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玉器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日期:2016-06-0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中国人的琢玉、祭玉、佩玉、赏玉、藏玉、食玉、仿玉,以及玉的人格化,都是把玉作为吉祥的象征,体现了中国人普遍的吉祥民俗心态。玉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到底有哪些影响,笔者做简单论述。

 

  关键词:玉 中国文化 璞 文化

 

  一、真玉难得。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辽宁的岫岩玉、河南南阳玉、陕西蓝田玉其实不是真玉,而是蛇纹石、透闪石、阳起石,但凭肉眼则难以区分。《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只是笼统地说玉是一种美石。古代中国人之所以珍爱玉,其原因在于真玉难得。

  典籍上记载着许多中原地区的统治者千方百计要得到昆仑山之玉的史实。古文记载:“今中国未闻有出玉之处,而所用之玉皆自于阗国来,于阗之玉有白、元、绿三种,皆出于河。”是说于阗有白、黑、绿三种玉。宋应星《天工开物》说:“凡玉入中国贵重者,尽出于阗。”在商朝统治者的坟墓中出土过许多于阗玉,这说明中原人很早就已得到昆仑山之玉了。从新疆南部的昆仑山于阗到陕西、河南中原地区,约有2500多公里,这样千里迢迢得到的玉自然身价百倍。李斯《谏逐客书》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实际上说明秦王要得到于阗玉的艰难。《古今图书集成》卷326记载“于阗国自汉至唐皆入贡中国,安史之乱,绝不复至”。因此到了唐德宗时,为了得到于阗的美玉,只好专门派使者去求玉。一般的文人大夫们也以得到昆仑山之玉为荣,如刘禹锡“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古代人把昆仑山之玉叫做“玉”,而把中国其他产地的似玉的彩石叫做“珉”。李白《古风》其五十说:“野人得燕石,夸作天下珍,却哂赵王璧燕石非贞真,流俗多错误,岂知玉与珉。”将“玉”和“珉”严格区分,但一般外行人则混为一谈。《荀子·法行》也说:“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是说“珉”不如“玉”,再雕刻得精致些也还是及不上玉。

  其次,玉的识别也十分困难。玉不是天然暴露的,刚采来的玉叫做“璞”,意为含玉的石头。玉隐藏在石头里面,识别不易。《韩非子·和氏》记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玉璞,就献给厉王,厉王让宫廷的玉匠鉴别,结果认为只是一块石头,因此被砍去左脚。后来卞和又献给武王,也被认为是石头,又因欺君罪被砍掉右脚。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派玉匠理其璞,得玉,命名为“和氏之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的“完璧归赵”的故事说的壁就是这“和氏之璧”。和氏献璞的故事让人心酸,实际上说明玉、石的识别连专门的玉匠都会出差错。

  二、儒家与玉文化。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非常强调“礼”。古代《周礼》、《仪礼》、《礼记》三礼,作为《四书五经》的《五经》之一,是士子的必读书。礼教对传统社会影响更大。而“礼”字在甲骨文中画的是把两串玉放在一个容器中祭神祈福,古代的巫师是以玉事神,这说明古代祭神,玉也是一个重要的媒介。远古民俗中多把玉扔到河里祭河神、把玉埋在地下祭土地神,把玉放在柴上烧祭天的传统,这些民间小传统后来被大传统改造成为礼制这一政治制度,对用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如《礼记·玉藻》说“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苍玉、世子佩瑜玉”,这里玉有别尊卑、玉器与中国传统文化宣炳善分等级秩序的作用。《吕氏春秋》中提出“玉有五色”,即:青、赤、黄、白、玄。其中“玄”即“黑”,五种颜色中以白玉最贵重,所以天子佩白玉。《周礼》云“璧圆象天”。璧是中心孔径比边宽小的玉。《说文》释“琮”为“八方象地”,琮在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中有大量出土,是立体八方形的柱形玉,中间是空的。古代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圆,为天之象;琮方,为地之象,故用来祭天地。除璧、琮以外,还有瑗、环、、璜、圭、璋等。儒家之所以强调君子一定要佩玉,是因为儒家认为玉有五《德。说文》释玉时说玉有”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即“仁、义、智、勇、洁”五德,也正是君子所具备的品德。另外君子佩玉而行,发出叮叮铛铛的玉、玉璜等相碰的清越的声音,而且要求“佩玉不趋”,即佩上玉后不乱跑,走路要富有中和之美的音乐感,借此培养君子从容悠闲、举止风雅的风度。另一方面佩玉也有避邪的作用,是一种护身符。《古今图书集成》卷325说:“玉者,阳精之纯,可以助精明之养者”,《周易·说卦》也云:“《乾》为天⋯⋯为父,为玉,为金”,“乾”为天,是太阳,所以佩玉是阳气旺盛元气充沛的象征,而属阴的鬼怪畏阳,故阳性的玉能避邪镇鬼。《史记》记纣王以珠玉裹满全身自焚于鹿台,以及帝王将相穿玉衣入敛,都是为求玉的保护,使鬼怪在阴间不敢打扰。女子佩玉,则阴阳调和;男子佩玉,则更增元气。儒家往往把自己比作玉,如孔子就是如此。《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善价者也’”。把自己比作一块美玉,等人来买去,表示自己的政治才能也会被君主赏识,这是夫子自况。

  三、食玉与养生。古人对玉不只是人格化,使之成为君子的象征,而且还努力把玉作为一种药物来食,以期长寿。最初的玉用来祭神,为神所食用,后来人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屈原《九章·涉江》中说“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表示要服食昆仑的美玉。西方的西王母就住在昆仑的玉山上,吃的也是玉。玉成为不死之药。汉武帝时信从方士的话,造了铜人,以铜人手托承露盘。方士们就取盘中露水和着玉屑让汉武帝吃。由于玉含有微量元素,和珍珠粉一样也可服用,所以汉武帝并没有像其他皇帝一样因乱吃丹砂、仙丹而死。玉粉对身体无害。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则把食玉系统化:“玉亦仙药,但难得耳。《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又曰:服玄真者,其命不极。玄真者,玉之别名也。令人身飞轻举⋯⋯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烧以为粉⋯⋯不可用已成之器,伤人无益,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阗国白玉尤善。“葛洪还指出食玉后像魏晋士人食五石散一样,身体会发热,所以要“散发洗沐寒水,迎风而行”,历史上一些有钱有闲的道士往往食玉以求长生。道家星术中把炼丹的灶叫“玉灶”,炼成的仙液叫“玉液”,长生不老的容颜叫“玉颜”,如李白《感遇》其一“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玉颜长自春”。吃玉极麻烦,含玉就简单些。《开元天宝遗事》记杨贵妃“热肺渴,每日含口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杨贵妃所含玉必为昆山玉。《天工开物》卷18说:“水涨璞随湍流徙⋯⋯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者,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昆仑山和田玉从山上随洪水冲刷下来就沉积在河床中,在水中浸润,故其玉性特别温凉,和中国其他地方的山玉自然不同。玉被视为阳,故于阗人捞玉是女人去捞,而不是男人,因为古代于阗人也相信阴阳学说,女人属阴,所以玉见女人不会跑,体现着阴阳和谐交泰的观念,从《天工开物》图上可以看到有三个女人裸着上身在河水中捞玉。因于阗玉阳中有阴,故多作含玉使用,可降内热。

  四、审美视野中的玉形象。在文学中,美好吉祥者多用玉,尤其是对女人的美称。如李白《游泰山》其一“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玉女四五人,飘遥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李白想象美丽的仙女向他频频招手。形容女子多用玉,如冰清玉洁、玉骨冰肌、花容玉貌、亭亭玉立,守身如玉,纤纤玉手、玉音、玉姿、玉香等,美女去世则专门叫“香消玉殒”。玉在日常生活中也泛化了,如水井美称为“玉井”,楼台美称为“玉楼琼宇”,晒干的嫩笋片也叫“玉兰片”,美男子也叫“玉郎”。用玉雕成的玉龙、玉凤、玉龟、玉鱼、玉莲、玉松,因其栩栩如生的造型和温润的玉质,多被人收藏,乾隆帝是藏玉的大家。由于对玉的赞美,在介绍西方时也渗入了中国人对玉的观念。如现代学者吴宓将他的导师Babbit译作“白璧德”,足见吴宓乃博雅之士,白璧与黄金往往并提,是祥瑞之象,“德”字又体现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这个翻译中吴宓对美国哈佛导师的赞美已跃然纸上。古代金玉并提,如金枝玉叶,金井玉床、金童玉女、金质玉相、金声玉振、金口玉言、金科玉律、金乌玉兔、实际上玉的地位远比金要高,如皇帝传国玺用玉不用金。玉作为中国传统的吉祥物,确实体现了中国人对玉的独特看法与独特的传统。

  参考文献

  【1】崔涛 《玉与中国传统文化》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2】伏奕冰《中国玉器与中国传统文化》

  伏奕冰 - 《大舞台》 - 2012 -

  【3】常兆玉 《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 1999 -

  【4】郭玉《成武术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技击艺术与运动》 搏击·武术科学 2010

  【5】江玉《论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 医学与哲学 2010

  【6】冉玉《中国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有效结合探究》 包装工程 2012

  作者简介:

  梁鑫,1976年出生。工艺美术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徐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邳州市玉雕协会副会长,1992你那学习玉雕设计与制作,作品多次在各展评中荣获金、银、铜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