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工艺和创意是当今玉雕创作的两个重要衡量标准。二者在玉雕创作活动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在实际玉雕创作活动中,二者的关系十分紧密。一方面,工艺与创意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化;另一方面,二者又存在着密切关联。这一关联性直接决定了玉雕创作作品的水准。只有理顺二者关系,玉雕创作活动才能生产出经典流芳的作品。
关键词:玉雕 创作 工艺 创意 关系
玉雕作为传统手工艺门类,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传承有序、影响深远。时间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玉雕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从业人员稳步增长,技艺水平不断提升,区域风格逐渐明晰。尤其是玉雕创作的丰富多样性更是前所未有。尤其是在国家提倡创新发展的大环境下,玉雕行业呈现出创新创作的高峰,一大批创意新颖的经典之作在北京、上海、苏州等治玉重镇出现,成为玉雕在新时代的名片。与此同时,同样有一大批玉雕作品在创新创作的过程中陷入泥沼,所作作品难以服众。良莠不齐的现象一直在玉雕行业中出现,而且,莠的方面有甚于良的方面。究其原因,创意创作过程中忽视了工艺成分的重要性,应该是此间的症结。因此,重新梳理工艺与创意在玉雕创作中的关系,对于玉雕行业的当下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当今的玉雕创作。
首先从定义概念上理清工艺与创意的各自独立性。工艺是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增值加工或处理,最终使之成为制成品的方法与过程。简言之,工艺就是工艺品的制作手段和过程。其中包括制作手段的差异以及制作水平的高低等等方面。玉雕作为雕刻门类的一种,制作工具和加工流程都具有特殊性,这也导致玉雕工艺的复杂性,一般而言,工艺无止境,真正的工艺大师也是不断创作不断学习。创意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它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与工艺的实践性不同,创意是纯粹的思维性。创意意识的产生需要建立在广泛阅览的基础之上,并能够形成相对新颖的理念。工艺与创意在内涵定位上有着本质区别,这是构成二者关联的基础。
其次通过当今玉雕行业中的领军人物佳作剖析工艺与创意的存在关系。上海是中国玉雕行业的标杆,近二十年来一直占据着国内玉雕的最高峰。海派玉雕大家绝大多数都是工艺与创意结合创作的高手。吴德昇大师的裸女系列作品比例夸张,融入了西方审美意识;翟倚卫大师的浮雕牌片,构图极尽华丽,装饰感十足;崔磊大师的人物作品强悍而有神韵,线条棱角分明。纵观这些海派大师的作品不难看出其共同点:工艺扎实,创意新颖。工艺扎实是几位大师的共同之处,创意方面的差异奠定了他们在业界的影响力。当然,大师作品的成功面世,也引发了行业内的仿制风潮。但是仿制效果却与原作有着云泥之分。究其原因,创意思路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制作工艺的低端粗劣。因此,总结工艺与创意在玉雕创作活动中的存在关系,可以归结为:工艺是创意的基石,没有工艺作为保障的创意活动难成精彩;创意是工艺的升华,好的创意附加在优秀工艺的作品之上,就可以提升工艺制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第三,工艺与创意在当今玉雕创作中如何结合。明晰了二者在玉雕创作中的关系,如何将这种关系落实到玉雕创作实践中?针对大多数手艺人而言,要对自己的工艺水准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估,在工艺基础尚不夯实的情况下,切勿盲目谈创新,一味地“为创新而创新”,工艺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创意作品的成败。如果在工艺水准允许的状态下,创意作品的创作也并非是易事,他需要大家反复对比揣测,广泛涉猎,进而深入内心,创作出新颖美观的艺术作品。当然,工艺与创意在玉雕创作中都是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所以,真正工艺与创意结合完美的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不断地调整修改。在漫长的积累过程中,工艺素养的培训并不妨碍创意思维的发展,相反二者是可以互为指导的,玉雕工艺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也需要创意思维的磨合。当然,创意思维之于玉雕创作也并非是可以信马由缰的,在熟悉国画、雕塑等其他姊妹艺术精髓的同时,创意思维必须符合玉雕工艺特色。
总之,工艺与创意是当下玉雕创作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不管是玉雕行业从业者还是一线创作手艺人,针对二者的博弈关系都应当有准确公正的衡量标准,且不能二者偏向一端,既要弘扬传统手工艺的工艺魅力,又要在当下的审美趋向中占有一定的引导地位。工艺与创意之于玉雕创作,就像是磁铁的两极,对立存在却也相互依赖。手艺人只有兼顾二者,才能创作出历久弥新的艺术作品,否则就只能泯然众人,难以为世人欣赏。
参考文献:
[1]《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马未都,北京,中华书局,2008.10
[2]《苏艺春秋:“苏式”艺术的缘起和传播》,郑丽虹,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4
作者简介:
曹之璟,工艺美术师。从事玉雕创作二十余年,尤其擅长玉雕动物件的制作,其代表作品多次获得国内金银奖。貔貅是其代表作品题材,所作貔貅形态饱满、神行威武,为业界人士所喜爱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