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本文以核雕手串《荷叶弥勒》为例,论述了核雕创作的章法与布局、线条与运刀、气韵与创新等要点。
关键词: 核雕 创新 气韵
核雕是中国一项古老的微雕艺术。它是一种在果核上雕刻出各种人物和风景的艺术工艺品,在方寸之间容纳了世间百态,包含了天地万物,有着“纳须弥于芥子”的美誉。在苏州历史上,更是核雕名家辈出、名作迭现。核雕艺术博大精深,核雕的创作丰富多彩。本人在多年的核雕创作实践中,一直尝试有所突破。虽然成绩有限,但多少也积累了经验,认为核雕创作应把握好以下三大要点:
一、章法与布局
核雕创作的第一步要做的事,就是根据原料的固有特征来选择创作的题材。传统的题材很多,现在也有人在不断创新,但每个人所擅长的题材不同,在创作的时候我还是会尽量的去选择些我自己比较擅长的题材,比如《十八罗汉》、《达摩》之类的较为广泛却能见功夫的题材,在这些题材的基础上也可以适当进行创新与改进,比如我的《荷叶弥勒》,就是把荷叶与弥勒结合在了一起,荷叶的千变万化与弥勒的各种形态结合在一起,在动与静、人与物的变化中寻找出一种和谐状态。
“章法”,通常是指绘画作品中的构图布局。在我的核雕创作中,我喜欢把章法理解为一种布局与匠心。就好比在绘画中 “八大山人”为了表达其悲凉身世和对时政的不满,在画中把鱼、鸟、荷、松、石等意象进行夸张变异,来打破传统的一种方式,这就是一种匠心的体现。在我们核雕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比如一些独具风格特征的作品、一些布局巧妙题材新颖的作品等。
在讲布局的时候,我比较注重的是一种虚实与疏密的安排,以及一幅作品的整体均衡感,比如在核雕作品《荷叶弥勒》中,我追求的均衡感其实就是一种和谐状态。在如果说弥勒是一种“实”,那么荷叶体现的就是一种“虚”;如果说“弥勒”是一种“疏”,那么在荷叶中我会尝试去体现一种“密”,在凸显对比性与差异性的同时找到一种和谐的均衡感。
二、线条与运刀
核雕创作,其实是一种减法艺术。在核雕创作的过程中,艺人一步步减去废料、使得主体形象凸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运刀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我们手中的刻刀就如画家手中的笔,刀刻画线条,而线条的力度、大小、厚薄、重量感和重叠性等特质,都具有着重要的造型作用,比如直线刚劲有力,处理的好就可以提高建筑的挺拔感;斜线富有动态的韵律,适合用来刻画群山的层层叠叠;曲线则曼妙优美,处理人物轮廓和衣襟时必不可少;折线给人以一种转折感,给人带来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线条与线条之间变化、组合,更可以形成一种呼应关系与节奏旋律,并传达出创作者内心的情思、感受。
线条是由刻刀刻出来的,运刀的功夫是否到位,影响着核雕作品中所展现处理的线条的质量。多年的雕刻经验,也使得我对运刀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运刀要“不滞”,意在刀先,刀尽意在,刀路宜紧紧连绵 ,循环有致,巧妙运用手腕的力量,用心去带刀雕刻,发刀有千钧之力不可阻挡,收刀有力挽狂澜之势且不失毫厘,追求一种“心随刀运,取象不惑”的状态,并最终能活动“得成妙绝”的艺术效果。
在核雕《荷叶弥勒》中,我在运刀时就很注重线条的表达,力求线条流畅。弥勒要凸显一种憨态可掬的圆润感,荷叶则需要一种随风摇曳的灵动状态。当作品雏形初步确立之后,后期的加工打磨其实对作品表现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要花时间、花功夫去“琢”,去“磨”。
三、气韵与创新
《考工记》中有言:“艺有优劣之别,而无大小之分”。核雕虽小,也是创作者运气发刀、结合意象构思、融入己之思想、己之癖好、一气呵成,间或有断,亦是书法之笔断意连也,此为上等雕刻者也,其出品多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一词是对许多艺术品的最高评价。在书画作品中,许多画家认为“气韵生动”是一幅作品的“画魂”所在,其背后揭示的不仅是画者的内心情感与个性气质,更是其艺术审美与学识涵养的再现。我认为这一点放在我们核雕艺术上也是有共通之处的。“气韵”分开说就是“气息”和“神韵”,“气者,心随笔转,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气韵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整个核雕作品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是雕刻者的思想结晶。神韵美妙的核雕,会让人爱不释手,越看越有味道;反之,没有神韵核雕就是凡品,价值不高。
气韵生动是每个艺术家对作品的追求,而手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遵循的规则往往是需要日积月累与不断实践的。想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必然需要创作者付出大量的时间、耐心与心血的。而真正“气韵生动”的作品必然是具有创新价值的作品,因为每件作品的“气韵”是不同的,不同以往便是创新了。在当下创新被各个古老行业不断提及的今天,很多人可能都不明白,其实核雕艺术必须要先师古,明白传统之后才能更好的创新。不同于西方的文化艺术,中国文化的创新其实是一种积淀式创新。
在核雕《荷叶弥勒》中,我尝试着融入一些诸如“虚与实”、“动与静”、“人与物”的对比理念,注重细节的打磨,其中人物脸部的肌肉表达、眼神表达和肌肉表达是我所较为关注的,此外就是荷叶的舒展状态、脉络的刻画等,追求一种流畅感和灵动性。这些可能都与以往的作品有一些区别,不同以往或许便是创新了。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在当下核雕行业不断壮大、受人关注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创新的精神——敢于尝试,勇于实践。现代核雕并不是投机取巧,核雕创作需要扎实的功底和娴熟的手法,从细微处出发,加入新奇的别样思路,或许是一条不过的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晓.《百工录·苏式核雕》.[J]南京:江苏出版社,2013.11.
[2]张楠木.《“气韵生动”的意义指向及阐释拓展》. [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期
作者简介:
谢春洁,女,1979年11月生,工艺美术师。自幼跟随父母学习橄榄核雕刻。其刻刀下的各种作品线条细致入微,细腻流畅,形象活灵活现。作品题材广泛,屡获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