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玉制作过程

[日期:2016-06-0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玉器包含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上的玉器称为古玉或古玉器。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先民便开始了制玉探索。古代先民探索和总结的制玉工艺程序已近完备,玉雕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关键词:汉代 玉器 工具 切割 钻孔 镂空 雕琢

 

  中国的玉器始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最初的玉器制品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的辽西兴隆洼文化,自此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初。由于年代久远、疆域辽阔等原因,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玉器制作工艺既缺少实物考证,也没有史料记载,只能用间接的资料来推论古玉的制作情况。

  一、玉器制作工具

  根据出土玉器和传世品上的痕迹观察,结合现存古玉作坊的老器具推测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的琢玉工具主要有砣具、线具、片具、木呈具等五类。砣古代称砂碾,又称轮锯或转盘刀,是一种圆盘形的加工工具,利用简单机械旋转运动的方法达到截割切锯、勾口磋磨玉料使之成形的目的。具是一种圆盘状的工具,有宽砣、斜砣、平砣、大砣、细砣等,可以用于切割玉料、雕琢纹饰、制作镂空、打磨器表等工序,是各种琢玉工具中,功能最广、使用最普遍的器具。片具长而扁平,边刃没有具齿,使用时安装在特殊的架具上来回拉锯,主要用于切割玉料的工序,切割处呈现平直薄利的面貌。此外,管具和木呈具都是打孔、镂空、压地的工具。其中,管具有大管、中管、小管之分,虽然孔径大小不一,但是琢磨特征都是圆形的凹痕。木呈具则是实心的尖锥状工具,琢磨痕迹呈现上大下小的喇叭状。

  二、切割

  玉器制作工艺是石器时代石器制作的延伸,开料是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们借鉴石器的加工手段,可能采用摔击法使大块玉料分为若干小料。这种方法不可控制,对珍贵的玉料损失较大,逐渐被锯切法替代。锯切法是利用石锯、线锯等对玉料切割成片状或块状以备进一步加工。利用石锯切割用于片状和形体细长的料,有时难以一次成型而采用两面对切,往往因两次切割没有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而在玉片上留下凸起的台痕,这在粗制玉器中有大量体现。线锯是用柔性的线状物如麻绳、马尾、动物筋等,将两端绑在弓形木器上制成锼弓或直接用手攥住线状物两端拉动,结合解玉沙进行开料。利用线锯切割玉料会在玉器表面留下椭圆或抛物状弧形痕迹,且这些连续和弧形痕迹彼此不平行。后世也仅是切割工具的材质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略有变化而已。

  三、钻孔

  打孔工艺也在石器上早有体现,至新石器时期玉器的钻孔已经突破了工具钻孔的使用目的得到广泛应用。新石器时代,玉器主要用锥钻、木呈钻和管钻结合解玉砂钻孔,对于片状器一般采用单面钻孔法,较深的孔多采用两面锥钻法。锥钻是最原始的钻孔工具之一,在新石器时期为锥形石质钻具,多用于较薄的片形乇器。锥钻成孔的孔径较小(一般在0.1至0.3厘米之间)、孔洞呈漏斗状。石质锥钻可以用手拿着直接钻,也可以连接钻杆使用。木呈钻法又称杆钻,开始的钻为实心木棒,后来演进为把钻头连接到钻杆上使用。从各文化出土玉器来看,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明显地表现出了钻孔技术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过程。钻孔工艺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在工具与技术上趋于成熟,后世的发展只是工具材质的变化而已。

  四、镂空

  镂空也是新石器时代常用的雕刻技法,笔者认为是钻孔工艺的延伸,在技术上大致有两种。早期的镂空技术属于磨制法,用坚硬的石片形带刃工具,在其表面用手工推拉研磨,或从一面磨,或两面对磨,把玉器件磨透而出现孔洞在镂空处的边缘一般呈刃状。在战国时期,镂雕技法得到普遍应用,镂雕处布局繁密,图形多样,边缘犀利规整,做工精细。自此直至明清,镂空工艺被广泛应用,以多种艺术形态体现,构成了后世丰富多彩的玉器文化。

  五、雕琢

  新石器时代的雕琢已经发展有线刻、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术,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水平。线雕技术是中国古代玉器最主要的纹饰,历朝历代都在运用,不同的是在不同时期又有一定变化,成为我们今天断代分期的重要依据。雕琢技法主要有细阴线技术、“汉八刀”、圆雕等。细阴线技术在东汉玉器上较常见,也称为游丝纹,也有的称牛毛雕。“汉八刀”是一种极具特色的玉雕技术,作为一种雕琢技法,并不一定是“八刀”,只是用来形容一种寥寥数刀简洁、刚劲的特征,表现出器物简练豪放、朴拙流利的风格。汉代的浮雕和镂雕技术成就非凡,圆雕技术也达到了历史阶段的一个高峰。

  六、抛光

  新石器时代解玉沙的发明和利用,为玉器抛光创造了条件。玉器的抛光,已经超越了实用目的,进入审美范围。最早的抛光技术,可能只是在质地比较细的砾石上或者用砥石在玉器上进行研磨,然后才用动物皮革之类的东西打磨。因此,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器抛光技术尚不精湛,器表有高光度者为数不多。红山文化时代的玉器,抛光技术有了一定发展,在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曾发现过花岗岩表面抛光达到出现玻璃光的效果也很能说明这一点。抛光工艺在战国时期发展至顶峰,可称中国古代玉器抛光工艺的代表。从清代玉器的抛光程度和使用的抛光材料比较,战国时期很可能已开始使用细若泥浆状的金刚砂。

  综上所述,新石器时代古代先民探索和总结的制玉工艺程序已近完备,初步形成操作规范,玉雕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后世历代玉雕技术,都可以在此找到渊源。此后直到汉代,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制玉工具逐渐向金属工具过渡。汉代以后,随着铁工具的大量运用,古代制玉工具已基本齐备。此后数千年,制玉工艺虽数次起伏,但直至上世纪制玉工具再无大的发展。制玉工艺则随着时代的潮流逐渐发展,充分反映了各时代的特色,但在基本工艺方法上也并未脱汉代玉器窠臼。

  参考文献:

  【1】傅慧娟《马建梅 美玉甲天下(上)——浅谈玉器鉴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2

  【2】王荣,朔知,王昌燧 《薛家岗玉器加工工艺的微痕迹初探》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9

  【3】周南泉 《古代玉器系列讲座:秦代玉器初探(一)》收藏家 2000

  【4】陈少炜《中国古代服装与玉器饰品搭配风格初探》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5

  【5】周南泉 中国古代玉器断代与辨伪--玉礼器(上下) 蓝天出版社 2009 -

  【6】周南泉 中国古代玉器断代与辨伪--玉工具与玉兵仪器(上下) 蓝天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

  李克银,生于1970年。1990年开始玉器学艺,先后在山东梁山、上海、安徽相城、扬州、徐州等地从事玉器设计与加工,并与2009年开始创办个人工作室,在行业中获得良好口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