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玉雕设计与制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形态到内涵不断发生着变化。这是工艺技术与精神需求不断变化的结果.本文就笔者从业以来的个人实践,结合玉雕文化的内涵与造型艺术,谈谈个人对玉雕创作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 玉雕文化 传统 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几千年的玉制品从形制、内容到使用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通过博物馆的古玉藏品与当代玉雕展品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玉器”这一古老的工艺美术技艺随着时代的变迁被一代代的玉匠沁入才思,不断满足着爱玉之人的需求。
从新石器时代以礼器为主的玉制品,春秋战国时更具使用实用性的剑饰,汉代玉器装饰性日趋明显,镂空玉片大量出土,唐宋玉器的赏玩性,世俗化的流行,到了明代“陆子冈”玉牌的横空出世,让文人雅士有了抒发情怀的方寸之物,转至清代乾隆盛世对宫廷玉作的重视,让玉雕艺术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近现代拍卖会、收藏热的盛行,玉雕艺术又迎来了新的春天。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玉雕工艺的每个阶段都有其时代性和进步性,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玉雕艺术发展至今无论从造型还是技法在继承传统技艺的背景下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本文是结合工作中的实践总结的一些思路。
一 、题材的传承与改变
谈到玉雕设计首先是题材。题材是创作者要表达的内容,这其中思想性是主导,是作者想表述的文化内涵,思想具化就会产生了题材。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展现阶级地位的玉饰品开始,玉器的实用性就所剩无几,玉器的装饰性与艺术性越来越明显。至清代,玉器的品类,题材,文化内涵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延续至今,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统玉文化。它包含了我们随着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道德、人文,民俗风情 。这些题材大多还广为使用,例如“松鹤延年”、“多子多福”,”福寿如意”等这些大多表达了对安康,财富,幸福得诉求.但这些题材已经不足以满足喜爱用玉来表达自己精神追求的人群.这就需要设计者基于传统之上进行创新,设计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例如扎根儒道思想,表现道德观、人生观的题材,表现佛教精髓让人心境平和的题材,这类作品反而比传统吉祥祝福的题材更能抚慰心灵引发共鸣。还有一类作品只是单纯的表现一种美,例如表现江南风光、佳人倩影、花鸟春光。显而易见高节奏的现实生活让人们从原来单纯的祈福祝愿转而追求心灵的反思和心境的平和。现代玉雕作品更多的出现表达“真,善,美”主题的作品。
二 、造型的传承与改变
由于玉石原料的稀有性,珍贵性.,所以从古至今在玉雕造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它姊妹艺术的身影,这是因为玉雕造型会在其它成熟的造型艺术中汲取经验,,例如:青铜器,唐三彩,瓷器,木雕等,这些造型就像源泉,通过摘取提炼,再结合玉的质地就形成了玉雕造型的基础。
玉器作品中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动物,人物,器皿,花鸟等类别。这些造型在继承中都伴随着变化。
1、 动物造型
动物造型由来已久,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就发现玉雕动物佩饰,这反映了人类与动物相互依存的关系,还有中国特有的属相文化,使每个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动物造型.动物不光有单独的造型还可以成组设计,并配以一种场景加以烘托。例如设计一只青蛙置于案头,闭口静立突出的大眼表现一种呆萌的表情,也可以设计三四只青蛙,或蹲或立高低错落,有的鼓腮有的吸气鼓声噪杂,一幅荷塘月色呼之欲出。个体造型为了增强艺术效果可以夸张某一局部特征。例如表现公鸡的雄伟可以夸大鸡冠、尾毛,展现母鸡的慈爱可以夸大身躯。还可以借鉴西方雕塑中对形体块面的塑形手法来表现需要展现力量的动物。例如:马,狮子等借鉴西方雕塑手法处理骨骼肌肉,展现飞扬的鬃毛、腾跃后的身躯。总之,动物设计要展现一种精气神。这也是玉雕动物造型的发展趋势之一。
2、 人物造型
以前的玉雕从业者大多凭借中国画中“三停五眼、站七坐五盘三半”等口诀塑造人物。随着西方解剖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准确生动的展现人物形体。例如加强男性肌肉的刻画,可表现孔武有力的形象,给人坚强有力的感觉;加强女性柔美的身体曲线的表现,可以给人温柔安定的感觉;加强孩童天真稚嫩的神态表现,可以给人活泼纯真的感觉。这些技能就需要从业者通过对西方人物结构学的借鉴,准确生动的塑造形体,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千人一面,木头人式的木讷形象。学习了西方人体结构的好处还能让我们更好的处理衣纹。了解了人体结构就能理解衣纹的虚实变化,对一些中国绘画中线条处理的更生动。例如“吴带生风”,要表现出衣纹的动感,就要使衣纹和人体走向一致,并有一定空隙,好似有空气流动.中西美学各有千秋,通过借鉴学习,更好的展现人物的风姿韵味.
3、器皿造型
玉器中器皿造型的由来脱胎于青铜器造型、陶瓷造型。这与玉雕原料的珍贵、雕刻技艺的复杂有关。一般都是成熟的器皿造型才会用玉料雕刻。随着钻石粉工具和电动工具的使用,玉工可以随心所欲的在玉石上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
玉雕器皿造型也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例如扬州玉雕大师刘筱华在1986年创作的《内链薄胎瓶》就充分展示了玉器精细灵动的风格,这件作品也是玉雕技艺中链子活的典范。
发展到近几年,玉器皿的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设计上更注重造型的张力,通过对线条的提炼表现体积感和韵味。例如素活中的“梅瓶”造型,耸立的肩部线条和逐渐收细的瓶身,通过外轮廓线的扩张和收缩,形成一种优雅的韵味。玉器皿的造型讲究气韵,琢制的平面要微微上鼓,就象快溢出杯口的水面,要带有张力。而不是一味追求平直。
玉雕的原料是大自然的恩赐,我们要随型立意。《文心雕龙.定势》中说到“势者,乘利而为制也”。运用到玉雕设计中,就是依据玉料提供的便利形成艺术造型中的形象之势。这种利用材料的天成之形,乘利而制的思路造就了花卉瓶的形成。在素立的器形基础上,遵循斜角均衡,S线构图的原则,用立体的花鸟枝蔓装饰瓶身,呈现出生动,鲜活的韵味。
三、装饰纹样的创新利用
装饰纹样在玉雕设计中运用广泛,如玉牌的边框纹样、佛像的背光、底座、器皿造型中的瓶身装饰等。这些都是传统玉雕对纹样的使用。现代玉雕作品对纹样的利用已不单单是简单的装饰,它甚至可以独立的成为创作的主题。下面就具体谈谈现代玉雕中装饰纹样发生的变化。
1、化繁为简
中国的纹样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越来越精美复杂。以中华民族崇拜的龙图腾为例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中就有了龙的形象,龙纹的特征从早期的质朴粗犷、中期的圆润雄壮到后期的繁复华美,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普遍看来,古代纹样的复杂直至清代达到了顶峰。跟据“物极必反”的发展轨迹,现在我们可以弃繁从简。从复杂的传统纹样中提取精华,强调纹样的动感线,主体线。弃繁就简、撷取精华使之变得简单明了,符合现代的审美观。
2、分解使用
许多传统大型图案就是单位纹样的反复排列构建而成。例如敦煌洞窟中的藻井图案,大多数以传统的莲花纹、缠枝纹、香草纹、菱格纹等图案为基础反复的组合,一个藻井纹样中可包含十几种单独纹样的组合排列。这些纹饰华美精致,但是使用在玉雕作品上原样照搬显然不合适。因为太琐碎的纹样破坏了玉质的表现。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把这类大型图案拆解开,选取需要的单独纹样加以使用。这也符合现代崇尚简洁的审美取向。
3、纹样的立体化
纹样的立体化是指借助玉雕的立体雕刻手法,使平面纹样立体呈现,作为单独造型使用。这类纹样在设计中都要适当的变形,使其符合雕刻工艺,呈现现代装饰效果。如云纹、水纹、火纹、图腾面具、花草纹等,这类图形线条经过历代演变都是高度概括精炼的纹样,通过玉雕工艺中拉花、浮雕、阴刻的手法使之立体呈现,成为具有现代装饰感的独立作品。
只要我们充分理解纹样,遵守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的原则,就能使传统纹样重新焕发生机,成为玉雕设计的一种新元素。
四、创新的思想主导玉雕创作
玉雕工艺在不具有实用性的前提下,就是艺术品的身份。作为艺术品就要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任何艺术都要顺应“建立、突破、创新”的发展轨迹。前人给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玉文化体系,而今我们要突破的恰恰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艺术遗产对我们的诱惑。瑰丽的传统工艺使我们感到自身的渺小,沿袭前人走出的路让人懒于突破。这样的思想维持不了玉雕的发展,几千年的传统有它的不可更改性,但我们可以改变自身对事物的感悟,对社会的认知,尝试着转换一下视点和角度,去发现甚至创作出一些新作品,来揭示更深的文化内涵和新的价值观念。
结语:面临转型的社会,玉雕工作者应积极创新,让艺术陶冶人的情怀、抚慰人的心灵、平息骚动的心。用玉雕作品中的“真,善,美”打动人,感悟人生的真谛。以玉鉴心,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刘勰 《文心雕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01
[2]李学英、舒彤 《中国传统图案赏析》 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2.07
作者简介:
刘毅,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青年玉(石)雕艺术家,1990年开始学习玉雕技艺,至今从艺26年,创立了“明润堂”玉雕工作室。作品融合了南派的生动精致,北派的庄重典雅,博采众长,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的艺术特色,尤其在和田籽料把件方面,无论是花鸟虫鱼,人物走兽都能形神兼备,生动脱俗,力求在方寸间“展示玉之美,升华工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