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背景下的紫砂迹象

[日期:2016-07-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以紫砂材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发展也就五六百年,而陶瓷作为一种文明现象,它的发展有7000多年,宜兴紫砂,其实是个文化现象,我们传承几百年的紫砂壶,更多的是在传承其制作的工艺流程。我们的民族对文化的包容性很强,有些东西很前卫很当代,但其实都是舶来品。我们发展文化必须保证是中国的文脉,表达语言可以是当代的,我就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

 

  关键词:紫砂   文化   传承

 

  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紫砂这门技艺的历史与当代现状。紫砂陶,是陶的一部分,属于硅酸盐的一种材质。以紫砂材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发展也就五六百年,而陶瓷作为一种文明现象,它的发展有7000多年,这和人类使用火是息息相关的。紫砂陶的现象很有趣,作为材质,这样的矿全世界几乎都有,但是因为紫砂产生的文化现象只有宜兴独有,这也是公正公平客观的一种解释。从历史上讲,明朝的供春,之后的时大彬,陈鸣远,他们表现的仍然是和中国当下的一种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具备了他们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到了1811年,溧阳的陈曼生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他对壶的造型进行简练的改良,与他的同仁加上陶工杨彭年合作联手,这种结合产生的“曼生壶”,后来就有了“字随壶传,壶随字贵”的现象。这种现象也非常独特,一直延传到现在。明朝也好,清朝也罢,设计的紫砂壶的范本,基本上使用功能考虑的多。一般壶都是仿生,仿形。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工业经济基础很薄弱,紫砂壶作为了创汇的出口商品。政府召集了一群紫砂壶老艺人,组建了紫砂工艺厂。老艺人们,包括顾景舟,蒋蓉等,为新中国紫砂陶培养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技艺人才。顾景舟的社会价值在这方面表现的非常高。紫砂陶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形成了产业,成为丁山的“五朵金花”之一,在台湾方面的运作下,以及后来茶文化的兴盛,紫砂逐渐的红火并一支独秀。

  宜兴紫砂,其实是个文化现象,我们传承几百年的紫砂壶,更多的是在传承其制作的工艺流程,不同的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乃至科技力量的发展,都能给各行各业带来影响,紫砂同样不例外。顾景舟大师制作紫砂壶,非但使用工具,而且是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因自己的习惯、力量、经验而量身定做的,材料有竹、木、金属不等,包括他对自己的弟子们,在工具的使用上也是如此要求的,使用工具无非就是更精确的规范其造型从而达到美观和谐的目的,这不是紫砂文化中的重点。紫砂陶到了当代延伸直至紫砂材料的属性,人们对它的功能、实用性和审美的需求都各不相同了。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文化方面没有主流、非主流,中国当代美术无非是复制了西方的美术现象,欧美的美术思潮到了中国之后就占据了官方体系的主流意识中消化、吸收、分解。而工艺美术相对比较封闭,传承面很窄,父传子或者是师傅传徒弟,都是一个小众的圈子。这种世界性的当代美术思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的时候,紫砂陶艺却完全没受影响。当我们这种经过世界美术思潮洗礼的人,到了丁山之后,一开始走的还是传统的路线,玩遗产啊等等都是传统的血液、传统的工艺组织结构。十多年前在丁山,像我这种具有专业的美术学术背景的人是很少的,现在丁山已经有近2000多人了,以我为例,我是2000年来丁山的,是为了谋求生存与工作,但对丁山大致的了解之后,突然就被丁山这独特的紫砂文化所折服。当时宜兴紫砂界,像我这样的学院派很少,基本是传统的入门授艺模式,师傅言传身教,从最起初的打泥片开始,一道道工序学下来,基本学的就是工艺制作的流程。但是我个人对于紫砂的认识,却不仅仅是做一把紫砂壶的概念,而是觉得应该从陶艺的角度去剖析,包括要从材料、工具、工艺、烧成等各方面去深入研究,尤其是要有文化语境和学术语言。

  在丁山,我接受了陶艺的启蒙,于是我从最基础的活做起,炼泥、打坯、搬运、什么活都干。毕竟学历和专业以及我数年的社会实践,给了我强大的信心,进入工厂后,我迅速摸到了门道,短短几年,不夸张的说,我把紫砂陶这部分的设计、打样、模具、工艺、烧成等环节,全部融会贯通。后来陆续有机会介入国内纯出口的陶瓷企业,了解了欧美、日本等国的陶瓷工业。比如真正的陶瓷强国日本,他们对原材料和工艺的要求都很高,我很有幸能有这样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让我一头扎进去,也确实成长了不少,获得了陶瓷实践经验,以至于自己可以独立完成韩国影视城的大型群组雕塑以及包括德国汉高等知名国际企业的作品。我除了积累了一些资金以外,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我想要的东西,最终毅然决定走自己的路,走原创的路,必须要有学术性的原创作品,形成自己的语言。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特质以及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上坚持学术的严肃性。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老话。我到丁山这么多年来,对紫砂陶有了系统的掌握。我做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把偶然的灵感画成稿子,有的马上做成第一手的泥稿,将产生的第一手的资料堆放了几个箱子。因为我是学西方美术史的,我也思考,我的路在哪里?于是在2010年,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做市场,手机也关机。我要开始做一些自己的作品,这个时候,我把之前的泥稿、图纸拿出来,开始创作。一年零七个月,在近20个月的时间里,我把自己以前的稿子全部系统地做了一遍。当我面对自己做出来的作品,内心非常知足。我的作品很讲究线条美,依据线条的走势,去调整自己的作品,越调整越有感觉。毫不夸张地讲,那时感觉线条就是为我而生的。

  紫砂陶,通过学院派的介入,导致紫砂陶开始走过以工艺占据主导地位的年代,其中的学术力量越来越强大。一方面,我很幸运,我的两件作品入选法国凡尔赛宫交流展,也有幸被清华美院高研班聘为助教,还在一些大学做客座教授。在这个情况下我还不满足,2014年,我在丁山选了八大美院出来的8名有代表性的在这边生活的优秀学生,组建了后紫砂时代艺术空间。后来清华美院在这边成立了紫砂研究院,景德镇陶院成立了紫砂分院。我很高兴这些人过来,这就表明,工艺已经开始向学术化转换。我个人认为工艺美术原本是材料转换下的,因其制作手段的独特性而形成的造型艺术门类。当代的工艺美术受现代美学思潮、技术革新和组织结构等因素的介入冲出……材质的属性和重复的技艺曾经主导了工美行业的整体局面,这种现象中的制作者无一例外都属于“匠”的范畴。二十一世纪的工美领域,人以及人的思想和观念应在作品中得到更多关注!只有当材质的属性回归到载体层面,因此材质而进行的艺术活动才有可能产生具有思想和灵魂的艺术家!2014年,江苏省委宣传部和江苏电视台把我和汪寅仙作为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陶专题片的两个代表性人物进行专题采访,称我为紫砂界开创性的人物,传承并发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的非遗可以有走向世界舞台的代表性人物,这对我也是非常大的鼓舞,也是对紫砂行业的认可。随着紫砂社会化意义的不断强大,它也渗透到了学术领域,甚至渗透到了中国主流文化,其实这种文化的回归也是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紫砂也是很有野心的,想成为世界的非遗。这肯定使我们紫砂人喜闻乐见的一个事情,我们也可以搭顺风车。我们的民族对文化的包容性很强,有些东西很前卫很当代,但其实都是舶来品。我们发展文化必须保证是中国的文脉,表达语言可以是当代的,我就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

 

参考文献:

1】《陶器工艺学》 内部资料 1989

2】 陈进海《世界陶瓷艺术史》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5

3】杨永善《说陶论艺》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

  孙建平, 1972年生, 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和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吕俊杰。醉心于陶艺,技艺的全面性、杰出性在中国当代陶瓷从业人员中比较突出。

 

回到顶部