,并且形成了竞秀的局面,也繁衍出不少独特的流派。与此同时,民间的刺绣也更为丰富绚烂,在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物件上也被广泛地运用。由于苏绣在生活用品上成为主要的点缀,因此苏绣也因物而异地创造性演绎出多样的手法、绚烂的配色、精细的技艺,且图案花纹繁复。绝大多数图案以喜庆、长寿、吉祥为主,深得民间百姓的喜欢。清末明初,随着西风东进,苏绣出现了新的创新。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涛(沈云芝)名噪苏州绣坛。她将西方素描、油画、摄影艺术的明暗关系和色彩处理的方法运用于刺绣之中。在绣制人物和花鸟时,对照光影,妙用线色针法,使所绣物象具有立体感,达到仿真的艺术效果。从而首创了“仿真绣”,开创了苏绣艺术的新纪元。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江苏丹阳的杨守玉大师,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使得苏绣工艺品的观赏性进一步得到了升华。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苏绣艺术更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一些著名的苏绣艺术家,如杨守玉、朱凤、周巽先、任嘒閒等人,来到苏州,用她们的智慧和精湛的绣艺,精心培育了一大批承前启后的新一代苏绣艺术大师,如李娥英、顾文霞、蒋雪英、殷濂君等等,她们共同将苏绣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高峰,使苏绣艺术成为“东方艺术明珠”。

  近年来,苏绣工艺继续发展,优秀作品也层出不穷。苏绣艺人们在整理、发掘和创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令古老的苏绣艺术仍然发挥着迷人的魅力。

  综上所述,悠悠的历史长河,给苏绣注入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苏绣的艺术价值

  苏绣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适应现代人文化生活和艺术欣赏的需要

  从历史上看,苏绣最初是江南农妇支撑家庭的手工业,后来又发展成为大户人家小姐消遣的闺阁绣,再到为统治阶级生产冕服和官服的宫廷绣,供养和满足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对绣品的需求。而如今,苏绣开始一方面着眼于国内市场,根据人们服饰的变化而生产不同的产品,如绣花袄、绣花裙等;另一方面,苏绣积极开拓国外的市场,生产刺绣被面、和服腰带、绣衣等产品,其中和服腰带几乎全部出口日本。苏绣以日用品的商品绣的形式,进入了现代生活,为社会提供了很多生活必需品,满足了社会需求,也推动了自身的发展。苏绣伴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而存在和发展,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并且相互促进。这便是苏绣内涵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之一。

  在现代社会,苏绣一方面提供了以服饰为代表的具有生活实际功用的消费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引起精神生活的变化,相应地就需要有类似苏绣的艺术品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这个时代,人们厌倦了机械化和标准化,反而追求纯朴简练、宁静致远、回归自然、个性化与原创精神,这种审美观念和心理需求正好与苏绣内涵所表征的文化相契合。因此,苏绣成为了慰藉人们精神的文化产品一,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艺术欣赏需要。

  (二)具有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随着苏绣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收藏界也开始重视起苏绣艺术品的收藏。苏绣是吴文化的载体之一。其文化内涵和艺术含量极为丰富。苏绣的收藏价值和投资潜力得到了不少收藏家的认同。如苏绣《郑板桥兰竹》,苏绣艺术家以针代笔,将清代画家郑板桥笔下的兰竹表现得淋漓尽致。绣品不仅以神奇的苏绣针法表现了板桥泼墨画的神韵,更重要的是深刻表现了“板桥画竹如写字,板桥写字如画画”自然潇洒的形态,板桥泼墨兰花和竹子的生动艺术形象被绣得栩栩如生。绣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为众多的鉴赏家和收藏家所青睐。近年来,在市场上,小幅的简单绣品已从10年前不足百元升至数千元,稍好些的作品更是要万元,甚至有出现十万元以上成交的价格,使得苏绣列入了高档收藏品的行列。另外,一些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往往刺绣尚未完成,却已被高价定购。这充分显示出了苏绣艺术品在艺术品市场是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

  具体地说,苏绣是否具有收藏价值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第一,是做工的精细程度高低;第二,是整体图案构思的优劣;第三,是色彩处理和艺术效果的完美程度;第四,是作品的艺术形象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鉴别一件艺术价值高的苏绣艺术品,通常可以从图案秀美、做工精细、色彩典雅、艺术感染力强,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及深远意境上等方面来鉴别。简单地说,可以用8个字来鉴赏一幅苏绣作品,“平、齐、细、密、匀、顺、和、光”。

  另外,从中国嘉德拍卖行近年来的拍卖成交行情来看,由于苏绣的收藏者不断增多,价格也是呈现连年攀升之势。其中,清朝至民国时期的苏绣,上扬幅度较大。这一系列现象,更加充分地说明了苏绣艺术珍品的升值潜力和收藏价值。

  细长小巷,幽静园林,鱼米之乡,诗意江南。二千五百年源远流长的苏州文明孕育了苏绣这颗璀璨的明珠;熏陶了十指春风的绣娘。苏绣的内涵,绝不是三言二语能够说的清的;而其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更是无法用语言、用金钱来衡量的。

  参考文献:

  [1]虞静东 杨志龙《东台发绣艺术》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5年4月出版

  [2]李明 沈建东著《符号江苏 苏绣》 译林出版社 2013年1月出版

  作者简介:

  钱建琴,女,高级工艺美术师。自幼喜欢刺绣,后经王祖识刺绣大师的艺术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从事刺绣工作近30年,精于平绣与乱针绣结合的技法,将现代美学理念与苏绣艺术融为一体,使作品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其创作的人物肖像、动物、油画等作品用色丰富,形态逼真,针法精细。作品曾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博览会上获得大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