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虎、龙在玉器中的粗浅看法

[日期:2016-06-0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我们经常看到雕器件上看到很多龙、虎图案, 很多玉友们只是觉得好看‘并没有理解它们后面寄予的内涵。今天笔者就简单的阐述一下兽类在玉雕器件上的意义,相信大家了解了背后承载的寓意后,会好地珍惜手中的玉。

 

  关键词:龙、虎、兽、玉器

 

  人们已经注意到,早期中国艺术工匠回避描绘具有人形的基调,不论其介体是玉或者铜或粘土。这种回避使用人物作为偶象或护符,一直持续到古代末期,即一直到公元前三或二世纪。另一方面,动物形的基调早已使用,继承或发展自更早的几何图形设计。在动物形中,容易辨认的装饰基础的两类很容易辨认:真正的动物和寓言中的动物。剩下混合,难以分类的,乃由于想象杂交的结果。

  一、虎。谈到第一种类真正的动物--老虎似乎曾经是作为肖像学的和护符的最早的草图。如上所述,在四方位形象中,老虎的形象代表西方,而用偶像代表北方、南方和东方。那些代表天国和大地一样,基本上是抽象的形式,其意义已失去了。在宇宙众神中包括老虎不是不合逻辑的:已知的所有野兽中最为猛的,是权力和残忍的化身,其被奉若神明是很自然的,而从偶像到护符,其走过的道路不太长。除了自然灾害外,对人的生命或躯体的威胁,没有什么东西可与老虎的和其他动物的手段相比拟的;人的躯体和心灵不是毫无疑问地要经常为虎作牺牲,就是阻挡其间歇性的突然袭击。如果老虎是中国最早的动物装饰基调,那么它还是罕见的持续生存的动物,经过考虑展出的数十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再者,许多表面看上去模糊的基调可以解释为老虎的派生物或老虎风格上的仿效。举一个例子来说,引起剧烈争论的臀(吃人的妖魔)或篓臀面罩:在其最简单的或许是最早的形式中,就可能是充作现实老虎肖像的面孔。时间带来风格上的仿效,以及附加上其它动物的特征。牛角、猫头鹰的眼睛和咀巴、公猪的咀巴和长牙—直到基本的猫科动物的形象被搞模糊或改变到不易认出。

  二、龙。如果在古代玉器的发现中,老虎是许多动物基调的艺术原型,那么更大数量似乎是由龙孕育。在虎与龙之间何者资历深无法确定。相当明显,它们的出现是出于相同的神秘原因。相当符合逻辑的设想是,原始的龙被虚构为地震的抵御者,或许龙的创造记录了古代时期开端的实际的重大灾害。中国中部曾经遭受过巨大的地震,而我们可以设想,这个灾害断断续续了数世纪;对全人类来讲,地震肯定是最可怕的,是自然力的最为势不可挡的表现形式。要想阻挡其暴行似乎任何物质都无能为力。因此,古代中国人民毫无办法只好相信或至少希望有超自然的东西可以转移或减轻其危害。为了对付老虎,人们创造了老虎护符;为了驱除地震,就要求制造地震的形象。对最早的艺术师—工匠—巫术师来讲,不需要费很大的劲,因为抽象物形成了其制品的大部分。大概初期的地震护符是玉器装饰以螺旋和旋绕的式样,诸如权力含糊地暗示于堆积吓人的云层和雷暴云天,作为迅速回想起在危险动荡时期对整个宇宙的恐怖。从诸如此类的抽象性开始,最后动物性的趋向起了作用,而人就从云的式样中出现—起初是一种模糊的两栖动物,或许以后逐步获得龙的特征:翼与爪,与一个天空漫游者很相称;鳞可流下倾盆大雨,火焰的辉光照明其通过的密云道路。对龙的属性的精确整理是以后的事—古代时期之后。因此,玉器护符的龙花样是相当多的,雕刻家可以操纵其想象力,而制作寓言形式的杂烩。当以后中国专家突然遇到对他们来说似乎远离龙类准则的某种龙类时,他们就轻率地创造并给新的种类命名。西人尾随其后,因此我们就可以在古代玉器(以及青铜器)的文献中阔步趣游,对于一大堆的夔和鹜、吐火女怪和九头孟蛇,我们只能给其他少数寓言野兽,即常识所认为的真龙的子孙命名。

  那么,虎和龙也许在古代玉器中是最古老的动物护符形象。再说,两者在驱除各种邪恶方面的效能已被如此充分确认,所以在中国流行的民间传说中仍坚持采用。然而,在古代玉器中相当数量的护符用真正的动物形式制作,除了老虎以外的生物:鱼、昆虫、蜥蜴;鸭、鸽、鹰;鹿、水牛、兔.其中一些也许是辟邪物与所追逐的动物有关联。

  参考文献:

  [1]胡乔木:《博物馆事业需要逐步有一个大的发展》1983年5月11日

  [2]张爱冰:《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先生访谈录》1990年

  [3]杨庆昌:《浅论博物馆观众的参与》1956年6月25日

  作者简介:

  乔宝平,江苏省工艺美术师。现任邳州市玉雕协会副会长。生于1982年,自幼热爱绘画、雕刻,早期师承上海海派玉雕名家杨大钊先生,获悉心栽培玉石雕刻技艺,潜心钻研十余载,传统技艺不断提高并积极创新探索,雕刻方向以明清工艺为代表,擅长人物、杂件设计创作,其雕刻手法独特,创作不拘一格,风格贵在创意,因材施教,所创作品人物形态逼真,线条流畅优美,意境深邃,其中尤以玉观音的雕刻技艺最为传神到位,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堪称业内一绝。

  2002年创办《韫道》宝平玉雕工作室以来,部分作品分别荣获江苏省"亿丰杯"金、银奖,最佳创意奖;“艺博杯"金奖,银奖;2016年创作作品水晶(释迦摩尼佛)荣获上海“玉龙奖”金奖,白玉(大慈大悲观世音)荣获银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