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曼生文化”对江苏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日期:2016-07-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背景资料:

  曼生(1768-1822)曾任溧阳两任县令(1811至1816年,三年为一个任期),恰恰就是在溧阳六年的官宦生涯,因天时、地利、人和竟然成就了曼生在紫砂壶坛的造诣和影响。

  名垂紫砂史册的“曼生壶”由陈曼生与幕僚、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书画金石名家共同设计、精心构撰,在杨氏兄妹等制作的紫砂壶上题铭书刻,此类茗壶在当时受到了社会上文化雅士的追捧,世传“曼生十八式”,这一点已经得到历史研究学者的考证。

  “曼壶”造化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植物样式、仿古器皿等,加刻了涵盖陈鸿寿一身修养文识才情的题铭,使紫砂壶由单一的实用功能提升为高雅的艺术藏品,历经一百七十余年,至今仍盛享“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美名。其追随者不乏当代大家、已故名家唐云、亚明、陈大羽等。清嘉庆年间,这位诗、书、画、印皆精的溧阳县令,存世壶艺精髓仍为当今紫砂壶坛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创新设计之壶样仍是当今紫砂壶坛的风向标,成一世典范,创一代宗师,天下壶友莫不为求曼生壶视紫砂收藏的高境界。

  从古到今研究曼生壶的任何学者、专家均无法肯定“曼生十八式”为哪般样式?《前尘梦影录》(1885年)、《阳羡紫砂壶图考》(1934年)、《宜兴陶器》(谢瑞华编著)、《陶冶性灵》(手稿)中均提及“曼生十八式”,但无一雷同,四书相加壶式多达三十八式。值此国家注重文化创新大发展的政策利好之际,人们普遍注重修身养性的休闲文化盛行的当下,曼生壶文化再一次涌到了这个时代的生活品性河系之中,江苏可以精心谋划,综合作为这场世纪茶文化盛宴的布局。

 

【内容摘要】曼生壶文化与技法研究,技法只是曼生壶表现手法,最为核心的、灵魂的曼生壶文化是原汁原味的江苏区域地理概貌人文风情。紫砂发展的历史,就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发展仍然十分有限,工艺与功能是紫砂文化两个重要的指标。六百年的紫砂文化,曼生文化无疑是当时文化综合的最佳典范。曼生文化必将成就二十一世纪多个文化领域的旋律。

 

  关键词:紫砂   曼生文化   旅游产业

 

  一、挖掘曼生文化、宣传江苏

  曼生壶文化与技法研究,技法只是曼生壶表现手法,最为核心的、灵魂的曼生壶文化是原汁原味的江苏区域地理概貌人文风情。诸如:《仿唐井栏壶》其壶式与铭文即为江苏县级城市凤凰公园中的石刻唐井栏与井栏文字经内容,《矮井栏壶》壶样为江苏埭头中学的“汲古泉”井栏,其斋号“桑莲理馆”,《合欢壶》铭文中的“合江”(三江合一)均为江苏溧阳地理,其最为影响的制壶工作室“阿曼陀室”也在江苏境内。二零零五年底,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主办的“书、画、印、壶:陈鸿寿的艺术”研讨会,研讨会上展示的二十二把曼生壶中,井栏式就有六把,而在壶身上录刻唐井栏记文的有三把,而井栏式壶是后人仿制甚多的经典款式,还有南京博物院藏的紫砂精品《仿唐井栏水盂》都是以紫砂为载体来呈现江苏文化。

  二、依据曼生文化的创造性,打造与时俱进的紫砂后时代

  紫砂泥是泥石矿层中一层富含铁质而厚度不大于0.4-0.5米得紫色甲泥,这种粘土“团粒结构”中包含了石英、水母、高岭石与赤铁矿之类的氧化物。现在的福建、长兴、溧阳、内蒙等省份地区均发现使用紫砂泥,而且宜兴、溧阳、句容均属天目山脉,有着同等优质的紫砂材料。紫砂发展的历史,就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发展仍然十分有限,工艺与功能是紫砂文化两个重要的指标。六百年的紫砂文化,曼生文化无疑是当时文化综合的最佳典范。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融合贯通,信息知识的快速传递,审美价值的多元取向。很多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的学子来到江苏这块浓郁文化气息的热土,他们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极具专业与时代的美学符号成就了这个行业的学术理想,其中代表性人物孙建平的原创作品“建平十八式”与“曼生十八式” 形成了传承与开拓并重的指导性学术意义。他们依据曼生文化的独特魅力,改变提高了紫砂的艺术性与知识结构,为紫砂后时代的到来提供了鲜活的血液,提高了江苏区域文化的软实力。

  三、依影响深远的曼生文化,树立江苏茶文化品牌

  说茶道壶,自从茶价值被人类广泛认可之后,茶具应运而生,早期茶的饮用相对简陋粗放,因此茶具也以粗陶制为主。唐煮宋点至明清的散茶沦泡的饮用方式,使得紫砂茶具与茶叶之间的某种契合成为最主要的茶器。二十一世纪“休闲”概念浸滔于各个领域,归根到底是溶于人们的生活,并使生活渴求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文化的消费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中有着明显的地位,是文化市场繁荣的基础,江苏的茶伴随着一届又一届茶叶节的举办已声名远扬,在全国名茶界中取得一席之地,但这种优势在全国茶文化高度觉醒的时候,江苏需要曼生文化作为茶业航母的核动力,因为曼生文化是整个东南亚乃至世界茶文化中一颗最耀眼的明星,其影响必定又一次成为二十一世纪茶文化中极具竞争力的价值。

  四、利用曼生艺术的多面性,加强区域经济文化的互动

  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早期的江南地区,在文人荟萃的乾嘉时代,陈鸿寿虽然在仕途上并不飞黄腾达,但在艺术上十分成功,能书善画,尤其是书法,篆、隶、行、草皆通,历史文献和上海博物馆等收藏的不少书法、绘画作品也充分说明这一点。也正基于曼生的综合艺术才能,由他创作的“曼壶”一扫繁复粗俗的格调,简约实在,奠定曼生在壶坛的里程碑。“西泠印社”是中国乃至世界重量级的金石团体社,而曼生以他的篆刻成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杭州西湖边的唐云纪念馆以唐云生前收藏的八把曼生壶而建造的“八壶精舍”著名。除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之外的故宫博物馆、日本紫砂爱好者奥玄宝、三藩市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馆、法兰高公司、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等,另加民间形形式式的个人、文化机构等均收藏了国宝级藏品“曼生壶”。江苏已经开展了“原产地”和“文化寻踪”的认证延申项目,项目本身综合了广泛的中国文化元素。因此,曼生文化必将成就二十一世纪多个文化领域的旋律。

  五、整合旅游资源(曼生文化产业园)

  旅游产业是地方区域经济的重要产业,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短暂的经营行为,在当下中国人生活状态最具象鲜活的“曼生”文化将是江苏旅游产业中又一匹“黑马”,以曼生文化存世的广泛性、知名度、社会各个阶层几乎都可以在曼生文化众多领域中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喜好”。故规划创建曼生文化产业园,这是所有曼生文化爱好者心中的“麦加”。创建曼生文化园必定成为江苏旅游产业又一张“重量级”名片。

  总结:

  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地区、任何产业已经视文化建设为自身长足发展的根本,江苏的发展需要亲切、人文、厚实的曼生文化。

 

参考文献:

[1]《溧阳县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

[2]《阳羡紫砂壶图考》香港百壶山馆出版  1934

[3]《宜兴陶器》谢瑞华 1977

[4]《陶器工艺学》 上海文史馆龚怀希的珍藏册  1963

[5]《陶器工艺学》内部资料  1989

 

 

作者简介:

  孙建平, 1972年生, 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和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吕俊杰。醉心于陶艺,技艺的全面性、杰出性在中国当代陶瓷从业人员中比较突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