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通缂丝源泉与艺术特色

[日期:2016-06-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本文作者从事缂丝工作二十年,从认识缂丝到亲眼目睹父亲王玉祥研发成功缂丝中的精点品种一一引箔缂丝,并在这基础上开拓出本缂丝,又研发出絽缂丝、绒缂丝等另六大类缂丝品种。本缂丝是南通缂丝的根本,也是中国的母本缂丝,人称缂丝的活化石,也有部分学者为了区分与明缂丝也称本缂丝为宋缂丝。

一、略谈缂丝

中国缂丝历史久远,技艺独特,是我国精典的经纬交织传统工艺,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历代堪称“织中之圣”。何为“织中之圣”,中国缂丝是经纬交织艺术类中,表现绘画风格能力超强,其技艺独特绝妙,可谓崇高之极无与伦比。

中国缂丝历经2500年发展史,跌宕起伏的历程,环绕大半个中华大地传承线路,由大西北漫渡到长江中下游,磨炼了代代缂丝艺人,因孜孜不倦研发创新,至此今日缂丝技艺已日臻完善。

中国缂丝的初始状态,主要从缂毛逐渐演变到缂丝。从前述名词上就能大体上能领悟到,何为缂丝又何为缂毛,实际缂为技艺,丝、毛、棉、麻为原料。缂的技艺灵魂--通经回纬(习惯又称通经断纬),该技艺是缂丝的基础,缂丝在此基础上又萌生出许多补助技法。缂毛是缂丝技艺的初始萌芽状态,随着漫长迁移,由盛产羊毛的西域向盛产蚕丝的中原、长江流域,其原料的改变,使缂丝技法有了完善的基础,逐步使缂丝走向成熟,真正完美地做到“以梭代笔”神圣之功。

二、中国缂丝发展历程

中国缂丝发展,大体可分成五个阶段:

1、萌芽阶段(初级阶段),大约在公元前三百年之前。这一阶段是通经回纬出现及使用阶段,也可以说是缂织的产生与使用早期阶段。该阶段主要为缂毛制品为主要状态,在西域一带流传了几百年,逐步东移,为缂丝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2、第二阶段为由缂与丝结合,缂丝的出现并趋于成熟阶段。丝织业的发展与地域的扩大,是缂丝产生的直接条件。丝的独特优势,必然导致缂与丝的结合。缂与丝的结合,赋予了缂丝极强的生命力,使缂丝工艺表现技法更加丰富与巧妙,制品的品相品味华升到极至,在织物类中的地位崇高无比。

缂丝在唐代前后,已趋于成熟,从当时流传下来的缂丝制品中可以看出,其基本技法运用已相当自如得体,这阶段大多数以装饰图案为体裁的实用工艺品。

这阶段历史完成了缂与丝的结合,为缂丝的发展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阶段,中国缂丝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乃至东渡到日本。

3、第三阶段为缂丝成熟期。以唐代雄厚的实力为基础,北宋时期缂丝逐渐向中原、长江地区延伸,缂丝工艺与文化艺术融合为纯粹的艺术。从缂丝的实用工艺品转化为纯粹的艺术品,这不是单纯的品种名称转变,而必需有相对应技法与其相助,否则无法达到华丽的转折。缂丝艺术发展到宋代得以华升,除了唐代为此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外与宋代当时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

纵观漫长的历史,你可以看到,沒有一个朝代可以和宋代比民富、民乐。早在真宗朝宰相王旦就指出: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最重要的是宋代人生活品味和喜好,历代人望尘莫及。古代美学之理念,到宋代达到巅峰。如此良好的大环境,促使宋代绘画和书法艺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缂丝艺人造就了良好的艺术氛围,以及丰富的素材,让其融化到缂丝艺术品之中。

台湾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童文娥,在《缂织风华一一宋代缂丝的成就与表现》一文中说:“宋代缂丝技术已十分成熟,且不受常规所限,表现又极富艺术性,是缂丝的黄金年代。从文献的记载上来看,宋代缂丝亦倍受推崇,如元陶宗仪(活动于13291412)认为:宋宣和又以刻丝縷为绘翰,俨如笔墨,所作可比化工之妙,……钩勒挑踢处,无纤毫遗憾,噫!技至此乎,超神入化矣。明张应文(15351593)《清秘藏》:宋人刻丝不论山水、人物、花鸟,每痕剜断,所以生意浑成,不为机经掣制。都认为宋代缂丝技术及作品,都达到登峰造极之境。”

宋缂丝的艺术价值及历史意义无与伦比,其外观特征与丝线的使用都有其独特之处。从诸多缂丝学者的文字资料和宋代留传下来的缂丝作品中,可以看到“……所以织物表面有瓦楞地沟纹效果,这是南宋以前的特点。” (该段为辽宁博物馆朴文英研究员在《两件缂丝牡丹赏析》一文中描述)。为什么在此阶段缂丝作品中都会出现了瓦楞地现象呢?许多专家学者都把这一特点,归就于用线的粗细,也就是线的规格。是的,宋代缂丝及以前的用线都比往后历朝历代的用线都略粗-点,但瓦楞地出现关键不在这一方面。通过我几十年制作本缂丝(宋缂丝)的实践经验,及纺织技术的理论,瓦楞地现象,关健在经线的张力的大小。经线张力大迫使纬线弯曲,产生纬包经结果,造成瓦楞地现象。

当然经线张力大是主要方面,但还必需具备另二个附加条件,一是加大经线的捻度,才能承受一定的张力。另一方面,必需在制作过程中保持每出一梭的角度相同,保证每一经档中的纬线长度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生奇特的瓦楞地现象。从这一微小的操作要求,可以反映出宋代缂丝艺人,工作与技法的严谨性及难度程度,由此更能理解宋徽宗一首诗的含意:“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缂丝难,宋缂丝更难。

瓦楞地现象,除可以看出宋缂丝(本缂丝)其技法的独特性外,另扎实并偏长机台是发挥宋缂丝(本缂丝)的必备条件。

宋代缂丝不只是缂丝工艺的极致表现,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为以后缂丝的发展及衍生出多品种缂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随着缂丝的南迁,这一方人逐渐改变了缂丝原有北方铿锵大气风貌,增添了南方那绵柔甜丝感觉。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人又创出这一地方特色的人文文化,这就是人文文化的自然定律。

缂丝到元代之后逐渐开始改变,首先材料变化。经线开始弱捻或不加捻,‘瓦楞地’现象逐渐消失,呈现出平纹织物现象。到明代该现象普遍形成,人们开始称之为“明缂丝”。很可惜的“宋缂丝”(本缂丝)渐渐淡化,直至现代。从明代至今形成了独特的缂丝--明缂丝。本缂丝与明缂丝,就像人们常说的南米北面、南糕北饼、南甜北咸、南圆北饺,饮食文化如此,其他方面也必然跳不出这一自然定律,如戏剧,北方的京剧和南方的昆曲及越剧等,这南北两方的戏曲风格和唱腔有迥然之别。南北的差异,不存在谁好谁坏,只有共存共荣,才能共同烘托出中华民族绚丽的人文文化。

由宋缂丝(本缂丝)演变出明缂丝,其主要工具--织机,也发生了变化。宋缂丝延续了土布织机原理,机台用料结实,做工讲究,横平竖直不能有半点马虎,否则织不出好的缂丝面料。本缂丝机台宽与长的比例为116,而明缂丝的机台为1124,相对来说本缂丝的机台比明缂丝的机台要长,因为长,而为增加了经线张力提供有利因素。

5、新中国成立百废待新,到70年代末,中国踏上高速发展之路。中华大地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中国许多传统文化又开始萌发,灿若繁星。中国的本缂丝(宋缂丝),在纺织之乡的南通再次复活。

南通缂丝的历史可以追溯北宋时期,远在北宋期间,江海大地的南通的缂丝,已有了历史记载,宋代史学家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一文中,有一段记载:“……周为团练宋降为军,属淮东路。后复以盐城隶楚州(淮安)贡隔织。”“隔织”即缂丝也。

纵观中国缂丝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缂丝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中国现代缂丝业迅猛发展,上下2500年的各类缂丝品种难得齐聚出现,缂丝之园名花绽放,尤为突出的为本缂丝(宋缂丝)和明缂丝。

三、南通缂丝的艺术特色

南通缂丝虽然品种齐全,但本缂丝(宋缂丝)还是南通的主体缂丝品种。本缂丝的表面特征明显,通体呈现罗纹档(历史上又称瓦楞地),面料平整挺刮大气,又不失细腻和精巧。虽然整体比明缂丝厚重,但处处蕴藏着精致之处,耐人寻味。从本缂丝身上折射出中国艺术的妙境,在形体之外妙处四溢。老子说过:“大巧若拙”,这是一条深刻的哲学道理,人们普遍给本缂丝的评价:“雍容华贵,唯妙大气”。

南通缂丝除具备了中国本缂丝特有的气息,自身艺术特色更独特明显。清华美院纤维艺术系主任林乐成教授,看到南通的缂丝作品兴喜题词:“缂形织意,经天纬地。” 该题词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深刻地反映了南通缂丝的艺术特色。

1、因画施缂,缂形织意,经地纬地

南通缂丝擅长将缂丝技法融合于画理之中,加之在色线运用上的自然不扎眼,织品往往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结合画意境,独具匠心地处理好各色的衔接,巧妙地处理使色调的过渡自然顺眼。充分做到缂不变形,织意出神入化。

2、缂技运用自如,缂画浑然天成

南通缂丝在表现作品细节上,注重整体与細节统一,力求精

益求精,作品整体效果与构思完美合而为一。尤其在制作写意画中,笔墨浓淡的特点用缂丝技法渲染得当,增强缂丝作品的艺术效果。做到缂如绘画,完美做到“以梭代笔” 的效果

3、选缂题材,眼光独特,体材多样

南通缂丝艺术观赏性强,寓意深刻。南通缂丝在选择制作体

裁中,余地丰富,跳出切惯的怪圈,开创了写意、写真画的艺术先河,独具匠心设计这应该是南通缂丝技艺的突破,让观尝者领略到醇厚技艺功底。用色雅致高贵,缂丝如画,让人们深悟到“织中之圣”之神秘。

4、大胆突破,精心设计,让南通缂丝再创辉煌

中国缂丝领域现有七大缂丝品种,一般都独立出现。南通缂丝人独具匠心,把独立的七大缂丝品种融为一体,制作完成了一件举世瞩目的缂丝华服--鸾凤双栖牡丹。这件华服惊艳亮相北京时装周,一举轰动北京各大媒体,各种赞美之词纷至沓来。首都博物馆破格珍藏了这件现代缂丝艺术品。《北京晨报》报道称:“……,由七种缂丝工艺制成的无缝天衣鸾凤双栖牡丹入藏首都博物馆,这也是首博首次收藏的当代成衣藏品。此次被首博收藏的缂丝华服选用曾为皇家御用的凤凰及国花牡丹的造型,并以中国红为主色调,金线交织,孔雀蓝点缀,雍容华贵。

南通缂丝以其丰富的创造力,开创了中国缂丝艺术品的先河。在中国缂丝史上留下一笔无可估量的文化财富,也对今后的缂丝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荘绰(宋) 唐宋史料笔记《鸡肋篇》              

2】朴文英  文物世界《两件缂丝牡丹赏析》    

3】童文娥 缂织风华《宋代缂丝的成就与表现》      

4】朱启钤《丝绣笔记》                     

 

作者简介:

王晓星,男,工艺美术师。南通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宣和缂丝研制所副所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