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乱针绣的与众不同主要是打破了几千年来传统刺绣的平面构造,通过分析,对乱针绣的艺术表现特点进行总结,其乱而有序的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对在艺术特征上其看似乱而实则不乱的创作理念、辩证审美等进行了梳理,表明走线活泼、针法灵活是打通传统刺绣在写实方面的壁垒,而使乱针绣画面显现惟妙惟肖的艺术张力。
关键词:乱针绣 艺术表现 独特
一、 创作理念上是对绘画语言的再现和表现
乱针绣,是一个把画理结合在一起的全新的绣种,以针线为工具,把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直线交叉重叠堆积来表现物体前后的空间虚实关系和色彩变化。乱针绣,最有特点的就是如其名称中的一个“乱”字,这“乱”看似杂乱无序,实则是有规律可循的乱,这是一种按照一定组织、一定针法进行的无定法的运针,其目的,就是为了求得整体上的统一和更活泼的变化。
虽然针针错乱,却必须要做到乱中有序,乱得有道理,由于乱针绣的横空出世,使传统的套针发展到乱针,针法也从严谨的有序走向了相对的“无序”,这样绣者就更能心随意走,在创作上不在拘泥,有了更大的施针空间。乱针绣的色彩较之传统刺绣的层次要丰富得多,也更生动,可绚烂到犹如天边燃烧的彩霞,也可忧郁到如雨巷中独自走过的姑娘。色彩的厚重像一幅斑驳的油画,由于乱针绣以线条交叉的形式表现绣面,并且在色彩效果上,层次比传统刺绣要多,因为使用了大小乱针针法施针,所以线条长短粗细、疏密深浅;在绣面上,线条散向四面八方,又因绣线特有的或棉或丝的质地,从而让绣线的光泽不受光线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一特点,又不同于油画。油画中,两种或三种颜料经过画笔调和,在画布上出现了异于先前色相,调和前的颜色不存在了,而乱针绣,绣面上的三种色线交叉重叠后,得到了如同油画般调和的异于先前的色感,但仔细看绣面,早先的三种色相依然存在,这就是乱针绣的神奇精妙之处:在色彩上比油画更明艳动人,但在层次上,又有绣的独特风格。
掌握好“乱”这一理论核心是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长期实践来完成的,比如在同一幅画中,无论是要表现具象写实、抽象写意还是平面装饰,其针法和色彩运用多少等,都要注重画面整体效果的完善,追求心理满足。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印象派绘画运用色彩对比以及颜色、色调并列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来追求画面韵律的统一,还可以通过色彩的辨色、配色、拼色等不同手段,再加上现代新材料的充分利用,把整个画面铺满,烘托出绣面的整体氛围。
二、 艺术个性上其独有的乱针,昭示着与众不同的个性
1、周密细致。无论针脚大小、线条粗细,每一针都要扎实、沉稳,要有缜性,针针密布,互相依存。每到工序都体现了作者的绣制态度。乱针绣的针脚、线条的运用没有严格的规律可循,换言之,就是不讲究它们的规律性,是一种技巧,是手指离开眼睛,直接听从于大脑指挥,把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与内在感情,通过制作者的技巧用针法和线条表现出来。这就是乱针绣区别于传统刺绣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难点。要做到周密细致,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和概括能力,才能放松自如,才能体会出周密细致的真正含义。
2、高贵大气。因材质的不同,构图的不同,工艺的不同,再加上丝线在不同光源下色泽的多变,后期装裱品味的定位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其他画种不能和它比拟,而越发显得富丽、高贵,使它成为一种“高格调”的艺术品。除了色彩的丰富性,构图、工艺的灵活性,都是传统刺绣无法比拟的,最后的装裱,也要求工艺精细,外框的宽度最好是5-10CM以上,颜色要和画面的整体色感搭配和谐,斜对角的接缝要平整、舒展,这样画面会更加亮丽、大方、高贵。只有把这些因素都控制好,乱针绣作品才能散发出它高贵、富丽的特质。
3、画绣结合、色彩精妙。乱针绣在传统刺绣技艺的基础上,将西洋油画、照片的明暗原理,融合西画注重描摹物象的逼真,创作出具有光线感、立体感的绣面效果。乱针绣的色彩丰富,由于运用了粗细不同的色线,并灵活的交换线条交叉的角度,使得精彩纷呈的色彩受到光的影响:色线在横斜时色泽较暗,而竖斜时则色泽最亮,这样同一种色线由于角度的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呈现出不可思议的变化,这是其他绣品和油画所不能比拟的。
4、绣工细腻。乱针绣一般要分三层来绣制,第一层打底,在整个要绣制的地方,先铺上一道线,针法表现上,线条粗且长,在打底部色线时,要抓住基调,宁可色彩沉着,然后再在上面逐层施加较鲜明的色线,并且在打底的色线要比画稿稍浅一些,因为色线在覆盖时,后加的深色线容易调整浅的色线,反之则容易产生“色花”,在用色时要由浅到深层层加色,留有余地,使暗部也有透明感,不至于沉闷。而在这一层色线的铺陈,决定着作品的水平,这层线不是可有可无,是非常重要的,正是有了这层线条的存在,方能展现出绣与画的区别。这一步,如同素描中最初:铺大调子一样,这样便于把握整幅画面的色调关系;第二层刻画,一般是先面积大和后面的物体,相应的,面积小及前面的物体后绣,在这个阶段,要注意物体和物体之间以及与整个画面的关系;最后一层,则是对整幅绣品做最后的归纳与点睛。正是有了这层层的精工细琢,才使得绣品整体色调协调:虽然针脚密布,但色色分明。
参考文献:
[1]钟茂兰著.民间染织美术.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潘健华著.女红.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3]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王逸君译注.雪宦绣谱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4]金铁峰,马耀庭著.任慧娴刺绣艺术.古吴轩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杨树秀,1969年生,工艺美术师,自幼对刺绣培养了特殊的感情,不断地创新刺绣工艺,创造性地运用变换针法,更生动地烘托出作品丰富的色彩和浓郁的情调,作品形象逼真、细腻,多次获得各奖项,在刺绣人物、佛像、花卉、动物、风景等方面技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