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双面绣《韩熙载夜宴图》是根据我国五代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长卷绣制的。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生动线条遒劲流畅、在针法的技巧上完整体现五代人物画的风貌,论述了绣品的创作。
关键词:苏绣 人物 历史 韩熙载夜宴图 创作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篇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设色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韩熙载面部的胡须、眉毛勾染的非常到位,蓬松的须发好似从肌肤中生出一般。人物的衣纹组织的既严整又简练,非常利落洒脱,勾勒的用线犹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敷色上也独有匠心,在绚丽的色彩中,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人物服装的颜色用的大胆,红绿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用色不多,但却显得丰富而统一。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服装上织绣的花纹细如毫发,极其工细。所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的杰出成就,使这一作品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韩熙载夜宴图》全图共描绘了五个场面:第一段为“听乐”,韩熙载与状元郎粲坐床榻上,正倾听琵琶声;第二段为“观舞”,众人正在观看“六幺舞”,韩熙载亲擂“羯鼓”助兴;第三段是“暂歇”,韩熙载与家伎们坐在床上休息,韩熙载正在净手;第四段是“清吹”,韩熙载解衣盘坐椅上,欣赏着五个家伎合奏;第五段是“散宴”,韩熙载手持鼓槌送别,还有客人在与家伎调笑。
一、线色的选用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无论是设色还是用笔,表现技法堪称精湛娴熟。古人善用矿物质颜料作画,历经岁月的磨砺依然璀璨夺目。画作者在尚未执笔的情况下,就仔细研究,在准确地把握了对象的形体特征以后,再通过画面的色彩感来调和整幅画卷。《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设色方面可谓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画中人物色彩非常复杂,作品为了把那些较为复杂的颜色变化表现出来,细心斟酌,在配线色彩上请教了国画大师。为了使作品人物色彩和諧,层次丰富,我在色彩上配用了一百十多套线色,。在人物面部上更着重用色的变化和深浅来提现,来突出人物的传神。在衣服纹理花形上绣至的也极为精致,认认真真读懂每一个细节,精心地把衣服的利落洒脱而又素雅色泽多变的部分,表现得淋漓尽致。经过多次色彩上的调节转换,多种线色的融合镶嵌和多层叠加绣制,运用古雅的面料,使画面中人物服饰自然飘逸,呈现出既淡雅又柔顺的画面效果。
二、刻画人物
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作品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三、针法运用
《韩熙载夜宴图》用笔挺拔劲秀,线条流转自如,铁线描与游丝描结合的圆笔长线以及时见方笔顿 挫,颇有韵味。我在制作中对针法的运用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 通过苏绣针法中的细平绣在对人物眼睛、双臂、嘴唇这些部位绣制时特别注意,力求将韩熙载当时的专注深情绣制到位。在绣制人物衣服上花纹时,必须先绣制衣服,所以衣服上的花纹全靠眼力判断,不能与原作有偏差,确定位置然后再上面创作,花纹的图形要凭自己对原作的把握绣制,因此难度很高。在衣服的褶皱处,为了体现质感和立体感,丝线往往要多绣几层,整幅在线条的粗细运用下、笔触阴阳顿挫的理解中,以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方法,不露针痕地将人物细腻的肌肤、飘逸的衣裙、透明的丝带演绎得惟妙惟肖、丝丝入扣。以平、齐、细、密的传统针法将所有人等的神态绣制得细致入微。运用了好多针法,能够让人进一步看懂苏绣的精髓,把苏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更好的体现。
双面苏绣《韩熙载夜宴图》的绣成,对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喜悦之情更是难以言表。我深深地体会到,《韩熙载夜宴图》的绣制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这一幅图的绣制过程中,我越发的感到学无止境。中国的书画艺术博大精深,每一幅画,每一首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绣制古代传统人物的过程就是学习研究的过程,作为苏绣艺人,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刻苦钻研,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建树,才能使刺绣艺术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任彗闲刺绣艺术》(任嘒闲著)古吴轩出版社 2000年
【2】《中国刺绣史》(孙佩兰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年
作者简介:
濮伟芳,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针艺轩绣苑艺术总监。代表作《石寿》、《荷香》、《天书》等等。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工艺美术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