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苏绣是我国传统文化技艺当中的珍品。亦画亦绣的苏绣,驰名中外。随着苏绣刺绣手法传承更迭,苏绣文化也伴随着刺绣技艺、刺绣艺人和刺绣表现形式也从传统向多元、开放和时尚发展的道路。本文分析了区域、政治、社会、自然对苏绣文化深度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苏绣文化传承和苏绣制品创新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苏绣 文化 发展因素
一、苏绣的历史
苏绣即苏州刺绣,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仍以苏州为中心,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扬州、无锡、常州、宿迁东台等地。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
清朝则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此时,大量的刺绣名家辈出,并形成了竞秀局面,也繁衍出不少独特的流派。与此同时,民间的刺绣也更为丰富绚烂,在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被广泛运用。绣品图案以喜庆、长寿、吉祥为主,深得民间百姓的喜欢。清末民初,随着西风东进,苏绣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苏绣艺术家苏州人沈寿(沈云芝),将西方素描、油画、摄影艺术的明暗关系和色彩处理的方法运用于刺绣之中,在绣制人物和花鸟时,对照光影,妙用线色针法,使所绣物象具有立体感,达到仿真的艺术效果,从而首创了“仿真绣”,开创了苏绣艺术的新纪元。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的杨守玉先生,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这又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使得苏绣工艺品的观赏性进一步得到了升华。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苏绣艺术更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一些著名的苏绣艺术家,如朱凤、任嘒閒、周巽先等来到苏州,用她们的智慧和精湛的绣艺,精心培育了一大批承前启后的新一代苏绣艺术大师,如李娥英、顾文霞、殷濂君、蒋雪英等,将苏绣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高峰,使苏绣艺术成为“东方的明珠”。
近年来,苏绣工艺继续发展,佳作也层出不穷,各地在整理、发掘和创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令古老的苏绣艺术仍然发挥着迷人的魅力。
二、苏绣的艺术特征
苏绣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一代代刺绣艺人的辛勤劳动和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征。明代正德年间户部尚书、文渊大学士王鏊编纂的《姑苏志》日:“精、细、雅、洁,称苏州绣。”这就说明,明代的苏绣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所谓“精”,是指精致,苏绣工艺追求精致、一丝不苟;所谓“细”,是指细巧,刺绣的用针、用线、都讲究细巧。“精”与“细”,反映了苏绣工艺的特征。所谓“雅”,是指雅致,绣品的画面、色彩都极雅致;风雅、高雅、儒雅都在此融汇,高尚、文明都在此凝聚。所谓“洁”,是指绣品纯净,简洁。“雅”与“洁”,是苏绣的艺术效果和艺术境界。这是物质的体现,又是精神的蕴涵。
在技艺上,苏绣技艺还有“平、齐、细、密、匀、光、和、顺”八字特点。“平”:绣面平服,熨贴如画;“齐”:针脚整齐,輪廓清晰;“细”:用针纤巧,绣线精细;“密”:线条排列紧密,不露丝毫针迹;“匀”:线条粗细均匀,排列疏密一致;“光”:光彩夺目,色泽鲜明;“和”:色彩调和,浓淡合度;“顺”:丝缕合理,转折自如。
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和色彩,由刺绣工艺师在丝绸等面料上运针刺绣,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取得艺术效果。苏绣以精细见长,它用的线色达到万种以上,每套颜色从浅到深有二十多种,一件作品往往要用一二百种颜色到上千种。苏绣艺人用的绣花针也是极细的羊毛针。苏绣针法多达四十几种,刺绣艺人可以任意选用合适的针法去绣合适的题材。苏绣的《小猫》、《金鱼》就充分体现了苏绣的精细雅洁。
三、苏绣的价值
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苏绣,堪称风情万种、图案丰富、色彩多变。苏绣既能以日常生活的小配件,小饰物为载体,又能以服装为载体,以纤细的彩线缀在衣服上,配以金线或缝缀上珍珠宝石,显示出华丽贵重和高雅的服饰个性风格、民族特色;同时还有美化环境、烘托氛围的艺术欣赏品,体现人们浓郁的人文情结。因此,苏绣作品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苏绣的历史价值
苏绣在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春秋、戦国,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而各个朝代的苏绣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因此,人们可以通过不同时代的苏绣作品去研究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习俗,社会风情,审美风格等。如1956年3月在虎丘塔内发现的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绣花经袱,上绣金黄莲花、纹样齐整、古朴庄重,具有浓重的佛教色彩。通过这件绣品,我们就能了解北宋时期的佛教徒的思想信仰及其当时丝绸、刺绣艺术的发展水平。又如从清末沈寿的《世界救主耶稣像》和《女优倍克》等作品上,看到那个时期西方文化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苏绣的历史价值之大。
(二)苏绣的文化价值
苏绣是一项手工艺传统艺术品,产生于江南水乡,其民间绣品,一直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与水乡生活气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吴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和民间习俗。苏绣作为一种传统工艺美术,历来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宋代起,山水、花鸟、佛像等画作就开始成为苏绣的绣稿。明代,受“吴门画派”影响,苏绣形成了精细雅洁的独特艺术风格,四大名家的画作也成为刺绣艺人喜爱的题材。直到当代,国画仍然是苏绣的重要表现题材。近年来,苏绣完美地表达了吴冠中、袁运甫等当代国画名家的作品,受到这些画家的高度赞赏。由此可见,当代的中国的文化艺术在苏绣作品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因此,苏绣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三)苏绣的艺术价值
苏绣作品,无论是日用品,还是艺术欣赏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苏绣艺术品的价值更高。其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首先,苏绣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的技艺精湛。苏绣的针法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接针、滚针、正抢、反抢等四十八种。同时,苏绣的色彩丰富,苏绣艺人通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更为巧妙的是,苏绣艺术家能运用劈丝技术,即将一根丝线劈成四十八分之一、将金鱼的尾巴绣得栩栩如生。一幅精品使用的线色达几百种甚至上千种。还有,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作品充分表现了苏绣“精细雅洁”的艺术特征。苏绣作品无论是表现山水、花鸟、动物还是人物都能达到栩栩如生的艺术境界。也正因为如此,苏绣才被世界各国人民誉为“东方的明珠”。
其次,苏绣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其作品题材丰富、内涵深刻、艺术境界高远。中国的传统书画在苏绣作品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苏绣艺人以针代笔、以线代色绣出的作品,由于丝光的艺术效果,绣品上的书画显得更加鲜活生动。苏绣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已为众多的鉴赏家和收藏家所青睐。近年来在市场上,小幅的绣品已从8年前的不足百元升至数百元、数千元,稍好一些苏绣作品更是突破万元大关,甚至有出现百万元以上的成交价格。2011年,苏绣《富春山居图》和《百鸽图》在天津文交所上市时,发售价竟达6785万元,这充分显示了苏绣精品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苏绣以“精、细、雅、洁”的艺术特征誉满中外。苏绣作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也越来越受到艺术界和收藏界的重视,并被世界各国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标记。作为苏绣艺人,我们既感到自豪,又感到责任重大。我辈当尽心竭力地继承苏绣艺术的优秀传统,创新创优,为现代苏绣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鏊《正德姑苏志》上海书店1990年出版
[2]《姑苏工艺美术》总第48期 2011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吴文红,女,1969年出生,苏州镇湖人,工艺美术师。自小受母亲熏陶热爱刺绣,十二岁就能独自刺绣。至今已三十余年,各种针法均能运用自如,各种题材都能刺绣,尤其善绣禽鸟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