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有几千年的玉文化历史,积淀了丰厚的玉文化内涵。自古以来,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崇玉、爱玉、赏玉、收藏玉的传统。在我国各历史时代均有大批精美的玉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曾作为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玉雕业 ,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就中国玉雕业的现状与对策作一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玉雕业 中国玉器 现状 对策
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玉器是中华民族起源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别于其他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曾出神入化,成为财富、权力和神灵的象征,被编入国家礼制之中,积淀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祈望与追求,发达的玉器文化正是古代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据考古资料记载,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琢玉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至唐代,琢玉、佩玉更是成为时尚。因此,玉雕制品被称为“东方艺术”或“东方瑰宝”。
一、中国玉雕业面临的现状
(一)缺乏创新,精品奇缺从商品的分类来看,玉器应归属于特殊品类,其主要功能是用来供人观赏和收藏的。一件玉器作品有无观赏价值或观赏价值的高低,是决定它有无存在的意义,能否适应市场需求的基本条件。从一件玉器的制作过程来看,它具有生产周期长,耗费工时多,原料稀少、昂贵,技术工艺复杂,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并举等特点。因此,玉器的成本高,这从本质上就决定了玉器应归属于高档商品。但是,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玉器并不是因为其成本高,而把它作为高档商品,所决定的,它能给人带来视觉的美感和高贵感。而综观目前的玉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粗制滥造,精品奇缺,大路货、不规格产品充斥市场,在其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和品种方面,几十年来一贯制,形式单调,过于陈旧,没有新鲜感,不能提起消费者的兴起和爱好,必然要影响产品的销售。缺乏创新的玉雕题材,无法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是导致目前市场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负担沉重,浪费严重对于玉雕业中的国有企业,虽然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齐全、历史悠久,但由于冗员过多,企业负担过重,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如著名的北京玉器厂、上海玉雕厂和扬州玉器厂等,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由于企业流动资金匮乏,无力购买高档优质玉料、只能购买中低档的玉料,如玛瑙、岫玉和青白玉等,而中低档玉料只能制作大路货,从而导致产品积压,市场竞争乏力。究其原因,一是优质玉料(如优质翡翠、羊脂白玉等)资源稀少,且价格昂贵,企业既无力购买,也无处购买;二是个体、乡镇企业的产品粗制滥造,竞相压价或低价竞销,大打价格战;三是企业冗此外,由于玉雕业所使用的原料,是高贵的玉石材料,它在自然界分布有限,且是不可再生性资源。而现在许多地区,竞相发展玉雕业,个体企业和乡镇企业一哄而上,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导致玉石原料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玉石原料快速枯竭,价格奇高,如优质的翡翠、羊脂白玉、优质的独山玉越来越少。现在的玉器厂家70%的产品都是清一色的岫岩玉雕,产品原料单一,引发销路不畅,只能采取竞相压价、降价销售的办法,以至出现了玉雕不如石雕的尴尬局面。由于玉雕业技术工艺十分复杂,而个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受技术力量的限制,即使购到了好料,也制作不出好的产品,卖不出好的价钱,变相地浪费了好的原料,玉雕业的这种无序发展,导致玉石原料的快速枯竭,将是玉雕业最大、最致命的威胁。
(三)观念陈旧,人才匮乏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经济竞争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玉雕业也不例外。虽然我国的玉雕业历史悠久,在技艺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长期受封建统治、保守思想和小农经济生产形式的束缚,使得其在理论上的总结不够,直到现在玉雕业中仍然沿袭着师傅带徒弟的承传体制。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玉雕人员,通常是长于动手操作,乏于思考创新,且效率低下,培养周期过长,少年学艺,中年成熟的现象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满足不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更有甚者,一些个体或乡镇玉雕企业,为防止技术外流,更是制定了一些条条框框,对新招收的徒工采取制约性措施,只教会雇员一道工序或一种样式,不允许多学多会,也不允许交流、切磋,在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玉雕制作人员,充其量只是流水线上的装配工,缺乏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发展我国玉雕业的对策
(一)改革创新,多出精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评价企业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提高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改变我国玉雕业目前的状况,我们必须锐意改革,不断实施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在产品的题材选择、工艺制作方面应以消费者和消费潮流为导向,以能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目的。突破传统玉雕题材以宗教人物、山水、器皿等为主的狭隘的表现手法,借助于中国画、雕塑、石雕等领域的创意及技法,从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大力创新。在制作过程中,抵制劣质产品的出现,多出精品,以其绚丽的艺术特点打动人心,引发消费者的需求。玉石的天然美与雕琢的工艺美的巧夺天工,是任何其他材料和工艺品所无法替代的,玉器这种具有较高保值性的艺术品,对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总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艺术含量越高,就越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点从近几年的珠宝拍卖会上可见一斑。在大力倡导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快组织创新的步伐。玉雕业从宫庭艺术流入民间,又从民间组织起来搞大生产,它具有很强的手工作坊特征,目前的这种生产组织形式 ,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形势。 我们应在严格管理 ,杜绝浪费的基础上 ,以组织创新为突破口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实施分散经营 ,划小核算单位 ,转换经营机制 ,加快玉雕业的全面复兴。
(二)减轻负担,转变观念玉雕业是特种行业,玉雕产品是特种工艺品,是艺术的商品。因此它既不能搞规格生产,也不能批量生产,原料的价格和利用率也不稳定,设计制作变化大,工艺难度难以具体定量,即使两块等价原料同时投产,即便是由同一人制作,其成品的效果和最终的售价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总之,玉雕业生产随机性大,手工作业性质强,与制作人员的工艺技术水平关系密切。为了保护和发展这一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国家应在资金融通、税收征管和企业负担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保护,使得我国这一传统的出口创汇产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一件玉雕作品,无论其体积大小,售价高低,从本质上讲,都应是一件精品。因此,玉雕制作人员也应积极转变观念,在思想上树立精品意识,根据玉料的特点,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扬长避短,将其美的内涵充分地表现出来,谨防批量生产、规格生产、粗制滥造。同时,销售部门也应积极转变观念,以玉器所具有浓郁的文化特征作为根基,用现代经营理念及手段进行销售,从而推动玉器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三)加强宣传,开拓市场由于历史上玉雕业是由宫庭流入民间的,因此,它一直被消费者认为是令人神秘的行业,要使消费者改变这种认识,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普及玉文化知识,使消费者真正了解玉文化,逐渐懂得识玉、爱玉、赏玉和用玉,培养稳定的消费者群,营造玉雕业发展的良好外部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促进玉雕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脚踏实地,培养人才玉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要弘扬和发展这一优秀的民族艺术,当务之急是培养玉雕设计和制作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使他们既通晓艺术,又懂得技术;既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水平,又具有较全面的操作技能。由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人才培养方式,成才率较低且周期较长,为此建议有关的学校或系科,开设这方面的学科,着重培养玉雕业的专业人才,聘请名师和专家,系统地讲授美术史、美学、玉雕设计理念和制作方面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脚踏实地地培养新一代玉雕设计人才和制作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国庆,刘凤军,王晓东《市场营销理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陈佳贵《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3】戴定南《困境与选择:大生产与手工作坊》 中国宝石 1992
作者简介:
石巍,1967年出生,江苏省徐州人,工艺美术师。1987年进入邳州市玉雕厂学习玉石雕刻。2006年创建石巍玉雕工作室,致力于玉石雕刻技术研究。擅长任务、仿古、动物等题材雕刻。在全国各大专业玉石雕刻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其作品受到社会各界及专业人士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