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漆器设计——挖掘工艺的深层美

[日期:2016-06-0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扬州漆器工艺源远流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美学内涵博大精深。本文简要论述了扬州漆器工艺的概况、类别、特点,并结合自身的设计案例,从创新的角度发觉扬州漆器深层次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设计   挖掘   创新

    一、扬州漆器工艺概况

扬州漆器工艺源远流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通过出土漆器可以看出,早在战国时期扬州漆器在造型、髹饰技法等方面水平就已经很高。到了隋唐时期,金属镶嵌类的产品日益增多。工艺发展到了很精致的地步,汉代漆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造型和工艺手法更为丰富多变。唐代扬州经济繁荣,巧匠云集,彩绘、雕漆、愈益精细,螺钿镶嵌工艺亦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宋元两代,雕漆工艺由最初的剔红发展为剔黄、剔绿、剔彩等多种手法。元代出现了软螺钿这一新的工艺品种,选用的螺钿片逐渐向薄而透明的方向发展,使得漆器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明清两代,扬州漆器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全国漆器的制作中心,漆器作坊林立,品种繁多,规模庞大。产量和品种均达到历史最高峰。

    二、扬州漆器的传统工艺及特点

现在的扬州漆器工艺在全国同行业中独树一帜,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格调典雅,极富东方神韵。工艺技法已相当成熟。得到深厚传承的扬州漆器,工艺面貌基本是这样的:

 雕漆,一般以锦纹为地,花鸟山水浮雕其上,常见以剔红为主,典雅庄重。 

 雕漆嵌玉,综合了雕漆与百宝镶嵌两大工艺,以金银、玉石等各类材料,雕成山水、人物、花鸟等,嵌在雕漆锦文底上,

骨石镶嵌,以象牙、牛骨,青田、寿山石等为主要原料制作成 人物、花鸟等纹样,镶嵌于漆胚上, 一般配以描金或彩绘背景。

 平磨螺钿,精选河蚌、鲍鱼贝,经磨制下料,做成人物、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等图案,拼贴、镶嵌于漆坯上,再经髹漆、抛光而成,产品漆地光亮如镜,黑白分明,风格素雅。

点螺,用夜光螺等优质贝壳作原料,磨制的螺钿片薄如蝉翼,切割成的点、丝、片,细如秋毫,用特制工具点嵌于漆坯上,纹样精细灵巧,色彩天然,随光变幻,属于漆器中的名贵产品。

刻漆,为漆器大类产品,分深刻、浅刻两种,以深刻为主,其中分阴刻和阳刻,阳刻后进行贴金、银箔或彩绘。表现力最为丰富。浅刻,又称漆皮雕,是以多种刀具刮刻漆坯上漆皮形成画面。似版画般效果。

另外还有点螺漆砂砚和磨漆画等品种,不一一累述。

     三、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掘创新

     3.1传统工艺不可替代的一面

传承千百年的扬州漆器,兼具了北派漆器的雄浑和南方漆器的精细,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到了现代,漆器深厚的工艺底蕴与别具一格的文化面貌已经成为了扬州的一种文化标识,然而,她古老的形式与面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前,已经让许多的年轻人产生了审美疲劳,大家期望着她焕发新的容颜,作为一名漆器设计工作者,我也苦苦地思索,漆器工艺受漆的制约,也更受工艺的约束,扬州漆器形成的独特面貌,是一代代漆艺实践者们不断总结的,最能体现漆美感的结果——例如,红的大漆制作的雕漆,之所以主导了雕漆面貌,是其他色没法替代的华丽、富贵和典雅;黑地的点螺与平磨螺钿,因为黑色最能体现彩螺的材质与光华,我们也试用过其他底色代替,作品顿时就失去了她的大气和含蓄美;而刻漆的黑色与深红色底,是经过实践选出的最具刻漆内涵的颜色,换成浅色或其他底就失去了刻漆的稳重与深厚;另外漆器除了彩绘与磨漆,其他工艺都只能凭借线条的疏密与雕工的薄厚推出画面的层次,无法做出纸上才能表达的虚淡与朦胧美,这些都是漆器工艺无法替代的一面,这个面向也决定了扬州漆器不可能发生大相径庭的改变。

     3.2、深度挖掘与创新

     然而,时代的巨轮滚滚而过,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决定了事物必然要不断发展前行,否则就会大浪淘沙般被历史所淹没,我们也必须奋起直追,寻找到对应现代审美的扬州漆器新的切入点,虽然漆器有牢固的面向无法轻易变动,但这几年我尝试了不同工艺间相互组合或融合,另外尝试把传统的稿面进行了一些现代感的装饰变化,在产品的传统外形式上也进行了一些革新,使之更具现代装饰的美感,竟得到了市场的一致好评。

 

1刻漆《山水》屏风

刻漆作品的尝试:《山水》屏风(图1)在2011年中国漆艺精品展上获金奖。打破以往屏风的满构图方式,追求形式上的装饰美,在大片的黑底上方横贯穿一幅长卷青绿古山水,山水阳文为墨色线,金地设色,层峦叠嶂、飞流瀑布、平湖帆影、茅屋社居、在黑色的映衬下金色秀丽、古雅大方。在大片黑底上下几方阴文朱色御印错落分布,整幅作品在黑、红、金的搭配下。既是古意弥漫,形式上又现代感十足。一派凝重大方、朴素高贵、宁静志远的意境。

 

2刻漆《月上古城》

《月上古城》挂屏(图2)获得2014大师精品展金奖,采用刻漆中的阴刻和阳刻工艺,此作品画面巧用装饰手法,用块面间黑白灰的对比,富于韵律感的线面结合,达到一种构成美,在黑白的世界中衬托了中间亮丽的光影。表达了扬州东关古街在静谧的夜晚,神秘、浪漫而又热情!刻工自然流畅,加上彩绘、贴银等工艺,丰富典雅。而《禅.悦》四条屏进行了形式上的革新,以卷轴装裱的形式,非常具有新意。麻银的肌理手法,整幅画面控制在黑白灰的色调中,简淡而又古雅,空灵而又大气的美感。

 

3刻漆《禅.悦》四条屏

雕漆嵌玉产品的尝试:雕漆嵌玉的传统面目是雕漆锦文底镶玉石,2015年我为常州天宁寺设计的雕漆嵌石佛教壁画《地藏行愿图》(图3),大胆试用雕漆海水云纹底加玉石镶嵌,虽然这样做在稿面设计上要设计两层的画面效果,而且两层复合后画面的疏密比较难把握,但最终出现的画面效果,云水纹的肌理更加丰富了画面的质感和动势的美感,是一次成功的创新。

4雕漆嵌石《地藏行愿图》

 

5骨石《芳庭春早》

骨石《芳庭春早》挂屏(图5)获2015大师展铜奖,尺寸185x125cm,黑底,采用玉石镶嵌与刻漆结合的工艺。禅房草堂,舍前芭蕉以阴刻的肌理线条隐与背景之中,打破了骨石作品底面的单一处理。玉石、牙骨、彩贝等精制雕琢,灵透的假山石,闲逸的双鹤,清奇的寒梅,整体上,古朴的灰为其基调,素雅清逸为其气质,线面的肌理与构成,古典与现代美的结合,调和出一首古韵和雅、清气四溢的乐章!

 

6点螺《荷趣》挂屏

点螺工艺的尝试创新:《荷趣》(图6)入围2013江苏省新人新作成果大奖赛,以流线造型表现水的流动,打破以往的规矩挂屏形象,画面也冲破传统面貌,两片荷叶使视觉中心聚焦其间,一群小鱼游戏水草间,灵动可爱。神秘璀璨的光感使之虚实变幻,是一幅较有新意和趣味的作品。而《清馨流长》台屏(图7获第51届全国工艺品大奖赛金凤凰杯银奖。打破纯点螺表现手法,首次采用点螺与贴蛋壳结合手法,各类如兰般的水草,点撒手法的荷叶穿插其中,更为虚淡,几丛小花及水草跳跃其中,提起画面的精神。在这片素冷清凉的环境中,几只鹭鸶徜徉其间,闲适自在。而以白蛋壳黏贴出羽毛工笔般细微的虚实变化。蛋壳的实与点螺的虚更丰富了层次的对比,突出了鹭鸶的洁白与清丽之美。整幅画面点、线、面的构成美与各类点撒螺片的材质美,表达了一个清雅脱俗的世界!

 

7点螺《清新流长》台屏

 

8平磨组合挂屏《寒香》

多工艺组合挂屏《寒香》(图8)获2015江苏省“艺博”杯工艺大奖赛银奖,共分三片,每片尺寸60*60cm,深红底,采用平磨、点螺、彩绘等多工艺结合的手法,彩螺的明丽跳跃、点螺的璀璨深沉、彩绘的丰富多变,画面追求禅意的简淡之美,构成中产生出神奇的虚实变化,传统的元素,新颖的形式,传达出现代的装饰美感!

 

     四、结语

以上是我对扬州漆器创新所做的一些尝试,还有许多的不成熟之处,有待商榷。扬州漆器的未来是一条无尽的长河,我有幸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历史时期做了一朵小小的浪花,为不负历史,只有在这喧嚣的尘世之中,不为利扰,保持内心宁静,虚心求索,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与技艺,潜入漆艺的海洋中,更深度的了解和挖掘扬州漆器的精神内涵,创作出更具有时代感的东方艺术品。

 

参考文献:

[1]长北,《漆艺》大象出版社,20103月第1

[2]长北,《鬃饰录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4月第1

 

作者简介

姚梅,女,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校,在扬州漆器厂从事设计工作二十多年,高级工艺美术师 ,扬州市大师,扬州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髤饰技艺”代表传承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