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乱针绣的发展模式

[日期:2016-06-2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作为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具有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风格独特等特点。本文通过对目前乱针绣技艺传承现状的描述,探索乱针绣发展的模式,归纳出一条集传承与创新、实用与需求、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以促进乱针绣行业的发展,提升乱针绣技艺的层次。

      

     关键词:乱针绣 传承 发展 人才培养


     近几年,人们意识到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困扰,开始注重环保,注重审美,对于生活和日用,科技和工业化的程度越高,手工的东西便越显珍贵。对手工艺术的崇尚、对自然的回归、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使得乱针绣工艺成为“怀旧”与“创新”的很好载体。然而,乱针绣技艺发展至今,就其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一直没有明显突破,面临宝贵技艺失传的危险境地,究其原因,一是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手工艺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手工艺亟需适应新时代的步伐;二是国人的保守思想,也是导致技艺面临失传的重要原因,这种意识如不改变,不仅仅影响的是乱针绣,我国很多民族技艺都得不到发展。因此,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方式以保护和传承这项工艺迫在眉睫。

      一、 与高校合作,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

     乱针绣行业与高校进行合作,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定向招生、培养,采取合作办学或者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模式,由高校教师和知名乱针绣大师分别承担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具有针对性、方向性、真实性和科学性,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量身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确保教学质量,定期听取专家对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方案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行业的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优化培养方案。同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有关人才培养的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交替式人才培养,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学生和企业先签订学习培训协议,明确各自的任务与职责,培训合格后取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加强乱针绣大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力度

     乱针绣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要将其传承下去,必须符合新一代人的审美需求。作为传承人的大师若缺乏新的理念,他的刺绣作品就没有变化,也不能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后来者。现今,刺绣行业的佼佼者都会自己找途径去高等学府学习,十几年的刺绣生涯使得绣娘掌握了纯熟的刺绣技艺,如果她们到大学学习文化知识、美术理论及绘画技巧,既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为刺绣技艺注入了新的能量和创作理念。可以学习现代技术,积极运用电脑科技新成果,在作品创作中对乱针绣画稿进行图案设计,可以缩短工艺流程时间,提高创作效率。同时,高等院校也是宣传、传播、创新乱针绣工艺的最好基地,因为,他们是将来传播文化的领军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三、政府应加大对乱针绣行业支持力度。

     乱针绣技艺的传承涉及的因素有很多,而政府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政府要对乱针绣技艺的研究和作品生产大力支持,不断组织活动,给予多种名誉上的奖励,比如可以通过申请创新专利,设立理论研究奖、组织奖进行引导,提高从业者的积极性。同时要培养国家级的大师,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进而促进它在文化产业中的发展。政府还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为乱针绣工艺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法规、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平台。第二是提高国民素质,通过宣传逐步提高人们对乱针绣工艺的认识,明白它不仅与传统联系在一起,也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是当下活生生的文化现实,保护与产业化发展乱针绣的重要意义在于传承和创新传统,让人们生活更丰富、更快乐、更舒适,是一件利于社会发展,利于子孙后代的好事。第三政府应对技艺传承人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如:可考虑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让老艺人安心带徒,鼓励组织工作室,减免税收等。

     其次,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学派倡导的要求全面保护古建筑,这种意识同样也适用于手工艺文化的保护,这种对文化遗产的重视非常值得学习。纵观各国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措施,我们不得不思考,传统手工艺和现代生活的关系。我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一消亡。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条例为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这将能极大地推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工作。

     四、积极实施乱针绣艺术文化再生工程

     一是加强整体性传承。在乱针绣传统底蕴深厚的地方,启动保护和发展乱针绣工艺这项工作,持之以恒,加大力度,组织人力、财力、抢救第一手资料,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充分详实的记录乱针绣工艺的制作方法和流程,从而归档、研究、保存,以便今后能更广泛的传播。同时还要从文化生态学的高度,人为地保护最优秀的大师级人物,为他们创造条件,举办巡回讲学、撰写著作、制作电视节目等来传播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激发人们对乱针绣工艺的兴趣。

      二是探索乱针绣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可以满足和适应新时代的生活需要,可以将其活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室内软装饰中的沙发靠背、沙发垫、台灯罩等等,在保护乱针绣工艺特点的基础上,使其更生活化的进入市场流通。同时应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树立品牌意识,增加出口创汇。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大量的设计、制作人才,逐步形成商品产业链,满足社会需求。

     三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传统手工艺品的不断创新,是值得提倡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因为传统工艺品无论怎么样变化都已成为一种定式,有的已作为一种模式而呈封闭状态。比如,传统乱针绣都以国画和油画为底稿,绣面追求的是油画的立体感。如果我们利用电脑处理技术,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重新组合,将会有出人意料的构图形式,这是手绘效果图无法达到的境界,也是发挥个人独创性的一种手段。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新材料的特点,和新技术、新工艺巧妙搭配,融入现代社会的生活中,让市场活跃起来,从而真正意义上使乱针绣作品走向多样化。

     以上建议和对策,一方面可为政府制定乱针绣技艺扶持政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乱针绣明确传承模式,促进自身的发展,提升发展水平,以真正将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吕去疾.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与丹阳正则绣[J].江苏教育,1983(10) 48.

[2]叶圣燕,贾礼民.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绣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 7:1-73

[3]周明敏.试论常州乱针绣艺术[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7):267.


作者简介:

     杨树秀,1969年出生,扬州市工艺美术师,自幼对刺绣培养了特殊的感情,不断地创新刺绣工艺,创造性地运用变换针法,更生动地烘托出作品丰富的色彩和浓郁的情调,作品形象逼真、细腻,多次获得各奖项,在刺绣人物、佛像、花卉、动物、风景等方面技艺全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